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路。
《史記-陳涉世家》:“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2:學術或宗教教義。
《孟子-滕文公上》:“悅周公、仲尼之道。”3:取道;經過。
文天祥《後序》:“道海安、如臯、凡三百裏。”4:道德,道義,正義。
《孟子-公孫醜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行政區劃名。漢制,縣有蠻夷的稱“道”,後泛指壹般行政區域。
6:方式;方法。賈誼《過秦論》:“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
7:通“導”。 引導;疏導。
《左傳-隱公五年》:“請君釋憾於宋,鄙邑為道。”8:道教;道士。
《三國誌-魏書-張魯傳》:“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9:“指宇宙中的本體及其規律”。
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10:說;講。
陶淵明《桃花源記》:“不足為外人道也。”11:以為;料想。
《水滸傳》:“劉太公驚呆了,只道這早晚正說姻緣,勸那大王,卻聽得裏面叫救人。”12:介詞。
從;由。《漢書-淮南王劉安傳》:“諸使者道長安來。
”13:量詞。條;次。
如:壹道符;十二道金牌;壹道題。
2. 《至忠》文言文翻譯全文譯文忠言逆耳,有悖於人心,如果不是聖明的君王不會聽取它。
因此,賢主喜歡的正是不好的主上所要懲罰的。君主都痛恨劫掠侵占的行為,但是自己的所作所為卻導致了這種行為,痛恨它又有什麽用呢?假如有棵樹,希望它能茂盛生長,可是別人按時澆灌它時,自己卻討厭別人的澆灌行為,且每天砍伐樹根,這樣下去樹肯定不會成活了。
厭惡忠言,是最嚴重的自毀長城的行為。楚莊王在雲夢澤打獵,射中了隨兕獸,申公子培搶在莊王之前把隨兕奪走了。
楚莊王說:“他怎麽這樣粗暴且犯上不敬!”於是命令手下殺掉子培。左右的大夫都勸諫說:“子培是賢德之人,又是您最有才能的臣子,這其中壹定有原因,希望您能仔細調查此事。”
不到三個月,子培生病死了。後來楚國起兵,與晉國軍隊在兩棠交戰,大勝晉軍,回國後賞賜有功將士。
申公子培的兄弟上前向主管官吏請賞說:“別人有行軍打仗之功,我的兄長在大王的車下有功。”莊王說:“妳是什麽意思?”回答說:“我的兄長在大王您身邊冒著亂暴犯上的惡名,觸犯死罪,但他的本心是要效忠君王,讓您享有長壽啊!我的兄長曾讀過古書,古書記載說:‘殺死隨兕的人不出三月必死。
’我的兄長見到您射殺隨兕,十分驚恐,所以才搶在您之前奪走它,後來蒙難。”莊王命人打開平府查閱古籍,在古書上果然有這樣的記載,於是厚賞了子培的兄弟。
申公子培的忠誠可以稱得上是“穆行”了。“穆行”的含義是:不因為別人了解自己就受到鼓勵,也不因為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感到沮喪,沒有比這更高尚的德行了。
齊王身上長了惡瘡,於是派人到宋國接文摯去治病。文摯到了後,察看了齊王的病,對太子說:“大王的病肯定可以治好。
即使如此大王的病壹旦治好,壹定會殺死我。”太子問:“為什麽呢?”文摯說:“如果不激怒大王,大王的病就治不好,但如果大王真的被激怒,我就必死無疑了。”
太子叩頭下跪,極力請求文摯說:“如果治好父王的病,而真的要殺您的話,我和我的母親壹定以死向父王為您辯解,父王壹定寵幸我跟我的母親,希望您不要過度擔憂此事。”文摯說:“好吧,我願意拼死為大王治病。”
文摯跟太子做了約定,三次都不如期前來。齊王本來已經生氣了。
