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夏朝的建立者是禹還是啟,這個事不難判斷。
目前,關於夏朝,還沒有確定的考古學成果作為判斷很多相關事情的依據。所有關乎夏朝的問題,皆來源於古文獻的記載。
那麽,判斷夏朝的建立者是禹還是啟,只能看古文獻怎麽說。
古文獻裏,關於這父子兩個誰是夏朝的建立者有不同說法嗎?
沒有。講到夏,都是從禹講起的。
所以,只能說禹是夏朝的建立者。
至於哪個老師怎麽說,就無關緊要了,除非他有更可靠的考古學證據或古文獻證據。
說到禹是夏朝建立者的古文獻證據,至少可以舉出壹下三種。
壹,古本《竹書紀年》。
其中的?夏紀?,是記載夏代紀年的專篇,如下?
1,禹,居陽城。黃帝至禹,為世三十。禹立四十五年。
2,啟,啟曰?會?,益幹啟位,啟殺之。九年,舞九韶。二十五年,征西河。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
3,大康,大康居斟尋。乃失邦。
4,仲康。
5,相,後相即位,居商邱。元年,征淮夷、畎夷。二年,征風夷及黃夷。七年,於夷來賓。相居斟灌。
6,少康,少康即位,方夷來賓。
7,杼(帝寧),帝寧居原,自原遷於老邱。柏杼子征於東海及三壽,得壹狐九尾。
8,芬,後芬即位,三年,九年來禦。後芬立四十四年。
9,荒(芒),後荒即位,元年,以玄珪賓於河,命九東狩於海,獲大鳥。後芒陟位,五十八年。
10,泄,後泄二十壹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二十壹年,[陟]。
11,不降,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六十九年,其弟立,是為帝扃。
12,扃。
13,廑。
14,胤甲(孔甲),帝廑壹名胤甲。胤甲即位,居西河。天有妖孽,十日並出,其年胤甲陟。
15,昊,後昊立三年。
16,發,後發壹名後敬,或曰?發惠?。後發即位,元年,諸夷賓於王門,再保庸會於上池。其自立為桀。
17,桀,居斟尋。畎夷入居豳、岐之間。後桀伐岷山,岷山女於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無子,刻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而棄其元妃於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與伊尹交,遂以間夏。築傾官,飾瑤臺。大夫關龍逢諫瑤臺,桀殺之。夏桀末年,社坼裂,其年為湯所放。湯遂滅夏,桀逃南巢氏。
以上1-17阿拉伯數字,為閱讀方便而後加,非《紀年》原文。
《紀年》?夏紀?,還對夏代世系做了壹個總結?
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壹年。
盡管古本《紀年》已殘缺不全,且記事簡略,但其對夏代系年記載十分清晰?即,夏後***歷十七君,夏代總積年為四百七十壹年。
目前,古本《竹書紀年》是對夏後世系記載最詳細的古籍。
二,《史記.夏本紀》。
其記述如下?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
中間講了壹大段鯀禹治水雲雲,其實講了三個要點,第壹,禹治水功勞之大,奠定了其成為法定繼承人的地位;第二,舜禹禪讓的權力交接過程;第三,啟伐有扈而確立?父死子承?這種家天下政權的新模式。
司馬遷接著說?
夏後帝啟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為帝中康。帝中康時,羲、和湎淫,廢時亂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帝予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廑立。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為帝孔甲。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後氏德衰,諸侯畔之。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龍氏。陶唐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禦龍氏,受豕韋之後。龍壹雌死,以食夏後。夏後使求,懼而遷去。
孔甲崩,子帝臯立。帝臯崩,子帝發立。帝發崩,子帝履癸立,是為桀。帝桀之時,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湯而囚之夏臺,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桀謂人曰:?吾悔不遂殺湯於夏臺,使至此。?湯乃踐天子位,代夏朝天下。
司馬遷關於夏代的紀年,沒有涉及,或許他認為疑點較多。
他在夏本紀裏講了壹大段禪讓和啟伐有扈之後,才又說回到夏後帝啟,容易給人夏代自啟算起的印象。
但是,請註意史遷的這句話?
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
這是說,禹是夏的開國元勛。
司馬遷以上記述中的壹大貢獻,是指出孔甲為不降的兒子,因此,從不降到孔甲的這四位夏後,其實只是兩代人。由此可知,如《史記.夏本紀.集解》雲:?從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
三,《世本》。
其中的《帝系》,記載了從禹開始的夏代。
但,壹是,此書殘缺散佚太多;二是,對此書成書時間爭議頗多。
於是不多贅述。
從以上文獻來看,禹,是夏朝的開創者,是確定的。
還要補充幾句。關於夏朝的積年,有多種說法,比較靠譜的兩種,四百七十壹年和四百三十二年,但這兩種裏,都是把禹計算在內的,也不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