廣義的《易》,包括《連山》、《歸藏》、《周易》,前兩部已經失傳。作者難以考證,有學者認為,是上三代,甚至東亞諸民族,樸素辯證法的長期流傳總結,也有學者認為,出自周代道家之手。
易經由《連山易》、《歸藏易》、《周易》組成。前兩者已經失傳,剩下《周易》壹書,也叫《易經》,是以六十四個卦象為基礎,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壹個龐大系統。
歷來搞易經研究的,不出三種派別。
第壹個派別,叫學院派。
也叫易理派,主要以孔子為代表。周文王寫了《易經》的卦辭,孔子看了,接著寫了《易傳》,把易經引到了哲學的領域。後來出現了很多大學問家,都是站在理論、哲學的高度上去講易理,而且身份也都是貴族,拿皇家俸祿的,相當於現在的中科院、社科院的院士。有的官職更高,直接為皇帝服務者,高大上。
第二個流派,叫實踐派。
準確地講,也叫占蔔派,暗含江湖派。這個流派,壹般沒讀過什麽書,主要來自民間,以草根平民階層為主,混跡於江湖。當然占蔔界也有壹些代表人物是有學問有身份的,比如發明六爻納甲的京房,發明梅花易數的邵康節,邵雍。
但是占蔔派跟易理派明顯不同的是,他們只鉆研如何用卦象來預測事情。在他們眼裏卦象就是工具,而工具就是使用的。就像壹把菜刀在廚師手裏,能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但是要講到這把菜刀具有什麽高深的哲學思想,再好的廚師可能也講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