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萬物就像壹臺時刻運轉的機器,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運作,也沒有人可以猜到什麽時候可以停止。按照道家的說法,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規律,只有按照這個規律運作,才能達到所謂的陰陽調和。
這壹點在民間俗語中也有所體現,雖然老百姓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但是卻用最樸素的行為,去不斷實踐這個規律。
《道德經》中曾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說法。從表面意義上來理解,天地只是將世間萬物當做貢品。
但如果深挖其內涵可以發現,天地在看待萬事萬物的時候,本著壹個公平的心態,不會對誰特別好也不會對誰特別壞,壹切都只是按照自然規律發展。
雖然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老百姓,可能無法理解其中的道理和含義。但是在客觀規律的影響之下,卻用通俗易懂的俗語,將這個道理表現得淋漓盡致。
“雞不過六,犬不過八”,就是其中比較經典的詞語之壹。
孔子曰:“老而不死是為賊”,雖然這句話的意思是年齡大了,如果依然死性不改或者說沒有德行,那麽這個人就連壹個賊都不如。
“雞不過六,犬不過八”,其實說的就是壹種客觀的自然規律,如果雞和狗的生命超過限定,那麽就是老祖宗所言“事出反常必有妖”。
第壹、雞不過六如果按照客觀規律來講,農民家中飼養的小雞,正常生命其實只有短短的幾年時間。流傳於三國兩晉之際的古籍《易妖》,就介紹了很多世間的妖異之象。
俗語“雞不過六”,說的就是壹只雞的正常的壽命,不會超過6年。壹旦超過這個限定的期限之後,就會被視為壹種反常的現象,而“事出反常必有妖”。如果天下都是不合常理的現象,那麽距離天下大亂的時間就不遠了。
或者說在古人的迷信思想中,如果世間的萬事萬物不符合發展規律,那麽就壹定會有異象出現。
而這種反常的現象也是大災難的預兆,《易妖》中曾記載“犬不八年、雞無六載”之語,所表達的內涵就是,天有異象必將大亂。
第二、犬不過八“犬不過八”是壹句流傳甚廣的俗語,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老百姓,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養狗的習俗。因為養狗不僅可以看家護院,在外出打獵的時候也是好方法。
壹般情況下狗的壽命都不會超過八年,因為民間有“人活壹日,狗活七天”的說法。
年齡已達到八歲的小狗,相當於人類60-70歲左右。根據《易妖》中的理論推斷,小狗壹旦壽命超過八年就是異象,或者說是壹種非常反常的現象。
正所謂“人老奸,馬老滑,狗老妖”,“事出反常必有妖”用在此處非常合理。
雖然“雞不過六,犬不過八”,只是古代人的壹種迷信思想,或者說是《易妖》中的危言聳聽,但是有關此類的俗語在民間比比皆是,而且生活在偏遠地區的老百姓,對這種俗語也都深信不疑。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人相信了,但俗語卻流傳了下來。
第三、關於白犬的典故其實,《易妖》中還記錄了壹個,關於“犬不過八”的故事。
在古代社會有壹位財主,由於家產比較雄厚所以仆人眾多。為了打發無聊的生活,這位富翁飼養了壹條白犬。可以說富翁這條白犬每天都形影不離,無論是外出遊玩還是在家中,這條白犬都與主人形影不離。
後來由於富翁身體每況愈下,最終在醫治無效的前提下死亡。家裏人為了表達沈痛的哀悼,將富翁的葬禮操辦的十分風光。葬禮結束之後,富翁家中的白犬突然消失,由於大家都處於沈痛的情緒之中,所以根本沒有人關心白犬的下落。
但是在壹年之後,發生了壹件奇怪的事情,有壹天晚上已經去世的富翁,突然回到自己的家中。家裏人都認為是死者詐屍了,但是他的言行舉止都與富翁相差無幾。所以根本沒有人懷疑他的身份,直到在富翁做壽時多飲了幾杯,這條白毛老狗才現原型。
富翁家人得知之後甚是害怕,但為了能夠避免更大的危害,人們趁其不備將其亂刀砍死。事實上類似這樣的傳說比比皆是,尤其是在秦漢至兩晉時期更多。筆者認為通過這個故事,想必大家已經了解了,“雞不過六,犬不過八”的真正含義。
結 語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老百姓,由於所掌握的文化知識較少,再加上根本無法解釋很多自然現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妖魔鬼怪類的想象力。俗語“雞不過六,犬不過八”,其實就是這種思想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