文摯來了之後,不脫鞋就登上了齊王的床,踩著齊王的衣服,詢問齊王的病情,齊王惱怒地不跟他說話。文摯便出言不遜來激怒齊王,齊王大聲呵斥著站了起來,病於是就好了。
齊王大怒不悅,要把文摯生烹。太子和王後為文摯激烈地跟齊王爭辯,但沒能改變齊王的決定。
齊王最後用鼎把文摯活煮了。文摯被煮了三天三夜,容貌不毀。
文摯說:“真要殺我,為什麽不蓋上蓋子,隔斷陰陽之氣?”齊王讓人把鼎蓋上,文摯才死去。由此可見,在太平盛世做到忠容易,在亂世做到忠很難。
文摯不是不知道治愈齊王自己就得被殺,他是為了太子去做難事,以便成全太子的孝義啊。原文至忠之言逆於耳,倒於心,非賢主其孰能聽之?故賢主之所說,不肖主之所誅也。
人主無不惡暴劫者,而日致之,惡之何益?今有樹於此,而欲其美 也,人時灌之,則惡之,而日伐其根,則必無活樹矣。夫惡聞忠言,乃自伐之精者也。
楚莊王獵於雲夢,射隨兕,中之。申公子培劫王而奪之。
王曰:“何其暴而不敬也?”命吏誅之。左右大夫皆進諫曰:“子培,賢者也,又為王百倍之臣,此必有故,願察之也。”
不出三月,子培疾而死。荊興師,戰於兩棠,大勝晉,歸而賞有功者。
申公子培之弟進請賞於吏曰:“人之有功也於軍旅,臣兄之有功也於車下。”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兄犯暴不敬之名、觸死亡之罪於王之側,其愚心將以忠於君王之身,而持千歲之壽也。
臣之兄嘗讀故記曰:‘殺隨兕者,不出三月。’是以臣之兄驚懼而爭之,故伏其罪而死。”
王令人發平府註而視之,於故記果有,乃厚賞之。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謂穆行矣。
穆行之意,不以人知之為勸,不以人不知為沮。行無高乎此矣。
齊王疾瘤,使人之宋迎文摯,文摯至,視王之疾,謂太子曰:“王之疾必 可已也。雖然,王之疾已,則必殺摯也。”
太子曰:“何故?”文摯對曰:“非怒王則疾不可治,怒王則摯必死。”太子頓首強請曰:“茍已王之疾,臣與臣之母以死爭之於王。
王必幸臣與臣之母,願先生之勿患也。”文摯曰:“諾。
請以死為王。”與太子期而將往不到者三齊王固已怒矣文摯至不解屨登床履王衣。
有頃,問王之疾,王怒而不與言。文摯因出辭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
王大怒不說,將生烹文摯。太子與王後急爭 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摯。
爨之三日三夜,顏色不變。文摯曰:“誠欲殺我,則胡不覆之,以絕陰陽之氣?”王使覆之,文摯乃死。
夫忠於治世易,忠於濁世難。文摯非不知活王之疾而身獲死也,為太子行難,以成其義也。
註平府:書庫名,是楚國收藏古籍文書的地方。出處出自《呂氏春秋?仲冬紀?至忠》。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壹部黃老道家名著。參考資料古詩文網:so.gushiwen/guwen/bookv_4076x。
3. 人有亡鐵者 文言文翻譯及解釋《人有亡鐵者》的翻譯:
有個人丟了壹把斧子,他懷疑是他的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臉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像是偷斧子的;壹舉壹動,沒有壹樣不像是偷斧子的人。
不久,他挖掘山溝時卻找到了自己的斧子。之後有壹天又看見他鄰居的兒子,就覺得他的行為、表情、動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原文:
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人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視其顏色,竊斧也;聽其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者也。俄而掘其溝而得其斧,他日,復見其鄰之子,其行動、顏色、動作皆無似竊斧者也。
擴展資料:
《人有亡鐵者》出自於秦國呂不韋門客撰寫的《呂氏春秋》。這則寓言是諷刺那些帶著有色眼鏡觀察事物、憑“想當然”作出判斷的主觀唯心主義者。
創作背景:
戰國晚期的呂不韋由商入政,扶立國君,進入政治高層。他誌向宏大,想要著書。可是他是是商人出身,沒有條件去著書立說,所以想要借助自己家擅長舞文弄墨的門人,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和願望。呂不韋令門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聞所見和感想都寫出來。
文章寫完後他挑選幾位高手對這些文章進行篩選、歸類、刪定,綜合在壹起成書,取名叫《呂氏春秋》。呂不韋對此書十分看重,他自己認為這部號稱《呂氏春秋》的書是傑作,誇口說該書是包攬了“天地、萬物、古今”的奇書。
4. 《王旦》文言文及其翻譯寇準數短(王)旦,旦專稱準。帝謂旦曰:“卿雖稱其美,彼專談卿惡。”旦曰:“理固當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闕失必多。準對陛下無所隱,益見其忠直。此臣所以重準也。”帝以是愈賢旦。中書有事送密院,違詔格,準在密院,以事上聞,旦被責,第拜謝,堂吏皆見罰。不逾月,密院有事送中書,亦違招格,堂吏欣然呈旦,旦令送還密院。準大慚,見旦曰:“同年,甚得許大度量?”旦不答。寇準罷樞密使,托人私求為使相,旦驚曰:“將相之任,豈可求耶!吾不受私請。”準深憾之。已而除準武勝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準入見,謝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帝具道旦所以薦者。準愧嘆,以為不可及。準在藩鎮,生辰,造山棚大宴,又服用僭侈,為人所奏。帝怒,謂旦曰:“寇準每事欲效朕,可乎?”旦徐對曰:“準誠賢能,無如呆何!”真宗意遂解,曰:“然,此正是呆爾。”遂不問……
旦為相,賓客滿堂,無敢以私請。察可與言及素知名者,數月後,召與語,詢訪四方利病,或使疏其言而獻之。觀才之所長,密籍其名,其人復來,不見也。……旦任事久,人有謗之者,輒引咎不辯;至人有過失,雖人主甚怒,可辯者辯之,必得而後已。
3.當王旦任宰相時,寇準屢次在皇上面前說王旦的短處,然而王旦卻極力稱贊寇準的長處。有壹天真宗笑著對王旦說:“卿雖然常稱贊寇準的長處,但是準卻專說卿的短處呢!”王旦回答說:“臣居相位參與國政年久,必然難免有許多缺失,準事奉陛下無所隱瞞,由此更見準的忠直,臣所以壹再保薦…:.。”真宗由此更賞識王旦。當寇準任樞密院直學士時,王旦在中書有事送樞密院,偶爾不合詔令格式,準便上奏皇帝,王旦因而受到責問,但是王旦並不介意,只是再拜謝過而已。不到壹個月,樞密院有事送中書,也不合詔令格式,堂吏發現很高興地呈給王旦,認為這下逮到機會了,可是王旦卻命送回樞密院更正,並不上奏。寇準大為慚愧,見王旦說:“同年怎麽有這樣大度量呢?”王旦不答。
當寇準免去樞密職位後,曾私下求王旦提拔他為相,王旦驚異地回答說:“國家將相重任,怎可用求來的呢?”準心中很不愉快。其後皇上果然授予寇準節度使同平章事。準入朝拜謝說:“臣若不是承蒙陛下知遇提拔,那有今日?”皇上便將王旦壹再推薦之事告知,寇準非常慚愧感嘆,自覺德量遠不及王旦。寇準擔任鎮守壹方要職中,在過生日時,建造山棚舉辦盛大宴會,服裝用品奢侈且超過規格,被別人奏報。皇帝發怒,對王旦說:“寇準辦事按皇帝的規格,可以這樣嗎?”王旦慢慢地回答說:“寇準確實有德有才能,不會如此無知!”真宗皇帝隨即明白,說道:“我知道了,這正是他的無知。”就不再過問此事……
