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Natsume Souseki)
(1867~1916)
日本近代作家。
夏日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稱為“國民大作家”。他對東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詣,既是英文學者,又精擅俳句、漢詩和書法。寫作小說時他擅長運用對句、叠句、幽默的語言和新穎的形式。他對個人心理的精確細微的描寫開了後世私小說的風氣之先。他的門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龍之介也曾受他提攜。
生平
本名夏日金之助,生於1867年(慶歷三年)2月9日,東京人。夏日家在江戶地方有龐大勢力,金之助身為家中幺子(排行第八),由於在他出生前家境已逐漸沒落,雙親並不希望這位幺兒的降生,所以出生後壹度被寄養在別人家,兩歲時便被過繼為嚴原家的養子,此後因養父母情感不睦以及養父的工作影響而經常遷居。十歲時才總算回到親生父母身邊,然而這樣的幸福日子極其短暫,父兄壹向與他不睦,並對他濃厚的文學誌向不以為然;其母在他十五歲時便因病去世,金之助十九歲時就已離家開始其外宿生涯。
這些遭遇相信對於金之助的心境及日後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從幾部帶著濃厚自傳色彩的小說如《少爺》、《三四郎》、《之後》、《道草》等等都可見其端倪。故事裏的主人翁多半有著良好的家世,卻不受父兄所重視,也因此他們往往是孤獨地,很早就意識到要自力更生,但內心裏則無不渴求親情的溫暖。有人說文學是“苦悶的象征”。作家因自身的遭遇或基於悲天憫人的情懷而意識到真實世界的不完滿,嘔心瀝血發而為文,才有感人的作品問世,但這份感動人心的力量往往來自於苦痛與不幸。重新回顧夏目漱石的生平,便知此言不虛。
1874年,七歲,入淺草壽町的戶田學校。夏日自幼喜歡漢學,14歲開始學習中國古籍,少年時曾立誌以漢文出世。1888年考入東京第壹高等中學。與同學——後來的俳句運動倡導者正岡子規結為摯友,22歲那年,便以漢文來評論正岡子規的《七草集》詩文集,並以漢詩體作遊記《木屑集》。
就在這年,首次使用“漱石”為筆名。這個頗具漢學意涵的名字據說其典故取自於中國的《晉書》孫楚傳,相傳孫楚年輕時想體驗隱居生活,便對朋友王濟說要去「漱石枕流」,王濟對曰:“流不能枕,石不能漱。”孫楚於是辯稱:“枕流是為了洗滌耳朵;漱石是為了砥礪齒牙。”這個故事顯現了孫楚的不服輸。金之助以「漱石」為筆名正符合他堅強的意誌,但也有另壹說法是金之助和孫楚均被視為怪人,故以“漱石”的典故以自喻。
從此明確了“以文立身”的人生宗旨。同時他察覺到學習英語成必然的趨勢,唯有精通英語才得以跟上時代潮流、強化國家,躋身為社會菁英份子。
1890年,23歲夏日漱石的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英文科就讀,成績斐然,並不時發表學術論文,因此1893年大學壹畢業,他就在校長的推薦下順利進入東京高等師範任教,同時積極參與正岡子規的俳句革新運動。兩年後他辭職到愛媛縣松山中學任教,次年轉入熊本第五高等學校。此後便壹直擔任教職到33歲(1900)
1900年,夏日漱石奉教育部之命前往英國留學兩年。夏日漱石不以在英文的優異表現自滿,相較於明治維新之後時人競以西學為尚的舉動,夏目漱石卻以他原有的漢學及日文基礎,積極創作,發表了不少詩歌、俳句。
苦讀的生涯自然也影響身心健康。27歲罹患肺結核,為了養病,赴鐮倉圓覺寺參禪,參禪的生活豐富了日後創作的題材,但他的病情並未十分好轉,再加上神經衰弱,厭世的心情由是萌發。回到東京後沒多久與中根鏡子結婚並於同年升任教授,但鏡子後來因歇斯底裏而企圖自殺,平靜的家庭生活也染上了陰影。留學時期,夏日漱石體認到所謂的英國文學和他以前所認識的英文有著極大差異,精通英文不足以增強國勢,這使夏日漱石賴以生存的理想幾乎幻滅,再加上留學經費不足,妻子又因懷孕而極少來信,他的神經衰弱因此更為加劇,壹直到回國後他始終為神經衰弱所苦,但也刺激他更專註於寫作。
1903年返回日本,任第壹高等學校英語教授和東京大學英國文學講師,並常給《杜鵑》雜誌撰寫俳句、雜文類稿子。
