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宜縣縣令記曾鞏

文言文宜縣縣令記曾鞏

1. 文言文《襄州宜城縣長渠記》的翻譯,曾鞏寫的

荊山和康狼山,是楚地西部的山。

發源於這兩座山中間、向東南方流去的壹條河,春秋時叫鄢水。後來改稱夷水,就是《水經》所說的漢水又向南流,經過宜城縣東面,夷水註入的那條河。

再後來又稱為蠻水,就是酈道元所說的夷水因避桓溫父親的名諱,改稱蠻水的那條河。秦昭王三十八年,派白起帶兵,攻打楚國,在距離鄢壹百裏的地方,高堆泥土,堵此河為渠,來淹灌鄢邑,於是攻下了楚國。

秦得到鄢邑後,就把它作為縣。漢惠帝三年改名為宜城。

宋孝武帝永初元年,築宜城的大堤為城,這就是現在的縣治所在地。而把原來的鄢邑稱為故城。

鄢邑歸入秦國,白起所築的渠因而不廢,引鄢水來澆灌田地,田地都成為沃土,這就是現在的長渠。 長渠到了宋至和二年,毀壞不修已經很久了,而農田屢遭大旱,靠河飲水的人們無從取水。

縣令孫永(曼叔)帶領在長渠下種田的百姓,疏通長渠毀壞阻塞之處,改變它的淺狹狀況,最終修好了舊時的水堰,使河流還流渠中。從二月丙午日開始整修,到三月癸未日完工,受到渠水灌溉的農田,都恢復了舊貌。

曼叔又與百姓制定盟約,要適時蓄水排水,禁止相互間侵奪爭鬥。百姓都認為應當如此。

鄢水從西山流出,起初人們棄之不用,直到白起利用它來禍害楚國,後世反而依靠它得到好處,灌溉農田三千余頃,到如今已有壹千多年了,曼叔又發動百姓協力修復了它,使渠兩旁的人們飲食充足,那些多余的糧食分送到四方。因為渠水出於西山的許多山谷,水源豐富,而流到東南時地勢漸低,至今壹千多年,山川高下的形勢並為改變,所以曼叔能根據故跡把已廢的長渠修復。

如果水的源流與地勢的高低壹改古貌,那麽,曼叔即使用盡力氣也不可能使長渠恢復。 當初,曼叔準備修復長渠時,曾把此事向襄州知州張鑲唐公稟告。

張公聽任他,毫不猜忌,對於那些阻撓著的話不予采納,所以曼叔得以成功。這樣看來,長渠的修復是由於這兩人之力啊!當兩人做這件事的時候,他們想到的是要盡到自己的職責,並未想到有求於當世。

到後來,談論築渠造堰的人紛紛出來,但他們的心裏或有所求,所以是欺世的多,務實的少,唯有長渠之利十分明顯,因而兩人的誌向也就愈加明白了。 熙寧六年,我移任襄州,路過京城,曼叔當時在開封任職,到東門來拜訪我,對我說起有關長渠的事,還委托我考查當時與百姓的盟約是否遵守執行。

我到襄州後就查問這件事,百姓都認為這是賢君制定的盟約,大家相約***同遵守,傳了幾十年壹如當初。這壹年秋天大旱,只有受到長渠灌溉的農田沒有遭害。

應該懂得山川對於人們的利害關系,那都是州官的責任,所以我不得不寫下來告訴後來的人,而且又讓他們知道修復長渠這件事開始的原因。八月丁醜曾鞏記。

2. 幫忙翻譯文言文《擬峴臺記》曾鞏

給點分哈,(*^__^*) 嘻嘻……

曾鞏叩頭再次拜上,舍人先生: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來,承蒙您賜予書信及為先祖父撰寫墓碑銘。我反復讀誦,真是感愧交並。

說到銘誌之所以能夠著稱後世,是因為它的意義與史傳相接近,但也有與史傳不相同的地方。因為史傳對人的善惡都壹壹加以記載,而碑銘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眾,誌氣道義高尚的人,怕後世人不知道,所以壹定要立碑刻銘來顯揚自己,有的置於家廟裏,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壹樣的。如果那是個惡人,那麽有什麽好銘刻的呢?這就是碑銘與史傳不同的地方。銘文的撰寫,為的是使死者沒有什麽可遺憾,生者借此能表達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歡自己的善行善言流傳後世,就發奮有所建樹;惡人沒有什麽可記,就會感到慚愧和恐懼。至於博學多才、見識通達的人,忠義英烈、節操高尚之士,他們的美善言行,都能壹壹表現在碑銘裏,這就足以成為後人的楷模。銘文警世勸戒的作用,不與史傳相近,那麽又與什麽相近呢!