王旦擔任丞相職務,接觸很多人,從不以私利結交。觀察可以交談的和以前就了解的,幾個月以後,召見與之交談,咨詢訪問各處利益和危害之處,或者讓他們以書面形式呈報上來。發現他們的長處,悄悄地記下他們的姓名,如果其中有人再來求見,不須見面就能處理了。……王旦處理政事時間久長,有人非議,則立即尋找錯失而並不推諉辯解;如果別人出現過失,即使皇帝很發怒,能夠解釋就解釋,盡最大的努力才罷休。
5. 秦瓊賣馬的文言文第八回 三義坊當鐧受腌臢 二賢莊賣馬識豪傑 詞曰: 牝牡驪黃,戔戔豈是好漢相?沒個孫陽,駿骨誰相賞?伏櫪悲 鳴,氣吐青雲漾。
多惆悵,鹽車躑躅,太行道上。 調寄“點絳唇” 寶刀雖利,不動文士之心。
駿馬雖良,不中農夫之用。好漢雖有掀天揭地本領。
誰人識他、重他?還要挖苦他。那兩個少年與王小二拱手,就問道:“這位就是秦爺麽?”小二道:“正是。”
二人性:“秦大哥請了。”叔寶不知其故,到堂前敘揖。
二人上坐。叔寶主席相陪。
王小二看三杯茶來。茶罷,叔寶開言道:“二兄有何見教?”二人答道:“小的們也在本州當個小差使。
聞秦兄是個方家,特來說分上。”叔寶道:“有甚見教?”二人性:“這王小二在敞衙門前開飯店多年,倒也負個老實之名。
不知怎麽千日之長,壹日之短,得罪於秦兄?說仍舊怪他,小的們特來告罪。”叔寶道:“並沒有這話,這卻從何而來?”二人性:“都說兄怪他,有些店帳不肯還他。
若公然怪他,索性還了他銀子;擺布他壹場,卻是不難的。若不還他銀子,使小人得以捏詞。”
叔寶多麽夫君,受他顛簸,早知是王小二央來,會語言的喬人了。“我只把直言相告二兄:我並不怪他匹儔,只因我囊橐罄空,有些盤費銀兩,在壹個樊朋儕身邊。
他往澤州投文,只在早晚來,算還他店帳。”二人性:“兄山東朋儕,大抵任性的多。
等見誰人朋儕,也要吃飽了飯,才好等得;叫他開飯店的也難服事。若要還是管顧,資源不敷;若簡慢了兄,就說開飯店的炎涼,厭常喜新。
客人如虎居山,傳將出去,鬼也沒得上門,飯店都開不成了。常言道:‘求人不如求己。
’倘使樊朋儕壹年不來,也等壹年不成?兄本衙門,不見死回也要捉比,宅上免不得震天動地。凡事要本身活變。”
叔寶如酒醉方醒,對二人道:“承兄指教,我也不等那樊朋儕來了。有兩根金裝鐧,將他賣了算還店帳;余下的做回鄉盤費。”
二人叫王小二道:“小二哥,秦爺並不怪妳。倒要把金裝鐧賣了,還妳飯錢。
妳須還是伏侍。”也不通姓名,舉手作別而去。
好似: 在籠矍鴿(矍鳥)能調舌,去水蛟龍未得飛。 叔寶到後邊摒擋金裝鐧。
王小二忽起奸心:“這個姓秦的刁滑,到有兩根甚麽金裝鐧,不肯早賣,直等我央人說很多閑話,方才脫手。不要叫他賣,恐別人討了自制去。
我哄他當在潞州,算還我銀子,打發他起家;加些利錢兒,贖將出來。剝金子打金飾,與老婆帶將起來。
多的金於,剩下拿去兌與人,伉儷發跡,都在這金裝鐧上了。”笑臉滿面,走到後邊來。
叔寶坐在草鋪上,將兩條鐧橫在本身膝上,上面有些銅青了。他這鐧原不是純金的,原是熟銅流金在上面。
從祖秦旭傳父秦彜,傳到他已經三世了。掛在鞍旁,那鐧楞上的金都磨去了,只是槽凹裏有些金氣。
放在草鋪上,地濕發了銅青。叔寶自發沒有看相,只得拿壹把穰草,將銅青擦去;耀目爭光。
王小二只道上邊有多少金子,朦著眼道:“秦爺,這個鐧不要賣。”叔寶道:“為何不要賣?”小二道:“我這潞州有個隆茂號寺庫,專當人甚麽短腳貨。
秦爺將這鐧抵當幾兩銀子,買些柴米,將高就低,我伏事妳老人家。待平陽府樊爺來到,加些利錢,贖去就是了。”
叔寶也舍不得兩條金鐧賣與他人,甘心去當,答復小二道:“妳的所見,正合我意,同去當了罷!” 同王小二走到三義坊壹個大姓人家,門旁黑直欞內,門掛“隆茂號當”字牌。徑走進去,將鐧在櫃上壹放,放得重了些,主人就有些恨嫌之意。
“呀!不要打壞了我的櫃桌!”叔寶道:“要當銀子。”主人性:“如許東西,只好算廢銅。”
