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請問當1956年大陸實行簡體字時臺灣的反映是什麽

請問當1956年大陸實行簡體字時臺灣的反映是什麽

簡化字

簡化字,香港、澳門及臺灣有部份人士稱為大陸字,是繁體字的對稱,也是中國大陸現行的規範漢字。同壹漢字,簡化字通常比繁體字筆畫為少,但亦有例外。簡化字是在中國傳統簡體字的基礎上經整理改進,因此常被誤稱為簡體字,但簡化字是由政府主管部門公布的法定文字,有固定的寫法,和簡體字不同。在中國大陸,現行的標準簡化字是收入《漢字簡化方案》(後發展成《簡化字總表》)中的簡化字。

不過,傳統漢字也有很多並沒有被簡化,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些漢字叫作傳承字,既不屬於繁體字,也不屬於簡化字。使用簡化字和被選用的傳承字的中文有時被稱作簡體中文。

目錄

1 歷史

2 簡化的原則

3 簡化的方法

3.1 錢玄同8項簡化原則

3.2 實際簡化方法

4 評價

5 相關條目

6 參見

7 外部鏈接

歷史

1955年10月,《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經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會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根據討論的結果作了修改,修改後的草案經國務院漢字簡化方案申請委員會審定。

1955年12月22日,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公布《第壹批異體字整理表》,其中收錄的39個選用字習慣上看作簡化字。

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

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報》全文發表了國務院的《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漢字簡化方案》。

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了《簡化字總表》。

1977年12月20日,公布《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稱為“二簡字”,試用壹段時間(約八年)後,因為字形過於簡陋,並造成社會用字混亂而宣布廢除。

1986年9月27日國務院接納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的請示,廢止二簡字。

1986年10月10日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刊載在10月15日的《人民日報》(***收2235個簡化字)。

簡化的原則

以下是壹些簡化字研訂時所稱的原則:

從俗從簡

規範化:

消除異體字

突出形聲特性

盡量保留表意特性

穩定性

實用性

適當的藝術性

然而,當今不少論調認為,現行的簡化字並不能依從這些原則,尤其是“盡量保留表意特性”、“適當的藝術性”等。

此外,1952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確定了以“述而不作”作為漢字簡化的原則,即主要是采用通行已久的俗體字或筆畫簡單的異體字,而不另創新字。然而即使在《簡化字總表》中,也有為數不少的形體,並沒有在過去任何文獻和資料中發現。“二簡”裏更有大量新造字。

簡化的方法

簡化字的產生方法,有許多並不依從漢字原來的六書系統。然而簡化字也不是壹個獨立的、新的系統,依賴對繁體字之改造,因此也不能完全脫離於六書系統自成體系。

錢玄同8項簡化原則

過去,錢玄同曾在1922年提出了8項簡化原則,包括:

假借字,采用壹個同音或者近音的字代替。其中有些是采用了更古的漢字,例如(例如:豐與豐;臘與臘)。有時候,使用同壹個字的更古代的簡單版本(如從與從)。

形聲字,借用形聲字的原理,將原有的形聲字更換形旁或聲旁使之更簡單。

草書楷化,將草書的寫法轉成楷體,如專和專。

特征字,原來的字可能有多個部分,現在僅保留其具有特征的壹部分,如醫與醫。

輪廓字,保留原來字的輪廓,如鳥和鳥等。

會意字,借用會意字的造字原理,用較簡單的表意部件來代替原來的復雜筆畫。如淚和淚。

符號字,將原來字中筆畫較繁復的部分變成簡單符號,例如雞與雞。

偏旁類推字,從簡化的偏旁部首類推出由它們合成的字的簡化。

然而,這些原則頗為籠統,而且不能涵括實際的漢字簡化方法。

實際簡化方法

在制訂簡化字的過程中,當局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以簡單符號替換原來的偏旁。

例:對(對)、鄧(鄧)、觀(觀)、歡(歡)、嘆(嘆、嘆)、難(難)、雞(雞)、聶(聶)、鳳(鳳)、岡(岡、崗)、風(風)

省去字形的壹部分。(註1)

例:廣(廣)、誇(誇)、滅(滅)、習(習)、寧(寧)、佇(佇)

省去字形的壹部分後,再加以變形。

例:婦(婦)、麗(麗)、歸(歸)、顯(顯)、務(務)、寬(寬)