到了世風衰微的時候,為人子孫的,壹味地只要褒揚他們死去的親人而不顧事理。所以即使是惡人,都壹定要立碑刻銘,用來向後人誇耀。撰寫銘文的人既不能推辭不作,又因為死者子孫的壹再請托,如果直書死者的惡行,就人情上過不去,這樣銘文就開始出現不實之辭。後代要想給死者作碑銘者,應當觀察壹下作者的為人。如果請托的人不得當,那麽他寫的銘文必定會不公正,不正確,就不能流行於世,傳之後代。所以千百年來,盡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裏巷小民死後都有碑銘,但流傳於世的很少。這裏沒有別的原因,正是請托了不適當的人,撰寫的銘文不公正、不正確的緣故。

照這樣說來,怎樣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與正確呢?我說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

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為道德高尚的人對於惡人是不會接受請托而撰寫銘文的,對於壹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別。而人們的品行,有內心善良而事跡不見得好的,有內心 惡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惡行相差懸殊而很難確指的,有實際大於名望的,有名過其實的。好比用人,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麽能辨別清楚而不被迷惑,怎麽能議論公允而不徇私情?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和實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銘文的辭藻不精美,那麽依然不能流傳於世,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好。所以說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於文章的人是不能寫碑誌銘文的,難道不是如此嗎?

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雖然有時會同時出現,但也許有時幾十年甚至壹二百年才有壹個。因此銘文的流傳是如此之難;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難。象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幾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為其撰寫公正而又正確的碑銘,它將流傳當代和後世是毫無疑問的。世上的學者,每每閱讀傳記所載古人事跡的時候,看到感人之處,就常常激動得不知不覺地流下了眼淚,何況是死者的子孫呢?又何況是我曾鞏呢?我追懷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銘所以能傳之後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賜壹篇碑銘將會恩澤及於我家祖孫三代。這感激與報答之情,我應該怎樣來表示呢?

我又進壹步想到象我這樣學識淺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還提拔鼓勵我,我先祖這樣命途多乖窮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還寫了碑銘來顯揚他,那麽世上那些俊偉豪傑、世不經見之士,他們誰不願意拜倒在您的門下?那些潛居山林、窮居退隱之士,他們誰不希望名聲流播於世?好事誰不想做,而做惡事誰不感到羞愧恐懼?當父親、祖父的,誰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孫?做子孫的,誰不想使自己的父祖榮耀顯揚?這種種美德,應當全歸於先生。我榮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賜,並且冒昧地向您陳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來信所論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聽從您的教誨而加以研究審核呢?

