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道教關於觀世音菩薩的經典有哪些

道教關於觀世音菩薩的經典有哪些

從古印度的觀音經籍造像來看,觀音本是男像,現代發掘的唐代觀音造像也是男像,就連如今開封大相國寺的千手千眼四面觀音像也都還留著兩撇小胡子。而道教的慈航大士即是三皇姑,南北朝時期興林國國王妙莊王的三女兒。因其篤信大道,樂善好施,當地百姓都親切地稱其為“三皇姑”、“妙善公主”。妙善曾在玉帝曾經修煉之地----香巖山修行(大士成道後此處曾建南和白雀庵紀念大士恩德,即今白雀寺);妙善公主為醫治父王所患怪病,獻出手眼,就此羽化升天,其父王發誓要為女兒重塑金身,囑咐工匠塑像時壹定要塑“全手全眼”而工匠聽成“千手千眼”,於是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千手千眼慈航大士像,後因三武滅佛之法難,原來隨佛教從印度傳入的男觀音菩薩形象被中國妙善漢族仕女形象所代替,這就是道教供奉“觀音菩薩”的原因。

另外,“大士”壹詞,《管子·法法》稱:“凡論人有要,矜物之人,無大士焉。”尹知章註:“大士不矜,謙以接物。”《韓詩外傳》卷九:“孔子曰:‘大士(指顏淵)哉!由來,區區汝何攻?賜來,便便汝何使?願得衣冠為子宰焉。’”本為上古儒稱,泛指德行高尚之士,後為道教所沿用。所以“慈航大士”、“圓通大士”、“白衣大士”等完全是道教稱呼,自來與佛教毫無瓜葛。

道教的慈航大士,有專門的壹套內煉修法,符、諱、咒、訣具備,是道教所秘傳的,還有《慈航元君本行妙經》、《碧落慈航寶懺》等壹系列道教經懺,就連現在風靡佛教界的《白衣大士靈感神咒》其中也有“天羅神,地羅神,人離難,難離身,壹切災殃化為塵。”這樣很“道教”的語句。

楊柳,在佛教稱作“齒木”。我國早期的佛經中,齒木多翻譯作楊枝。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到長安的天竺僧人輸波迦羅在漢譯《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卷上)中還幹脆翻譯成“柳木”:清凈澡浴漱口,以柳木揩齒。因為在中國,楊和柳是可以並用的,按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三五“柳”條下雲:楊枝硬而揚起,故謂之楊;柳枝弱而垂流,故謂之柳,蓋壹類二種也。……則楊可稱柳,柳亦可稱楊,故今南人仍並稱楊柳。

根據唐代義凈法師(635-713)的《南海寄歸內法傳》,“楊枝”的正確叫法應該是“齒木”:齒木者,梵雲 “憚哆家瑟詫”(danta-kastha、dantadhāvang)。“憚哆”(danta)譯之為齒(倒和英語中的dental(牙齒的)比較相似),“家瑟詫”即是其木。……豈容不識齒木,名作楊枝?西國柳樹全稀,譯者輒傳斯號。佛齒木樹,實非楊柳。那爛陀寺,目自親觀。

據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柳枝條稱:“唐土北地之俗,有插柳枝於凈水以攘邪鬼者。釋氏要覽下曰:‘北人風俗,每至重午等毒節日,皆以盆盛水,內插柳枝,置之門前辟惡。”已經明明白白說清楚了柳枝驅鬼辟邪的由來,在我國唐代北方地區的風俗就是以插柳枝於凈水以驅鬼。道教沿而用之,以楊柳為民眾驅邪、治病,如太壹救苦天尊手執水盂、柳枝循聲救苦。《靈寶慈航本行妙經》記載:妙善公主受神人引渡,修煉成真,神人賜白玉凈瓶壹樽,瓶中何時長出柳枝,便是其下凡度生之時。由此看來,菩薩怎麽可能拿著刷牙用的“齒木”普度眾生”呢?

再來看所謂的“觀音誕辰”、“觀音齋期”、“觀音出家”、“觀音成道”這些紀念日,稍有些歷史、地域常識的人都清楚,印度歷法和中國歷法完全不同,印度壹年分為寒、熱、雨三季,歷法為“黑白月”。試想印度的觀音菩薩怎麽可能會有中國陰歷的誕辰、紀念日呢其實這些都是妙善公主三皇姑的紀念日,翻遍佛經,也查不出觀音菩薩的誕辰是幾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