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2011年第十屆中學生古詩文閱讀大賽專輯初中文言文翻譯初中1~70篇

2011年第十屆中學生古詩文閱讀大賽專輯初中文言文翻譯初中1~70篇

1商鞅立信

商鞅變法的條令已準備就緒,還沒公布,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於是(命人)在都城南門前放置壹根高三丈的木頭,招募(能)搬到北門的人,給予十兩黃金。百姓看到後對此感到奇怪,沒有人敢去搬木頭。(商鞅)又說“能搬木頭的人賞五十兩黃金”有壹個人搬了木頭,就給了他五十兩黃金,用來表明沒有欺騙(百姓)。最後頒布了那法令。

2田登為郡守

  田登擔任壹個郡的太守,因他人觸犯他的名字而憤怒,觸犯的人必定受到鞭打,於是整個郡的百姓都把“燈”叫做“火”。正碰上元宵節放花燈,官吏在集市上張貼告示,說:“本郡 依照慣例放火三天。”所以諺語說:“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來源於此。

3書法家歐陽詢

  歐陽詢曾經出行,看見壹塊古碑,是晉代的著名書法家索靖書寫的,(他)停下馬觀賞石碑,過了很長時間才離開。他騎馬走了幾百步後又返回來,下了馬站在碑前欣賞,等到感到疲乏了,就鋪開皮衣坐下來觀賞,於是還住宿在石碑前,三天後才離開。

4伊犁鑿井

  伊犁城中沒有井,都是從河中取水。壹位佐領說:“戈壁上都堆積黃沙沒有水,所以草和樹木不生長。如今城裏有許多老樹,如果它們的根須下面沒有水,樹怎麽能存活?”於是拔掉樹木,在靠近樹根處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不過取水需要繩子罷了。才了解古時稱雍州土地厚實水很深,那是明白透徹不荒謬的。

5陳萬年教子

  陳萬年是朝中的重臣,曾經有壹次病了,把兒子陳鹹叫到床前。告誡他,講到半夜,陳鹹打瞌睡,頭碰到了屏風。陳萬年很生氣,想要拿棍子打他,訓斥說:“我口口聲聲教妳,妳卻打瞌睡,(妳)不聽我的話,這是為什麽?”陳鹹趕忙跪下叩頭道歉說:“您說的話的意思我都知道,主要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馬屁。”陳萬年於是就不敢再說話了。

6蛇銜草

從前有壹位老農在耕地,看見壹條受了傷的蛇躺在那裏。有壹條蛇,銜來壹棵草放在傷蛇的傷口上。經過壹天的時間,傷蛇跑了。老農拾取那棵草其余的葉子用來治傷口,全都靈驗。本來不知道這種草的名字,於是用“蛇銜草”當草名了。《抱樸子》說:“蛇銜能把已經斷了的手指接得和原先壹樣。”說的就是這回事。

7王充博覽

王充小時候就失去了父親,(與母親相依為命),因孝順在鄉裏被稱贊。後來到京城,在太學求學,扶風、班彪做了他的老師。王充喜歡廣泛地閱讀書籍卻不死記硬背。由於家裏窮,沒有書可讀,他常在洛陽的書鋪上遊走,看人家賣的書,看過壹次後就能記住並背誦,時間長了就廣泛地通曉了眾多流派的著作。

8.王羲之書六角扇

王羲之是東晉的壹位大書法家。曾經在蕺山看見壹個老婦人,拿著六角竹扇在賣。王羲之在她賣的扇子上題字,每把各寫五個字,老婦人起初有點生氣。於是王羲之就對老婦人說:“妳只要說是王右軍寫的,憑此就可以賣到壹百錢了。”於是老婦人按照他的話做了,(果真)人人都爭著買扇子。過了幾天,老婦人又拿著扇子來找王羲之,王羲之笑著沒有回答。

9.顧炎武手不釋卷

凡是顧炎武外出旅行,都要許多馬和騾子隨行,用來裝書。到了險要的地方,就向退休的差役詢問這裏的詳細情況;有的與平時聽說的不壹樣,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開書進行核對校正。有時直接走過平原曠野,沒有什麽值得留意的,就在馬背上默讀各種經典著作的註解疏證;偶然有忘記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開書仔細認真地查看。

10.呂僧珍為官

呂僧珍當官,不偏愛親戚。他的侄子把販賣蔥作為職業,在呂僧珍回到故鄉做官時,就放棄販蔥業想求他在州裏做官。呂僧珍說:“我承受國家重大的任務,沒有什麽可以用來報效的。妳本來有正當的職業,怎麽可以胡亂請求得到不該得的職份呢?妳只應當趕快回到蔥店裏。”呂僧珍老家住在市北,前面建有督郵的官署,鄉人都勸他遷移官署來擴建住宅。呂僧珍惱怒地說:“督郵,是官府的房子,從建造以來就壹直在這裏,怎麽可以搬遷它來擴大我私人的住宅呢?”

11.苛政猛於虎

孔子路過泰山旁邊,見到壹個婦女在墳墓前哭得很傷心。孔子用手扶著車的扶手側耳聽。他讓子路前去詢問說:“聽您的哭聲,真像是壹再遇上憂傷的事。”婦女於是說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兒子又死於虎口。”孔子問:“那為什麽不離開這裏呢?”婦女回答說:“這裏沒有苛政。”孔子對子路說:“子路要記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還要兇猛可怕!”