榮幸之至,書不盡懷,曾鞏再拜上。

3. 文言文曾鞏傳翻譯

譯文

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他從小就機智敏銳,十二歲時,曾嘗試寫作《六論》,提筆立成,文辭很有氣魄。到了二十歲,名聲已傳播到四方。歐陽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驚異。 嘉祐二年考中進士,出任越州通判。這壹年發生了饑荒,他估計常平倉儲存的糧食不足以用來救濟,而鄉間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裏來購糧。曾鞏就張貼告示曉諭所屬的各縣,勸說富人如實申報自己儲存的糧食,***有十五萬石,讓他們將這些糧食比照常平倉的價格稍稍提高壹點後賣給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買到糧食,又不出家鄉,而且糧食有余。曾鞏又讓官府借給農民種子,讓他們隨秋季的賦稅壹起償還,使得農事沒有耽誤。 任齊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惡、迅速嚴厲地打擊盜賊作為根本。曲堤有個姓周的人家的兒子周高橫行驕縱,殘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夠影響當地的權貴和豪紳,州縣的官吏都沒有人敢去追究。曾鞏逮捕了他,處以刑罰。章邱有百姓在鄉村裏聚眾結夥,號稱“霸王社”,殺人劫財,劫奪囚徒,沒有壹件不能如願的。曾鞏讓百姓組成保伍,讓他們偵察盜賊的行蹤,有盜賊就擊鼓傳遞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將盜賊擒獲。有壹個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壹天,他到官府自首。曾鞏就招待他吃喝,送給他衣帽,給他配備了車馬和隨從,讓他四處誇耀。盜賊聽說了這件事,大多出來自首。曾鞏表面上看來是將此事到處張揚,實際上是想要離間分化那些盜賊,讓他們不能再糾合在壹起。從此,齊州的人們連院門都不用關閉就可以安睡了。 調任洪州。適逢江西當年瘟疫大流行,曾鞏命令各縣鎮都儲存藥物以備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難不能養活自己的,就招來住在官舍,供應給他們飲食衣被等用品,分派醫生給他們治病。朝廷的軍隊征討安南,所經過的州要準備上萬人所需的物資,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機會橫征暴斂,百姓難以忍受。曾鞏則事先分別處理好了大軍突然集結時的吃住問題,因此,軍隊離開後,城鄉的百姓都不知道。 調任明州、亳州、滄州知州。曾鞏負有才名,長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認為他命運不濟,時運不佳。這壹時期,朝廷的壹批晚生後輩出人頭地,曾鞏對此看得很淡泊。壹次經過朝廷時,神宗召見他,對他慰勞問候,十分寵信,任命他為中書舍人。 曾鞏品性孝順父母,與兄弟友愛,父親去世後,他侍奉繼母更加無微不至,在家境衰敗,無所依靠的情況下,撫育四個弟弟、九個妹妹,他們的讀書、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辦。曾鞏寫文章,涉獵廣泛,氣勢很盛,當時擅長寫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過他的。年輕時與王安石交往,王安石當時聲譽不大,曾鞏將他引薦給歐陽修。王安石得誌後,曾鞏對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經問曾鞏:“王安石是怎樣的人?”曾鞏回答說:“王安石的文章學問和行為道義,不在揚雄之下,但因為他吝嗇的緣故所以比不上揚雄。”皇上說:“王安石對富貴看得很輕,怎麽說他吝嗇呢?”曾鞏說:“我所說他吝嗇,是說他勇於作為,但吝嗇於改正自己的過錯啊。”神宗贊同他的這個看法。[1]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壹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後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壹,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之壹。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壹生整理古籍、編校史書,也很有成就。《列女傳》、《李太白集》和《陳書》等都曾經過他的校勘。任職於史館時,埋頭整理《戰國策》、《說苑》兩書,多虧他訪求采錄,才免於散失。他每校壹書,必撰序文,借以“辨章學術,鏡考源流”。並校訂《南齊書》、《梁書》、《陳書》三史。在編校古書時所作的目錄序,如《戰國策·目錄序》、《烈女傳·目錄序》、《新序·目錄序》等,為人所稱道。清代學者方苞論其“南豐之文,長於道古,故序古書尤佳。”此類書跋,風格上模仿劉向、劉歆,寫得醇實簡潔,能從簡馭繁。所作散文含蓄典重,為“唐宋八大家”之壹。極嗜藏書,從政之便,廣覽博收。周密《齊東野語》記其“藏書之富,曾南豐及李氏山房皆壹、二萬卷,其後厄於兵火”。珍藏古籍達兩萬多冊;收集篆刻五百卷,名為《金石錄》。著作有《元豐類稿》、《續元豐類稿》、《隆平集》、《外集》等。其弟曾肇(1046~1108),字子開,官吏部侍郎。與其誌趣相同,平居亦無所嗜,唯藏書萬余卷,手自校讎。著述有《曲阜集》、《奏議》。

4. 文言文 菜園院殿記 曾鞏

菜園院殿記

曾鞏

慶歷八年四月,撫州菜園僧可棲,得州之人高慶、王明、饒傑相與率民錢為殿於其院成,以佛之像置其中,而來乞予文以為記。

初,菜園有籍於尚書,有地於城南五裏,而草木生之,牛羊踐之,求屋室居人焉,無有也。可棲至,則喜曰:“是天下之廢地也,人不爭,吾得之以老,斯足矣。”遂以醫取資於人,而即其處立寢廬、講堂、重門、齋庖之房、棲客之舍,而合其徒入而居之。獨殿之役最大,自度其力不能為,乃使慶、明、傑持簿乞民間,有得輒記之,微細無不受,浸漸積累,期月而用以足,役以既。自可棲之來居至於此,蓋十年矣。