采用繁體字的輪廓特征。

例:飛(飛)、龜(龜)、齒(齒)、奪(奪)、門(門)

行、草書楷化。

例:書(書)、長(長)、樂(樂)、車(車)、頭(頭)、興(興)、發(發)

同音或近音代替,以普通話為準。

例:谷(谷)、醜(醜)、後(後)、只(只)、幹(乾、幹、幹)

新造會意字。(註2)

例:竈(竃)、體(體)、塵(塵)、巖(巖)

采用筆畫較少的古字。(註3)

例:淚(淚)、從(從)、雲(雲)、網(網)、與(與)、傑(傑)

采用筆畫較少的古字,再加以變形。

例:異(異)

采用筆畫較少的異體字。

例:貓(貓)、貍(貍)、侄(侄)

改換形聲字的聲旁,多以普通話為準。

例:斃(斃)、蠟(蠟)、鐘(鐘)、潔(潔)、鄰(鄰)

新造形聲字,多以普通話為準(註2)。

例:護(護)、驚(驚)、膚(膚)、艦(艦)、藝(藝)、響(響)、華(華)

偏旁類推字

使用簡化的偏旁重新構造:

頁(頁):顏(顏)、頜(頷)、順(順)、額(額)

專(專):傳(傳)、轉(轉)、磚(磚)

學(學):覺(覺)、黌(黌)

擇(擇):譯(譯)、澤(澤)、擇(擇)、驛(驛)

註意部份類推並不壹致,如:

難(難):漢(漢)、嘆(嘆、嘆)、灘(灘)、癱(癱)、攤(攤),但

歡(歡)、勸(勸)、觀(觀)、權(權);(然而“灌”則不簡化。)

僅(僅);雞(雞);鄧(鄧);對(對);戲(戲);

樹(樹)。(然而「廚”則簡作“廚”,“澍”則不簡化。)

盧(盧):鸕(鸕)、顱(顱)、鱸(鱸),但

爐(爐)、驢(驢)、蘆(蘆)。

湯(湯):楊(楊)、場(場)、殤(殤)、煬(煬),但

陽(陽);傷(傷);蕩(蕩)。

門(門):悶(悶)、問(問)、聞(聞),但

開(開)、關(關)、閑(閑、閑);

鬧(鬧)、鬩(鬩)。(然而“鬥”則簡作“鬥”。)

與(與):嶼(嶼)、歟(歟),但

譽(譽)、舉(擧、舉)。(然而“興”是“興”的簡體。)

註釋

廣、寧又都是古罕用字,意義讀音和廣寧均不同,還有其他這種情況的。

當中絕大部分是采用流傳揚已久民間既有的手頭俗字,所謂“新造”是指對應傳統正字而言。

雲本作雲,象形,又借作表示說話的雲,後人因本意假借而作雲。

評價

對於漢字簡化,壹直以來存在著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近年來對於漢字簡化的反思和爭論開始升溫。

贊同漢字簡化的人,認為從甲骨文到楷書,漢字在演化過程中不斷簡化。漢字的簡化減少了漢字的筆畫數和漢字的數目,因而降低了漢字學習的難度,同時加快了書寫的速度,有利於普及教育。

反對的觀點,主要集中在漢字簡化後,不利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漢字的發展並非只是簡化,繁化亦占很大的比重。簡化字違反了六書造字原則,但又不是另行建立壹套完整的造字系統,大大削弱了漢字的科學性與邏輯性。而簡化字的不少問題,結果並沒減輕學習負擔,甚至因為系統混亂,比繁體字更難學。

簡化字評價

1 歷史裏的評議

2 現代學界的評價

2.1 贊同

2.2 反對

3 聯合國正簡之爭相關評論

4 相關條目

5 參見

歷史裏的評議

在近代歷史中,有不少人提出了與漢字簡化相關的評議。縱然有些在今天已被學界公認為錯誤的看法,但在當時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自19世紀開始,處於強勢地位的西方文明開始進入東亞,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各個國家中紛紛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當中有人堅持漢字的傳統,但亦有不少人認為應該放棄使用漢字。這些認為應該放棄漢字運動的立論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漢字是繁瑣笨拙的,因為當時漢字不能透過打字機書寫,而必須使用巨型的排版房的鉛字。為此許多使用漢字國家即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漢字簡化,甚至還有完全拼音化的嘗試。日文假名的拉丁轉寫方案以及漢語多種拼音方案的出現都是基於這種思想。自推行漢語文字改革以來,簡化漢字壹直頗受外界所爭議。

