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四書五經之類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讀史記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讀諸子百家之類的書,味如醬醋(好比烹調中的佐料壹樣)。
古人有兩種說法:其壹是前人對讀書感受的壹種比喻,“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醢醢”三種體驗合稱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鄲書目》:“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醢醢,是為三味。”這是把詩書子史等書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為很好的精神食糧;其三,壽鏡吾先生的祖訓: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後成為三味書屋的館訓。
擴展資料
壽宇的叔父壽洙鄰解釋說:“三味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時聽父兄言,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但此典出於何處,已難查找。”此說影響甚大,魯迅的三弟周建人也傾向之。
然而,壽宇還是不認同。他說:“這樣的解釋淡化了祖先對清王朝的反叛精神。我小的時候,我祖父壽鏡吾親口對我說,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於粗茶淡飯,不向往於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