吾觀佛之徒,凡有所興作,其人皆用力也勤,刻意也專,不肯茍成,不求速效,故善以小致大,以難致易,而其所為,無壹不如其誌者,豈獨其說足以動人哉?其中亦有智然也。若可棲之披攘經營,扌?摭纖悉,忘十年之久,以及其誌之成,其所以自致者,豈不近是哉?噫!佛之法固方重於天下,而其學者又善殖之如此。至於世儒,習聖人之道,既自以為至矣,及其任天下之事,則未嘗有勤行之意,堅持之操,少長相與語曰:“茍壹時之利耳,安能必世百年,為教化之漸,而待遲久之功哉!”相薰以此,故歷千余載,雖有賢者作,未可以得誌於其間也。由是觀之,反不及佛之學者遠矣。則彼之所以盛,不由此之所自守者衰歟?與之記,不獨以著其能,亦愧吾道之不行也已。曾鞏記。

5. 幫忙翻譯下文言文的《擬峴臺記》曾鞏

尚書司門員外郎有壹個晉國裴君,他治理了二年,因為城的東隅,作臺以遊,而起名叫作擬峴臺,說道它的山溪之形,擬乎峴臺也。數與其屬與州之寄客者遊,而間獨求記於我。

初,州之東,其城因大丘,其隍因大溪;其隅因客土以出溪上;其外連山高陵,野林荒墟,遠近高下,壯大閎廓,怪奇可喜之觀,環撫之東南者,可坐而見也。然而兩隳潦毀,蓋藏棄委於榛叢茀草之間,未有即而愛之者也。君得之而喜,增甓與土,易其破缺,去榛與草,發其亢爽,繚以橫欄,覆以高甍,因而為臺。以脫埃氛,絕煩囂,出雲氣而臨風雨。然後溪之平沙漫流,微風遠響,與夫浪波洶湧,破山拔木之奔放。至於高桅勁艫,沙禽水獸,下上而浮沈者,皆出於履舄之下。山之蒼顏秀壁,巔屋拔出, 挾光景而薄星辰。至於平風長陸,虎豹居而龍蛇走,與夫荒蹊叢落,樹陰呆暖,遊人行旅,隱見而繼續者,皆出乎衽席之內。若夫雲煙開斂,日光出沒,四時朝暮,雨旸明晦變化之不同,則雖覽之不厭,而雖有智者,亦不能窮其狀也。或飲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靚觀微步, 旁徨徙倚,則得於耳目,與得於身心者,雖所寓之樂有殊,而亦各適其適也。

撫非通道,故貴人蓄賈之遊不至。多良田,故水旱螟螣之災少。其民樂於耕桑以自足,故牛馬之牧於山谷者不收,五谷之積於郊野者不垣,而晏然不知枹鼓之警,發召之役也。君既因其主俗而治以簡靜,故得以體其暇日,而寓其樂於此。州人士女,樂其安且治,而又得遊觀之美,亦將同其樂也。故予為之記。其成之年月日,嘉佑二年之九月九日也。

6. 宋史 曾鞏傳閱讀答案

參考答案:

4、D(輕:以……為輕,輕視。) 5、C(①③是仁政帶來的結果)

6、D(應是曾鞏和王安石疏遠。)

7、(1)曾鞏則事先分別處理好了大軍突然集結時的吃住問題,因此,軍隊離開後,城鄉的百姓都不知道。

(2)當時擅長寫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過他的。

附參考譯文:

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他從小就機智敏銳,十二歲時,曾嘗試寫作《六論》,提筆立成,文辭很有氣魄。到了二十歲,名聲已傳播到四方。歐陽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驚異。

嘉祐二年考中進士,出任越州通判。這壹年發生了饑荒,他估計常平倉儲存的糧食不足以用來救濟,而鄉間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裏來購糧。曾鞏就張貼告示曉諭所屬的各縣,勸說富人如實申報自己儲存的糧食,***有十五萬石,讓他們將這些糧食比照常平倉的價格稍稍提高壹點後賣給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買到糧食,又不出家鄉,而且糧食有余。曾鞏又讓官府借給農民種子,讓他們隨秋季的賦稅壹起償還,使得農事沒有耽誤。

任齊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惡、迅速嚴厲地打擊盜賊作為根本。曲堤有個姓周的人家的兒子周高橫行驕縱,殘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夠影響當地的權貴和豪紳,州縣的官吏都沒有人敢去追究。曾鞏逮捕了他,處以刑罰。章邱有百姓在鄉村裏聚眾結夥,號稱“霸王社”,殺人劫財,劫奪囚徒,沒有壹件不能如願的。曾鞏讓百姓組成保伍,讓他們偵察盜賊的行蹤,有盜賊就擊鼓傳遞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將盜賊擒獲。有壹個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壹天,他到官府自首。曾鞏就招待他吃喝,送給他衣帽,給他配備了車馬和隨從,讓他四處誇耀。盜賊聽說了這件事,大多出來自首。曾鞏表面上看來是將此事到處張揚,實際上是想要離間分化那些盜賊,讓他們不能再糾合在壹起。從此,齊州的人們連院門都不用關閉就可以安睡了。

