臯陶是我們李姓的祖先嗎?仔細介紹下,謝…
李姓源於嬴姓和姚姓源於嬴姓和姚姓,出自臯陶之後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理征和舜帝姚姓的後代結合的後代,或出自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顓頊和舜帝後代壹說:李姓祖先之壹是伯益,伯益是帝顓頊的裔孫。舜帝時候,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贏氏,李姓出自嬴姓和姚姓,李姓祖先之壹:贏姓出現因為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姓為嬴,還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黃帝子孫,生於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其後代就以姚為姓。堯時,臯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舜帝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概括有兩種:壹種說法是:商帝辛時,臯陶後裔理征,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商周之際,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契和氏本是陳國人(今河南淮陽),想逃回娘家,又怕連累娘家人,於是便往豫西方向逃。當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時,母子二人饑餓難忍,疲憊不堪,這壹帶荒無人煙,幸好契和氏發現附近的樹上結有壹些“木子”,於是便采下來吃,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後,他們又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縣(今河南鹿邑東部)安家落戶。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時也為了躲避叛軍的追緝,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緣故,自利貞開始改理氏為李氏。(南方的林姓也有支改姓過李,林姓是商代殷比幹之後)另壹種說法是:據史籍記載,周朝以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臯陶人物簡介臯陶,名庭堅,字聵,顓頊帝與鄒屠皇後第七個兒子,據《舊誌》、《左傳》。舜、禹時期的士,士師,大理官,即司法長官,是我國歷史上第壹個大法官。《春秋–元命裏》載:“堯得臯陶,聘為大理,舜時為士師。”《虞書·尚書》載:“帝舜三年。帝曰:臯陶,蠻夷猾夏,寇賊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另據《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君守》載:“臯陶傳說為虞舜時的司法官,臯城(今安徽六安)人,臯陶是東夷少昊之後,生於公元前21世紀,偃姓,春秋時期的英、六等國是臯陶的後人。今六安城東有臯陶墓。”臯城(今安徽六安市)人。 因次子仲甄封六,因而被尊為古六安國始祖,偃姓。今六安城東有臯陶墓,春秋時期的英、六等國是臯陶的後人。古籍載:臯陶有三子。長伯翳(伯益)能馴鳥獸,事虞,食於贏;次仲甄、事夏、封六(安徽省六安市);次封偃,(山東曲阜西)偃後俱食子楚。臯陶卒後其長子伯翳封於贏秦,而威震四海的秦始皇贏政乃臯陶長子之後,臯陶之後伯益原是舜的畜馬官,因養馬有功被賜於“贏”姓,周孝王時,伯益之後又營養牲口被封“秦邑”,號稱“秦贏”,伯益後裔造父。周繆王時造文取驥之乘匹獻繆王,王使造父禦,攻徐偃王,破之。仍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趙城(山西洪洞縣趙城鎮),古造父之邑,趙姓始祖。次子,事夏,後封於六安。而英、六等姓為臯陶少子後,偃姓後逐漸遷於楚。舒、徐、阮、江、黃、葉等姓均為臯陶後裔。臯陶是中國神話中公正的法官。清臉鳥嘴,鐵面無私。生活在公元前(大約2280壹2170年)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初期,當時在晉南壹帶的堯、舜、禹等部落結成強大的聯盟,形成了華夏諸國的核心。堯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臯陶卓有成效地輔佐的堯、舜、禹三代君主,成為我國先秦史中壹位深遠影響的人物。其創刑、造獄,倡導明刑弼教以化萬民的思想為四千多年來我國各個時期制定、完善、充實各項法律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歷史上被人們喻為“聖臣”。相傳臯陶有壹只獬豸(獬豸又稱直辨獸。當人們發生沖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壹方,甚至會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能知道誰是有罪的人,臯陶審理案件,遇到疑難,就牽來獬豸,獬豸只觸有罪的人。傳說舜時被任為掌管刑法的官。禹繼位後按禪讓制舉薦臯陶為他的繼承人,“且授政”(即叫他處理政務),但臯陶先於禹而亡故,未繼位。後來禹又舉薦益為繼承人。臯陶,與堯、舜、禹同為“上古四聖”,是舜帝執政時期的士師,相當於國家司法長官。臯陶又是上古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學界和司法界公認為“司法鼻祖”,他的“法治”、“德治”思想,與今天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著歷史淵源關系,臯陶文化中的司法活動與法律思想對中國古代法律文化有著重要影響。臯陶還被後人神話為獄神,他輔佐夏禹理政、治水和發展生產,並為融合夷夏和後來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貢獻。禹根據臯陶的品德和功勞而舉他為繼承人,並授政於他。但臯陶未繼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壹帶封給其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