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簡述道教各教派
壹盟威道(五鬥米道) 東漢順帝時(公元126--144),沛人張陵於蜀中創立正壹盟威道(俗稱五鬥米道)。據《三國誌·張魯傳》、《後漢書·劉焉傳》等史書記載 丹鼎派 又稱金丹道教,是對道教中以煉金丹求仙為主的各道派的通稱。最早由古代的神仙家、方仙道發展而來 符箓派 符箓派又稱符水道教,是對道教中以符咒等方術治病驅鬼為主的各道派的通稱 於君道 三國時道教的壹個道派,流傳於東吳壹帶,存在時間不長,托教祖於吉之名而傳道,從北方流入江南 李家道 魏晉時的壹個道派,活躍於江南壹帶。據《抱樸子·道意》記載:吳大帝時,蜀中李阿穴居不食,號稱八百歲公,後不知所在 帛家道 魏晉時的壹個道派,活動於北方及江浙壹帶。帛家道的來歷還不太明確,依據史料只知與帛和有關 清水道 五鬥米道的支派,托稱為張天師家奴所創。清水道以清水為人治病,據《三天內解經》說:在清明求願之日,向壹甕清水燒香禮拜,認為道在水中 靈寶派 靈寶派以《靈寶五符經》為看家經典。靈寶的說法,東漢方士已有,起源於壹種神秘的「符」,據說是護身法寶,所謂「無上靈寶謁」正是《太平經》對這種寶符的贊頌 上清派 上清派的成立和陶弘景的努力分不開。在陶氏之前已有上清派的雛形,造作了壹些經典 樓觀道 北魏時陜西終南山壹帶興起的道派,是繼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之後產生的又壹有名道派 重玄學派 道教中以「重玄」思想註解《道德經》而聞名於世的壹個學派,並非有組織的道派 閭山派 閭山派,是道教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臺灣等地流行的壹個重要流派 天心派 宋代正壹派的壹個支派,以傳授壹種新符箓「天心正法」而得名 神霄派 內丹與符箓融合而產生的符箓新派,形成於北宋末。神霄派的創始人為江西南豐道士王文卿,他托稱得唐道士汪君之傳 清微派 唐末產生的內丹與符箓相結合的新的符箓道派,該派稱其符法出於清微天元始天尊,故名。據《清微仙譜》說 東華派 北宋末靈寶派分化出的壹個支派,創始於道士寧全真。據載:宋尚書王古原繼承丹元真人東華嫡傳,後傳給得靈寶之法的田靈虛,田氏合東華、靈寶二家之學,傳給寧全真 凈明道 凈明道發生於對許遜真人的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崇拜熱 大道教(真大道教) 大道教創始人為劉德仁,金皇統二年(公元1142)他托稱有老人授其玄妙道,此即大道教的創立 太壹教(太乙道) 太壹教由衛州(今河南汲縣)人蕭抱珍創建於金熙宗天眷初(公元1138-1140)。太壹教的得名起於該教對太壹神的崇奉 全真道 全真道興盛於金元時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壹派。元以降,與正壹道作為兩大道派延續至今 玄教 龍虎宗的壹個支派,為元代道士張留孫創建。張留孫是信州貴溪人,幼從伯父學道龍虎山上清宮,為張宗演弟子 龍門派 全真道的壹個支派,奉全真七子之壹的邱處機為開派祖師。因邱處機曾隱修隴州龍門山,故取名[龍門] 遇仙派 全真道支派之壹,為北七真之壹的長玄真人馬鈺所創,以清凈修煉為主旨 南無派 全真道支派之壹,為北七真之壹的長真祖師譚處端所創 武當派 因起於湖北武當山而得名。武當山又稱「太和山」,明代以前早已是道教活動聖地,為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的發祥地 碧洞宗 全真道龍門派的支派。清朝康熙年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所創。陳為湖北武昌人,曾在武當山太子坡投師於全真道士詹太林,後入川在青城山傳道 中派 元道士李道純,道號瑩蟾子,為南派白玉蟾的再傳弟子,丹法融匯三教,核心要訣為「守中」、「中和」,在內丹法中自成壹家,被後世道教稱之為內丹[中派] 東派 道教內丹功法的壹派,明嘉靖時陸西星所創。陸字潛虛,青年時偏於儒家,後轉向內丹 西派 道教內丹功法的壹派,清鹹豐年間李涵虛所創。李為四川樂山人,自稱於峨眉山遇呂洞賓及張三豐,得丹法秘要,於鹹豐六年(公元1856)成道 追問: 那現在還有那些流傳下來了? 回答: 而今許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 正壹教 、茅山教、嶗山教、武當教、閭山教及香港、臺灣的民間道教派別。 追問: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