隨著西方文化的引進,漢字難寫難讀被認為是中國識字率低的壹個主要原因,甚至有激烈的觀點認為漢字導致了中國走向衰亡,必須改造漢字。

五四運動領導者傅斯年曾批評漢字說:“漢字起源是極野蠻,形狀是極奇異,認識是極不便,應用極不經濟,真是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真是天下第壹不方便的器具。”魯迅曾經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毛澤東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大陸文字改革的時候說“漢字是壹種落後的字體”,所以“必須要改革成像拉丁文那樣”,方便學習及辨識,以使其能夠符合其救國的思想。

近些年有學者認為,如果中國大陸足夠民主的話,簡化字的推行可能會遲20年,那時電子計算機已經出現,中文的弊端曁漢字簡化的理由可大大減少,簡化字有可能不會出現,亦不會造成今日中國大陸和臺灣兩岸的文化隔閡與中國古籍對於中國大陸普通民眾的難懂的情況。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被過份簡化的字,到今時今日還有不少人在使用,說明了未經審慎考慮的漢字簡化,遺害是可以很深遠的。

不過,在中國大陸有很多人認為繁體漢字的書寫過於煩瑣,如果當年政府沒有推行簡化字,那麼中國的以減少文盲為目標的掃盲運動則無法達到效果,即中國長時間內仍將有大量文盲。但諷刺的是,中國大陸推行簡化漢字已有五十年,但其文盲比率,相較使用繁體中文(正體中文)的臺灣、香港和澳門,仍然很高。這令人質疑簡化漢字在掃除文盲的作用。

當今許多中華人民***和國公民自出世起便只能接受簡化字教育,並有人認為漢字從出現到現代壹直都是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對於有說法說所謂的簡化字是“改過的字”而繁體字才是“歷史悠久的正統漢字”的說法存在著保留心理。現時中國大陸以語言文字法,限制國民只可以在特殊場合上使用繁體字,但亦不時有學者提出“識繁寫簡”等聲音。

中國大陸目前施行的簡化字,其中有部分字對閱讀和理解以及繁簡轉換上造成了壹些障礙。用筆劃較簡單的同音字,例如“發”與“發”,“後”與“後”,“鬥”與“鬥”,“余”與“余”,使壹個字帶有太多的字義,造成閱讀困難,尤其在閱讀由簡化字組成的文言文時,此問題非常明顯。

有人以為這些同音借代字類似六書中的假借,但六書中的“假借”造字多發生在古代,當有壹種新意義出現時,卻無相對的字體,只好采用同音字,是“本無其字”的假借。但假借畢竟造成壹個字的字義過多,經過壹段時期,人們會再做新字,進行義項的分工,以免混淆。用筆劃較簡單的同音字進行簡化,是“本有其字”,並不是六書的中的假借。不少學者都認同,這些同音借代字是漢字發展的倒退,實在為簡化字頗大的弊端。

部分字形的修改被指為沒有系統性,使得原來表意很好的字在去掉了區區幾劃之後便顯得倉促無力,無法有效表達原有的含義,例如“愛、產、鳳、親、適”的簡化字:“愛、產、鳳、親、適”等的不少漢字。

上述的評議,有部分受到當時的社會環境、政治風潮等影響,今天已被學者指出其謬誤或不客觀處。然而,繁簡體的爭議至今仍持續。今天簡化字已備受學界和人們公認的優點和缺點,請見下段。

現代學界的評價

對於漢字簡化,壹直以來存在著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近年來對於漢字簡化的反思和爭論開始升溫。

贊同

贊同漢字簡化的人認為:

從甲骨文到楷書,漢字在演化過程中不斷簡化。除中國大陸外,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都在使用簡化漢字,是大勢所趨。

中國大陸規定的簡體字基本源於民間業已流傳的寫法,其中壹些來自古體,並非憑空創造。

漢字的簡化減少了漢字的筆畫數和漢字的數目,因而降低了漢字學習的難度,同時加快了書寫的速度,有利於普及教育,且廢除繁體中的異體字便於民眾交流。

中國大陸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華書局等專事出版古代典籍的出版社通常使用繁體,繁體典籍很容易找到。

