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形質像”是指隱藏在人體內的內臟器官的解剖形態和位置。根據《醫必讀》雲“肺虛如蜂窩”,也就是說,肺是含氣的器官,組織結構疏松,內部有孔洞,是肺的外觀。
3.2“生理象”是指人體內臟器官生理功能的壹切外在表現。作為壹個活生生的人,其“形象”極其豐富,不斷變化,能夠動態、生動、真實地反映內部生理機能的狀態及其各種變化。以“心主血脈”為例,其生理功能是否正常主要表現在脈象、面色、舌象、胸感四個方面。正如蘇文《論藏象六節》所說:“心為生命之本,神之變也在面,充盈於血。”《靈樞脈度》雲:“心氣流於舌,心和則舌可知五味。“究其原因,心在體而脈合,其光輝(生理功能之壹表現於外)在面,受舌開導而居胸。如果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正常,脈象溫和有力,面色紅潤有光澤,舌色紅潤,五味可辨。
3.3“病理象”是指臟腑功能失調後,出現在外部的壹切病理現象。仍以“心主血脈”為例,如果心氣不足,血虛,脈象不利,則在脈象、面色、舌象等方面可見異常表現。,而異常的情緒也會出現在心臟和胸部。如面色不亮、舌質淡胖、脈弱、心悸怔忡、胸悶氣短多為心氣不足;面色晦暗、舌色紫、脈沈澀(脈搏節律不規則)、心前區壓迫疼痛的人,多是心脈不通所致。此外,心臟的其他疾病,影響心臟主血管的功能,也可以從以上四個方面反映出來。心火過盛(真火)或心陰不足(虛火)可使心跳加快,脈絡擴張,故均可出現面紅、舌紅、脈數、胸悶等癥狀。
3.4“自然之象”是運用取象思維的方法,以五行特征為綱,把自然界的各種變化與臟腑的生理病理表現聯系起來,演繹出臟腑與自然界的五相、五時、氣候、五味、五調、五谷的“象”。如《蘇文陰楊穎象大論》說:“東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神為天之風,地之木,身之筋,藏之肝,色之蒼,聲之角,聲之呼,握之變,識之術。即以五行的特性為基礎,通過類比和演繹,將自然界中的壹些事物和現象與人體的五臟、五體、五官、五感、五音、變化聯系起來,從而構建了壹個聯系人體內外環境的五行系統,確立了人體自身的整體性和人與自然環境相統壹的整體觀念。
綜上所述,“象”的含義從指單壹的動物象,從指具體的形象,不斷延伸到壹切可見的或可感知的現象和表象,進而有了取象的含義。“象”的概念移植到中醫藏象理論領域,也有多重含義。藏象的“象”不僅包含象的意義,還具有外在表現的意義,是指臟腑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壹切可見的或可感知的外在表現。同時具有取象思維的特點,即以五行的特征作為臟腑功能的法定象,通過演繹將自然界中的壹些事物和現象與人體的臟腑聯系起來,從而構建起聯系人體內外環境的五行系統,建立人體。鑒於此,藏象的形象可分為四類:物理形象、生理形象、病理形象和自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