調任洪州。適逢江西當年瘟疫大流行,曾鞏命令各縣鎮都儲存藥物以備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難不能養活自己的,就招來住在官舍,供應給他們飲食衣被等用品,分派醫生給他們治病。朝廷的軍隊征討安南,所經過的州要準備上萬人所需的物資,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機會橫征暴斂,百姓難以忍受。曾鞏則事先分別處理好了大軍突然集結時的吃住問題,因此,軍隊離開後,城鄉的百姓都不知道。

調任明州、亳州、滄州知州。曾鞏負有才名,長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認為他命運不濟,時運不佳。這壹時期,朝廷的壹批晚生後輩出人頭地,曾鞏對此看得很淡泊。壹次經過朝廷時,神宗召見他,對他慰勞問候,十分寵信,任命他為中書舍人。

曾鞏品性孝順父母,與兄弟友愛,父親去世後,他侍奉繼母更加無微不至,在家境衰敗,無所依靠的情況下,撫育四個弟弟、九個妹妹,他們的讀書、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辦。曾鞏寫文章,涉獵廣泛,氣勢很盛,當時擅長寫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過他的。年輕時與王安石交往,王安石當時聲譽不大,曾鞏將他引薦給歐陽修。王安石得誌後,曾鞏對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經問曾鞏:“王安石是怎樣的人?”曾鞏回答說:“王安石的文章學問和行為道義,不在揚雄之下,但因為他吝嗇的緣故所以比不上揚雄。”皇上說:“王安石對富貴看得很輕,怎麽說他吝嗇呢?”曾鞏說:“我所說他吝嗇,是說他勇於作為,但吝嗇於改正自己的過錯啊。”神宗贊同他的這個看法。

7. 文言文《曾鞏傳》翻譯

譯文 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

他從小就機智敏銳,十二歲時,曾嘗試寫作《六論》,提筆立成,文辭很有氣魄。到了二十歲,名聲已傳播到四方。

歐陽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驚異。 嘉祐二年考中進士,出任越州通判。

這壹年發生了饑荒,他估計常平倉儲存的糧食不足以用來救濟,而鄉間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裏來購糧。曾鞏就張貼告示曉諭所屬的各縣,勸說富人如實申報自己儲存的糧食,***有十五萬石,讓他們將這些糧食比照常平倉的價格稍稍提高壹點後賣給百姓。

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買到糧食,又不出家鄉,而且糧食有余。曾鞏又讓官府借給農民種子,讓他們隨秋季的賦稅壹起償還,使得農事沒有耽誤。

任齊州知州,他的管理把根治邪惡、迅速嚴厲地打擊盜賊作為根本。曲堤有個姓周的人家的兒子周高橫行驕縱,殘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夠影響當地的權貴和豪紳,州縣的官吏都沒有人敢去追究。

曾鞏逮捕了他,處以刑罰。章邱有百姓在鄉村裏聚眾結夥,號稱“霸王社”,殺人劫財,劫奪囚徒,沒有壹件不能如願的。

曾鞏讓百姓組成保伍,讓他們偵察盜賊的行蹤,有盜賊就擊鼓傳遞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將盜賊擒獲。有壹個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壹天,他到官府自首。

曾鞏就招待他吃喝,送給他衣帽,給他配備了車馬和隨從,讓他四處誇耀。盜賊聽說了這件事,大多出來自首。

曾鞏表面上看來是將此事到處張揚,實際上是想要離間分化那些盜賊,讓他們不能再糾合在壹起。從此,齊州的人們連院門都不用關閉就可以安睡了。

調任洪州。適逢江西當年瘟疫大流行,曾鞏命令各縣鎮都儲存藥物以備需求。

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難不能養活自己的,就招來住在官舍,供應給他們飲食衣被等用品,分派醫生給他們治病。朝廷的軍隊征討安南,所經過的州要準備上萬人所需的物資,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機會橫征暴斂,百姓難以忍受。

曾鞏則 事先分別處理好了大軍突然集結時的吃住問題,因此,軍隊離開後,城鄉的百姓都不知道。 曾鞏品性孝順父母,與兄弟友愛,父親去世後,他侍奉繼母更加無微不至,在家境衰敗,無所依靠的情況下,撫育四個弟弟、九個妹妹,他們的讀書、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辦。

