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用具象的筆觸描繪荔枝的形狀,但確實有不足之處。貘是絲織物,很光滑,但是荔枝殼很粗糙。在水果學的術語中,荔枝殼表面有小而厚重的裂片,像龜甲壹樣,稱為裂片。在葉的中心有壹個突出的部分,有些像刺壹樣鋒利。這就是所謂的片狀峰。裂片大小密集,峰值平坦,因品種不同而異。
成熟的荔枝大多是暗紅色或紫色。生在樹頭,當然從遠處看不到它外殼的結構,只有紅色映入眼簾,所以把它比作“絳囊”、“紅星”、“珊瑚珠”是很現實的。至於整棵樹,甚至壹片森林,就會成為“飛焰欲穿天”“紅雲萬重”的美景。
荔枝呈心形、橢圓形或圓形,通常蒂較大,頂端略小。蒂周圍稍突出,稱為果肩;有的壹邊高壹邊低。頂部稱為果頂,圓形或尖形。從果實頂端到蒂部兩側各有壹條溝,稱為縫合線。外觀和隱蔽性因品種而異。舊誌中有壹些稀有品種,如細長如指的“龍牙”和渾圓如珠的“珍珠”。由於缺乏經濟價值,它們現已滅絕。
荔枝壹般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幾二十克。上世紀60年代,廣東調查發現有鵝蛋形、丁香形大理,重40至50克。還有四川合江產的“楠木葉”。《四川果樹良種圖集》說它重19克左右,而《中國果樹栽培》說大果重60克。
所謂“膜如紫綃”,是指貝殼內緊貼貝殼內壁的白色薄膜。稱之為“像紫綃”,就是把貝殼內壁的圖案誤認為是膜的圖案。明代徐波寫過壹首詩《荔枝膜頌》,描寫吃荔枝時把殼和膜扔在地上,仿佛“風前蓮瓣落,雨後桃花美”,是誇張的說法。
荔枝不耐貯藏,正如白居易所說,“壹日色變,兩日香變,三日味變,四五日色香味盡去。”經證明,溫度可保持在65438±0℃至5℃,可保存30天左右。
荔枝的核是籽,長圓形,光滑,褐色,少數品種為綠色。優秀的荔枝,種子不發達,形狀很小,有紫丁香,也叫焦坑。現在海南島有無核荔枝,種子更是退化。
荔枝起源於中國,是我國的特產。海南島和連江有野生荔枝林,可以證明中國是原產地。據記載,南越王韋陀曾向漢高祖進貢,可見當時廣東有荔枝。它的栽培歷史,從那個時候算起,已經有2000多年了。唐代四川有很多荔枝的記載。
古代關於荔枝的書有十三種,包括蔡襄的,還剩八種。廣東有記錄的只有壹種。清初,四川、廣東、福建三省都有《陳定譜》的記載。《菜圃》不僅是中國果樹編年史上最早的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
荔枝是亞熱帶果樹,性溫,成都、福州是其生長的北限。漢武帝曾經建過富麗宮,把荔枝移植到長安,但是他們沒有種。那些把他們的憤怒發泄在自然保護上的人實際上是把他們處死了。在宋徽宗期間,福建人“把小植物放在陶罐裏,航行到闕下,移植宣和堂”。
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特產。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切實可行。盛產荔枝的地區應大力發展荔枝生產。
蘇軾有詩說:“羅浮山四時春,橘楊梅新。”壹天三百顆荔枝,我也不想長大成為嶺南人。“但是壹天300塊能有多少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荔枝生產應該能夠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
《周楠六月荔枝丹》是我國著名科普作家賈祖章的作品。本文對荔枝的形態、貯運等方面進行了準確無誤的闡述,對荔枝的習性、起源、栽培歷史進行了概括性的介紹,對我國荔枝生產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周楠六月荔枝丹》入選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課本,入選初中語文版語文課本和蘇教版必修五。
語言因素對於擴展素材的作者客觀、科學地向讀者呈現描述對象和內容至關重要。解釋性文字的語言必須準確、簡潔。比如第12段“古籍中已知的關於荔枝的* *有13種,包括蔡襄的”,加上“現知”更客觀,因為“13種”只是從已發現的文獻來判斷,以後可能會有新的發現,會超過6500種。
比如13段“未來荔枝北移未必完全不可能”,以壹種推測的口吻,其實是指未來可能會發生,但不確定會不會發生。
比如14段“荔枝富集區要大力發展荔枝生產”,但不是所有地區都能大力發展荔枝生產,“荔枝富集區”範圍小,大力發展荔枝生產是可以的。
本文對荔枝的形態、貯運作了準確無誤的說明,對荔枝的習性、產地、栽培歷史作了大致介紹,對我國荔枝生產的未來充滿信心。
本文分為兩部分。第壹部分(1 ~ 8段)分三個層次講解荔枝的形和果。
第壹層是1段,是質疑老師關於小學學習《荔枝圖序》的介紹,引出“荔枝”這個話題。小時候心裏只知道“荔枝幹的殼和肉是褐色的”,和《荔枝序》裏描述的荔枝不壹樣,老師提問時也解釋不清。這樣的開場親切活潑,符合學生的閱讀心理。
引用白居易《荔枝序》的詩句,為後面提到的關於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了依據。
第二層是第2 ~ 4段,主要描述荔枝的外部形態(外殼、顏色、果形、大小)。作者不同意白居易“殼如紅蜻蜓”的說法,認為“蜻蜓是絲織物,絲織物光滑,荔枝殼粗糙”。
解釋完“熟荔枝”的顏色後,作者覺得不飽滿,又與“絳囊”、“紅星”、“珊瑚珠”相比較,使形象生動逼真。荔枝的果形為心形、橢圓形或圓形,從蒂部向頂部和兩側依次推出。說到荔枝的大小,作者用列數據的方法介紹了荔枝的大小和重量,真實可信。
第三層是第5 ~ 8段,主要講荔枝的果實(膜、肉、核、花)。作者不同意白居易關於薄膜如紫綃的說法,認為白居易“把殼內壁的花紋誤認為是薄膜的花紋”,應該是“殼內壹層緊貼殼內壁的白色薄膜”。
我反對白居易“白如冰中皮肉如雪”的說法,認為“皮肉”其實不是肉,而是壹層“膜”發育出來的“假種皮”,“真正的皮肉是和果殼壹起被扔掉的膜”。隨後,作者用簡潔的語言解釋了荔枝核的形狀、顏色和種類。
荔枝的花在內容上不是荔枝的果,但花和果是不可分的,只有花才能結出果,所以壹並介紹。其主要特點是荔枝花多,花期長。在這壹層,第8段還介紹了荔枝的儲存和運輸。顯然,貯運不屬於水果的範疇,但貯運主要是為了保持荔枝的肉質鮮美,與水果關系密切,所以在“肉”之後引入。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周楠六月荔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