12.自護其短

有個從出生以來就沒有見過菱角的北方人。到南方做官,有壹次他坐在酒席上吃菱角,這個人連殼壹起放到嘴裏吃。有人說:“吃菱角要去殼。”他想掩蓋自己的錯誤,於是道:“我不是不知道,連殼壹起吃,是為了清熱解毒呀!”問的人又問:“北方也有菱角嗎?”他說:“前山、後山上,哪裏沒有呢?”菱角明明是生長在水中的,那個北方人卻說是在土裏生長的,這是因為他硬把不知道的說成知道的後果。

13.硯眼

明朝有壹位叫陸廬峰的人,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他曾經在集市上遇到壹塊上好的硯臺,價格有爭議沒有定。到了邸府後,讓仆人前往,用二十兩銀子把硯臺買回來。仆人拿著硯臺回來了,陸廬峰覺得它不像原來的硯臺而感到驚訝。仆人堅持說就是這個硯臺。陸廬峰說:“先前的硯臺有個‘八哥眼’,為什麽現在沒有了?”仆人回答說:“我嫌棄它有壹點凸,路上正好遇見石工,幸虧有剩余的銀兩,叫他打磨壹下使它平整了。”陸廬峰十分惋惜。原因是這個硯臺好的地方就在八哥眼。

14.米芾索帖

米芾詼諧機智,對任何事物都很好奇。在真州,米芾曾經在船上拜訪蔡攸,蔡攸拿出自己收藏的王羲之的《王略帖》給米芾看。米芾驚嘆這幅作品,請求用他的畫來換取《王略帖》,蔡攸認為很為難。米芾說:“妳如果不聽從我,我(也)不想再活了,就跳入這個江中死去。”於是米芾大叫,抓住船的船舷想要跳江,蔡攸立刻將東西給他。

15馮相與和相

馮相和和相都是朝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的大臣。壹天,和相對馮相說:“妳新買的靴子,它值多少錢?”馮相擡起他的左腳給他看,說:“九百個銅錢。”和相的性子比較急,回頭對壹個小官吏說:“我的靴子為什麽要花費壹千八百個銅錢?”於是責罵那個小官吏,懷疑他有所貪汙。緊接著馮相慢慢地伸起他的右腳說:“這只也是九百個銅錢。”身邊的侍臣都哄堂大笑。

16.張溥好學

張溥從小就熱愛學習,凡是讀過的書壹定要親手抄寫,抄寫後朗誦三遍,就把它燒掉,又重新抄寫,像這樣反復六七次才停止。有人問他:“妳為什麽像這樣勤勞刻苦呢?”他回答說:“不過用這種方法勉強背誦罷了。”他右手握筆的地方,指掌上長了老繭。冬天手指凍裂,每天要在熱水裏洗好幾次,後來他把讀書的房間題名為“七錄”。 各方來索取的人,張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揮筆,馬上就完成,因此張溥的名聲在當時就很高。

17.牧童指瑕

  四川境內有個姓杜的人,愛好書畫,他珍藏的書畫作品有成百件,有壹幅戴嵩畫的牛,他尤其喜愛,經常隨身攜帶著,有壹天晾曬書畫,壹個牧童看到了這幅畫,拍手大笑說:“這畫上畫的是角鬥的牛呀,牛在鬥角時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應該夾在兩條後腿中間,但現在這幅畫卻畫成牛搖著尾巴鬥角,真是荒謬啊!”杜某笑了笑,認為牧童說得對。有句古話說:“耕地應當去問奴隸,織布應當去問婢女。”確實是這樣啊。

18. 唐太宗吞蝗

貞觀二年,京師大旱,蝗蟲四起.唐太宗進入園子看糧食(損失情況),看到有蝗蟲(在禾苗上面),捉了幾只蝗蟲念念有辭道:"百姓把糧食當做身家性命,而妳吃了它,這是害了百姓。百姓有罪,那些罪過全部在我,妳如果真的有靈的話,妳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降罪百姓了,”將要吞下去。周圍的人忙勸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說道:"我正希望它把給百姓的災難移給我壹個人!又怎麽會因為害怕生病而逃避?"(說完)馬上就把它吞了。

19.食粥心安

  範仲淹家裏貧窮,他在南都學院讀書時,每天做壹鍋粥,經過壹個晚上的凝固後,用刀切成四塊,早晚各拿兩塊,折斷幾十根腌菜的莖吃。留守的兒子和他壹起學習,留守的兒子回家告訴他的父親(範仲淹的事),他父親就(讓他的兒子)送給範仲淹壹些美味菜肴。但是範仲淹放在了壹邊,不久之後食物全腐爛了。留守的兒子(對範仲淹)說:“家父聽說妳過得清淡貧苦,送來這些吃的,可妳為什麽不吃呢?”範仲淹說:“ 不是我不感謝妳們的好意,而是因為我吃粥心裏安定已久,現在突然享用豐盛的飯菜,以後怎麽能再安心的吃這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