1905年,38歲時在(杜鵑)雜誌發表短篇小說《我是貓》,備受好評,應讀者要求而壹再連載。深受鼓舞的夏日漱石因而有了創作的力量,此後十年是他創作的高峰期。接著中篇小說《哥兒》、《旅宿》和短篇小說集《漾虛集》等接踵而出,夏目漱石壹躍而為日本文壇的知名作家。
1907年,他辭掉教職,從事專業創作,為《朝日新聞》寫連載小說。探討愛情與遺產問題的長篇小說《虞美人草》開始連載,接著又陸續發表了《三四郎》、《其後》、《門》三部曲。《門》付梓不久,趕上大逆事件沖擊文化界,他的創作由批判客觀現實轉向披露主觀世界。代表性作品有《過了春分時節》、《行人》、《心》三部曲。他壹生中最後的作品是自傳體小說《道草》和未完成的《明暗》。
1911年曾拒絕接受政府授予的博士稱號。1916年因胃潰瘍去世。
夏目漱石死後將他的腦和胃捐贈給東京帝大的醫學部。他的腦至今仍保存在東京大學。
1984年,他的頭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紙幣上。
主要作品
我是貓(吾輩は貓である)——1905年
哥兒(坊っちゃん)——1906年
虞美人草——1907年
三四郎——1908年
從此以後(それから)——1909年
門——1910年
過了春分時節——1912年
行人——1912年
心(こころ)——1914年
道草——1915年
明暗——1916年,遺作
作品集
漾虛集——1906年
夢十夜——短篇作品集
長篇小說
《我是貓》確立了夏目漱石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小說采用幽默、諷刺、滑稽的手法,借助壹只貓的視覺、聽覺、感覺,以主人公中學教員珍野苦沙彌的日常起居為主線,穿插了鄰居資本家金田企圖嫁女不成、陰謀報復苦沙彌的矛盾沖突,嘲笑了明治時代知識分子空虛的精神生活,譏諷他們自命清高,卻無所事事;不滿現實,卻無力反抗;平庸無聊,卻貶斥世俗的矛盾性格,鞭撻金田等資產階級人物及幫兇的勢利、粗鄙、兇殘的本性。小說構思奇巧 ,描寫誇張,結構靈活,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
《哥兒》的素材,取自作家離京去外地任教的坎坷經歷,敘述了壹個憨厚、單純,富於正義感的青年哥兒在壹所鄉村中學四處碰壁、飽受委屈的遭遇。小說語言機智幽默,描寫手法誇張滑稽,人物個性鮮明突出。《旅宿》是作者浪漫主義手法的壹次嘗試。描寫壹個青年畫家到大自然中尋找遠離現實、超越社會的純粹美的世界的故事。
《三四郎》寫壹位鄉下青年小川三四郎來到東京,受到現代文明和現代女性的沖擊,不知所措的窘態。《其後》繼續《三四郎》愛情悲劇的主題。小說塑造了代助這個具有叛逆意識卻又優柔寡斷的知識分子形象,譴責了違背自然感情的所謂俠義、道德,流露出反抗世俗倫理的進步意識。《門》是三部曲愛情悲劇的終結。男主人公野中宗助和朋友的女友阿米相愛結合,招致社會唾棄。他們隱居在不見陽光的房子裏,壹方面品嘗著真誠相契的甜蜜,壹方面體味著負疚於人的苦澀,陷入壹種進退維谷的窘境而不能自拔。這是壹部自由真摯的愛情不為社會所容的人性悲劇,也是知識分子追求個人幸福又無法擺脫道德規範羈絆的心靈寫照。
《過了春分時節》、《行人》、《心》三部曲側重刻畫知識分子多疑、厭世的心理。集中體現作者後期創作思想的是《明暗》。小說以細膩生動的心理描寫津田和阿延夫婦之間的微妙關系,暴露人們自私自利、苦悶無望的心態,告誡人們去掉私心,順應天意。
夏目漱石壹生著有兩部文論、大量俳句、幾百首漢詩、若幹隨筆和書信,但在文學上的最大貢獻是以他十幾部長篇小說和大批短篇小說豎起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豐碑,給後來的作家以深刻的啟迪。
電視劇中的復活
06年5月東京TBS放送的《我是主婦》中,夏目漱石通過現代的電視劇演繹而復活了。通過這40集電視劇,多多少少了解到了這位文豪的點滴和性格及其生平作品。
《我是主婦》的介紹:壹名十分普通的家庭主婦。這位家庭主婦的丈夫崇為了追逐自己的夢想辭去現有的工作,綠就是這位家庭主婦,因為過於專註算計日後開銷,引來了作為守護神千元舊鈔的夏目漱石附身。自此,以明治時代聲譽極高的文豪自居,稱呼自己為“吾輩”的外表看上去是個普通家庭主婦,但內在卻是壹個不打折扣的大文豪,為了家庭生計,而努力的壹個主婦嘻嘻鬧鬧的生活從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