曾鞏寫文章,涉獵廣泛,氣勢很盛,當時擅長寫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過他的。年輕時與王安石交往 ,王安石當時聲譽不大,曾鞏將他引薦給歐陽修 。

王安石得誌後,曾鞏對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經問曾鞏:“王安石是怎樣的人?”曾鞏回答說:“王安石的文章學問和行為道義,不在揚雄之下,但因為他吝嗇的緣故所以比不上揚雄。”

皇上說:“王安石對富貴看得很輕,怎麽說他吝嗇呢?”曾鞏說:“我所說他吝嗇,是說他勇於作為,但吝嗇於改正自己的過錯啊。”神宗贊同他的這個看法。

曾鞏介紹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稱“南豐先生”。

元豐五年(1082年),卒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追謚為“文定”。

8. 文言文《曾鞏傳》翻譯

曾鞏傳

曾鞏知齊州,其治以疾奸急盜為本。曲堤周氏子高橫縱,賤良民,力能動權豪,州縣吏莫敢詰,鞏取置於法。章邱民聚黨村落間,號“霸王社”,殺人劫財,無不如誌。鞏屬民為保伍①,使察其出入,有盜則鳴鼓相援,每發輒得盜。自是外戶不閉。

後徙洪州。會江西歲大疫,鞏命縣鎮悉儲藥待求,軍民不能自養者,來食息官舍,資其食飲衣衾之具,分醫而診。

鞏性孝友,父亡,奉繼母益至,撫四弟、九妹於委廢單弱②之中,宦學婚嫁,壹出其力。為文章,上下馳騁,壹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鞏負才名,久外徙,壹時後生輩鋒出,世頗謂其偃蹇不偶③,而鞏視之泊如也。過朝廷,神宗召見,勞問甚寵,拜中書舍人。

①保伍:古代百姓五家為伍,又立保相統攝。此處泛稱基層戶籍編制。

②委廢單弱:家境衰敗,無所依靠

③偃蹇不偶:命運不濟

譯文

曾鞏在齊州擔任知縣,他的管理把快速嚴厲地打擊奸邪之事和盜竊犯罪作為根本。曲堤有戶姓周的人家,兒子周高橫行驕縱,殘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夠動搖權貴和富有人家,州縣裏的官吏不敢追究,曾鞏逮捕了他,處以刑罰。章邱民在鄉村裏聚眾結夥,號稱“霸王社”,殺人搶錢,沒有壹件事不如願的。曾鞏讓百姓結為保伍,讓他們偵查盜賊的行蹤,有盜賊就擊鼓傳遞消息,每次都能抓到盜賊。從此,百姓不用關門睡覺。

後來遷任洪州。正逢江西當年瘟疫流行,曾鞏命令縣鎮全部儲存藥品以備需求,士兵百姓不能養活自己的,招來在官府裏吃飯住宿,把吃的喝的穿的全部供應足,分別派醫生診治。

曾鞏孝順長輩,與朋友友愛,父親已逝,侍奉繼母更加周到,在家境衰敗的時候,撫養四個弟弟和九個妹妹,做官上學,談婚論嫁,全是曾鞏出的力。他寫文章,思維廣闊,當時擅長寫文章、作詩詞的人,很少有能超過他的。曾鞏久負才名,長時間地在各地做官,當時官場上有很多後輩出人頭地,世間都說他命運不濟,但是曾鞏把這件事看得淡泊。上至朝廷,宋神宗召見他,慰勞詢問,十分寵信他,任命為中書舍人。

9. 《曾鞏》文言文翻譯

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

曾鞏品性孝順父母,與兄弟友愛,父去世後,他侍奉繼母更加無微不至,在家境衰敗,無所依靠的情況下,撫育四個弟弟、九個妹妹,他們的讀書、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辦。曾鞏寫文章,涉獵廣泛,氣勢很盛,當時擅長寫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過他的。

年輕時與王安石交往,王安石當時聲譽不大,曾鞏將他引薦給歐陽修。王安石得誌後,曾鞏對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經問曾鞏:“王安石是怎樣的人。”曾鞏回答說:“王安石的文章學問和行為道義,不在揚雄之下,但因為他吝嗇的緣故所以比不上揚雄。”

皇上說:“王安石對富貴看得很輕,怎麽說他吝嗇呢。”曾鞏說:“我所說他吝嗇,是說他勇於作為,但吝嗇於改正自己的過錯。”

神宗贊同他的這個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