叔寶道:“是我用的武器,怎麽叫做廢銅呢?”主人性:“妳便拿得他動,叫做武器。我們當久了,沒用他處,只好熔做家夥賣,卻不是廢銅?”叔寶道:“就是廢銅罷了。”
拿大稱來稱斤兩,那兩根鐧重壹百二十八斤。主人性:“朋儕,還要除些折耗。”
叔寶道:“上面金子也不算,有甚麽折耗?”主人性:“不外是金子的風景,那邊作得帳!何況那兩個靶子,算不得銅價,化銅時就燒成灰了。如今是鐵櫪木的,極重。”
叔寶卻慷慨道:“把那八斤零頭撤除,作壹百二十斤實數。”主人性:“這是潞州生產的行止,好銅當價是四分壹斤,該五兩短二錢,多壹分也不當。”
叔寶算四五兩銀子,幾日又吃在肚裏,又不得回鄉,仍舊拿歸去。小二已有些不悅之色。
叔寶回店,坐在房中煩悶。
6. 《白圭之中山》文言文譯文是什麽晉國的太史屠黍看到晉國動亂,晉公驕縱又無德無義,帶著他掌管的法令圖籍逃到周國。周威公接見了他並問他說:“天下的國家那個先滅亡?”屠黍回答說:“晉國先滅亡。”周威公問什麽原因,屠黍回答說:“我從前在晉國,不敢直言,只是暗示晉公天氣反常,日月星辰的運行不符合規律。他說:‘什麽原因?’我又暗示他現在的人都不義,百姓都有怨言。他說:‘什麽原因?’我又暗示鄰國不臣服我們,賢良的人不願出來做官,他說:‘什麽原因?’因此,他是不知道為什麽要亡國了。所以我說晉國先滅亡。”過了三年,晉過果然滅亡了。周威公又接見屠黍並問他說:“誰第二個滅亡?”屠黍回答說:“中山國第二個滅亡。”周威公問為什麽,屠黍回答說:“上天造出萬民並讓他們有階層上區別,有區別,這是人的根本,這是和禽獸麋鹿不壹樣的地方,也是君臣、上下之所以有分別的原因。中山國的風氣,把白天當作夜晚,把夜晚當作白天,男女親昵,沒有休息,縱欲享樂,歌謠裏常有悲聲,他們的國君卻不知道,這是亡國的征兆。所以我說中山過第二個滅亡。”過了二年,中山國果然滅亡了。周威公又接見屠黍並問他說:“誰下壹個滅亡?”屠黍沒有回答。周威公壹再詢問,他回答說:“妳是下壹個。”周威公害怕了,尋求國內德行高的賢人,找到了義蒔、田邑並禮帶他們,得到了史驎、趙駢並任命為諫臣,付出苛政三十九條,又告訴屠黍。屠黍回答說:“難道這樣就能保全您了嗎!”又說:“我聽說,國家興盛,上天會降下賢人和直言不諱的人;國家滅亡,上天會降下亂人和善於奉承的人。”周威公死後,屍體放了九個月都沒有安葬,周國於是分成了兩部分。所以有道之人的話,不能不重視。周鼎上刻著饕餮這種猛獸,只有頭沒有身子,吃人的時候還沒咽下,就反而害了自身,用來警戒世人。做壞事也是這樣。白圭到中山國,中山國君想要挽留他,白圭堅持要離開,乘著車走了。又到了齊國,齊王要挽留他,請他做官,他又告辭而去。有人問他原因,他說:“我去的這兩個國家都要滅亡了。我的所學有五盡。什麽叫做五盡?它們是:不要到愛說“壹定”的國家去,那裏誠信喪盡了;不要到追求名譽的國家去,那裏名譽喪盡了;不要到標榜關愛的國家去,那裏親情喪盡了;行走的人沒有糧食、居住的人沒有飯吃,財物喪盡了;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才用喪盡了。壹個國家有了這“五盡”,壹定會滅亡。中山國、齊國都是這樣。”如果讓中山王和齊王聽到這“五盡”並加以改正,就壹定不會滅亡了。並不擔心他們聽不到,就算聽到了他們也不信。作為國君的任務,就是要善於聽取意見而已。多次割地給趙國,發動全部兵力在濟河上抵抗敵人,壹點用處也沒有。是他們自己放棄了生存,造成了滅亡。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以儒家學說為主幹,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為壹爐的黃老道家名著,是秦道家的代表作,成書於秦始皇統壹中國前夕。全書***分二十六卷,壹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