大部分受簡化字教育的中國大陸人在閱讀繁體字時並未出現明顯理解困難。

在電腦、手機、PDA等數字設備,文字大小有限,簡化漢字因筆畫較簡單,顯示較清楚。

長期使用漢字的日本也同樣對漢字做了簡化。

反對

反對的觀點主要集中在:

漢字簡化後,不利於對中國五千年來傳統文化的繼承,推廣漢字簡化之後,很多現代中國人無法再直接閱讀古代的典籍。即使把古書以簡化字重印,亦往往會出現歧義,使讀者誤解。很多人忽略的是,自五四以來,壹直有聲音鼓吹廢除漢字,改以拉丁字母—這是中***推動簡體字背後的意識形態。作為世上最後壹種活的表意文字系統,簡體字是消滅壹種文化的壹部分的第壹個步驟。

不利於中國大陸、臺灣、港澳等地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日本等外國使用的漢字也進壹步脫節,做成人為的“書不同文”。而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主要是考量到大陸地區在世界的地位日漸重要,故隨之采用簡體,所謂大勢所趨,追究其根源,仍是來自中國政府的政治力。

簡化字違反了六書造字原則,但又不是另行建立壹套完整的造字系統,大大削弱了漢字的科學性與邏輯性。許多漢字失去表義的結構,使學習漢文的過程中失去以表義結構推測字義的學習途徑。現行簡化字的推類系統混亂,常有例外的或類推不壹致情況,而且什麽字依從類推、什麽字不依從的隨機性很高。結果使漢字系統更繁雜,增加學習者的負擔。

漢字的發展並非只是簡化。像“又、有、右、手、佑、佑”等字,甲骨文都只寫作“又”,可見繁化的過程亦壹直在漢字中進行,並且在漢字發展中占了不少比重。這主要是為了辨義的實際需要,自然而然發展而成的,並非用政治力去強行改造。而自楷書大致定型至今,時間已接近兩千年。把“簡化”說成是漢字的主要發展途徑,是粗疏和太“想當然”的。

從書法美觀的角度出發,很多簡化字的設計不夠嚴謹,同時對於篆書、隸書等書體,簡化之後失去原先書體的特殊美感。

壹字多義,簡化後產生的許多類似字形,以及缺乏音義結構等,都造成閱讀上辨識的困難。

很多媒體如報紙、網站等被迫同時設立繁體和簡體兩種不同的版本和/或相關的繁簡轉換工具,花費了不少人力和物力。

在電腦處理漢字中,不論繁體還是簡體,輸入速度均相若。並不見得簡體字較有效率。但簡化字壹字兼代數字的設計,增加了用電腦轉換時的難度,使轉換結果不太理想。

簡化字與掃除文盲沒有直接關系,在香港、澳門、臺灣等使用繁體字的地區,文盲人口比例遠遠低於中國內地,可見掃盲工作重點在教育的資源投放及教育政策上,而非簡化字。

以形聲方法創制出來的簡體字,未必能兼照各種方言或古音,使部分地區的人難以理解這些簡化字。如“艦”字以“監”作聲旁,兼顧古音系統和各地許多方言,簡化字寫作“艦”,以“見”作聲旁,只照顧了普通話,切斷了聲旁與方言和古音的關系。研究古音或方言的諧聲系統時,簡化漢字往往不可信。

即使在大陸,也無法完全廢了繁體字。不只因為古籍、文言等需要,還有更多被刻在古跡或建築物上的漢字,皆無法取代。由於繁體字有不可取代性,反之則否(因繁體字在字義上可完全包容簡體字),因此,簡體字的出現造成了漢字的累贅,大量增加漢字字數,對學習造成負擔。

港澳回歸多年仍繼續使用繁體字,也說明了簡繁之爭的壹些現實問題。

人們在屏幕閱讀漢字時,毋須每筆都仔細看清,看到輪廓已能辨別。不論繁簡,漢字的顯示皆不能像英文字母般少,不見得簡化字有特別優勢。相反,因簡化字產生大量形似字,增加在小字環境裏的辨認難度。

科技可以改進,應發展合適科技來配合漢字的需求,而非強行削足就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