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縣中學校是山西有名的歷史悠久的中學,初名新興中學堂,其前身為清代的秀容書院。
早在明代嘉靖11年(1532年),忻州即有書院(此書院之確切名稱尚待查考),設於忻州州學之內。秀容書院建於清乾隆40年(1775年),地址即明弘治5年(1492年)以前州學之舊址,即舊文昌寺寺院的西邊,即今城內秀容巷第壹職業中學校內的戲臺院、前宮院、後宮院(這三個院即原來的文昌寺院)之西的那些院子,可見地方並不很大。“文革”前住過忻中或忻師的人都還見過那個刻有“秀容書院”四個金色大字的牌樓門。之所以叫秀容書院者,因秀容乃金、元文豪元遺山的故鄉,金、元的秀容也就是清代的忻州。到民國年間,忻中壹間房門上還掛著乾隆某年忻州知州汪本直為書院書寫的壹副木刻對聯,聯曰:雨露不滋無本草風雲須化有鱗魚
書院是為習舉子業而設的學校,當然遠不是近代意義上的學校了。按光緒6年《忻州直隸州誌》所記,書院每年除正月、十二月不課外,其余時間每月初壹、十壹、二十壹為齋課,十六日為官課(即官府對書院學生的定期考試),十七日為詩賦課。
書院領導人稱山長,專管本院教學工作。《荊湘近事》雲:“五代蔣維東隱居衡嶽,受業者號曰山長。”這大概是“山長”壹詞的最早來源。《元史》:“書院設山長。”山長遂成正式職稱,但學者行文時則通稱“某人主講某某書院”。秀容書院歷任山長今可考者有崔嶫、薛河東、趙宗先、董宇煒、郝椿齡、米毓瑞等六人。
自1895年甲午戰敗後,廢科舉、興學校越來越成為中國有識之士的***識。光緒27年(1901年),清政府鑒於軍事上屢遭失敗,不得不對傳統的教育制度進行改革,於是下了允許各省及州、縣書院改設學堂的諭令。當時的忻州知州較為開明,他似乎看出科舉制度已近末日,便於光緒28年(即1902年)壬寅,把秀容書院改建為新興學堂,此即最早的忻縣中學,也是全省乃至全國最早興辦的中學之壹。
按學堂第二任監督賈耕的《新興學堂暑假開學記》,書院改學堂壹事為“高郡伯首導其先途,提倡開通”。這就是說,主持和提倡這壹改革的是當時忻州的高知州,也就是高淩霄。學堂何以取名“新興”?這除了“新興”壹詞本身所含有的佳意外,跟忻州的地理歷史沿革不能沒有關系,因為忻州壹帶是東漢(從建安20年起)、三國(魏)時的新興郡,而新興郡的治所就在忻州。不久,新興學堂改名為新興中學堂,在辛亥革命前又改名為忻州中學堂。
書院改為學堂,其最大的變化是教學內容的變化,也就是學生所學課程的變化,特別是增設了數、理、化等自然科學課程(當時把這類功課謂之西學),壹改過去只是讀經講經,學做八股文,以預備科舉考試的那壹套學習內容。這當然是壹種劃時代的改革,是順應時代發展、合乎世界潮流的壹大進步。從此以後,在忻州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才開始有了近代意義上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