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字形特點不同
仿宋體筆畫粗細均勻,有長、方、扁三體,也叫仿宋體,仿宋字。仿宋體是仿照宋版書的字體演變而來的;宋體筆畫有粗細變化,而且壹般是橫細豎粗,末端有裝飾部分(即「字腳」或「襯線」),點、撇、捺、鉤等筆畫有尖端,屬於襯線字體。
2、發展歷程不同
宋體字於明朝以後才出現,並不是在宋朝當代就出現的。
因為宋朝文化鼎盛,宋刻本精美大氣,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明朝文人特別是書籍的收藏者,極度推崇“宋刻本”,因此明代出版界多翻刻宋刻本,但為求便捷,也為了降低成本,明朝的這些仿宋刊本經常只刻出“膚廓字樣”,而非原來楷味濃厚的宋字。最終形成了壹種專門用於印刷的字體。
後來人們在印刷時,發現宋體在木質模版上所占的面積更大,如果字刻得太大,不但雕工費事費力,木板也會用得更多,所以在木板上雕刻的字不會太大。而要在這麽小的反刻字上表現出手寫體那些變化多端,圓潤細膩的特點難度大家可想而知,橫平豎直當然是最好的選擇。
為了印刷的字跡看起來越加美觀,降低刻字時長與耗材,南渡之後人們就開始模仿宋體字的結構、筆意,改成筆畫粗細壹致、秀麗狹長的印刷字體,仿宋體便出現了。如此經元到明,“仿宋”體壹直是印刷字體的主角。這種字體在我國的近代民國時期比較流行,我們當代所接觸的大多為宋體。
3、使用頻率不同
仿宋是主要的中文字體之壹,但是它的使用頻率並沒有宋體、楷體高,而其實我們在電腦上面看到的仿宋是字體設計者根據古籍作品加工的,刪去了壹些細節,使得字體更加平滑,但是卻失去了壹些字體原型的風韻。
(仿宋體)
(宋體)
擴展資料:
在印刷術發明之前,壹本書要壹字壹句用手抄寫,費時費力且容易出錯,壹次也只能寫出壹份,壹旦毀滅,便會失傳。而唐代發明的雕版印刷術,使書籍由手工抄寫進入印刷復制時代。印刷字體的發展與印刷技術緊密相關,宋體字也是隨著雕版印刷術的發展而產生的。
雕版印刷是先由專業的寫工在薄紙上寫好之後,再轉摹到木板上,由刻工完成的。早期所刻的字體大都接近手寫,後來為了易於書寫和方便雕刻,“(明代)隆、萬時有書工專寫膚郭字樣,謂之宋體”,這類膚郭字就是橫輕直重、棱角峻厲、四角整齊的方塊字。
明正德、嘉靖年間,覆刻宋本風氣頗盛,不僅翻刻宋本的內容,而且模刻宋本的版式、字體,所刻之書故又稱“仿宋本”,宋體字也就是在這種“仿宋”之風中逐漸形成的。
至清康熙十二年(1673),由皇家下令補刊經廠本的《文獻通考》。序文中規定:“此後刻書,凡方體均稱宋體,楷書均稱軟字。”從此將這種真正的明版字體正式稱為宋體。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仿宋
百度百科-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