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蟹黃散簡介

蟹黃散簡介

目錄1拼音2概述3瀉黃散底卷兒科醫學證直戰術3.1瀉黃散別名3.2處方3.3制劑3.4功能主治3.5用法用量3.6用法說明3.7備註3.8瀉黃散臨床應用3.9旋律3.10摘錄4《金鑒》卷65防瀉黃散4.1方明4.2組成4.3適應癥4.4用法80方方向的蟹黃粉5.1方名稱5.2蟹黃粉別名5.3組成5.4適應癥5.5用法用量5.6註意事項5.7摘錄6五方方向的蟹黃粉6.1方名稱6.2組成。6.3適應癥6.4蟹黃散用法用量6.5制備方法6.6摘錄7尹倩乙方蟹黃散7.1名稱7.2蟹黃散別名7.3成分7.4適應癥7.5註意事項7.6摘錄8參考附件:1古籍1拼音Xiè huá ng s m: n

2.《泄黃散》中約有五個同名方劑,其中《小兒證》中記載的方劑為常用方劑。它由藿香6克、梔子6克、石膏9克、甘草9克、防風12克組成。具有瀉脾胃、降火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脾胃伏火證。癥見口瘡、口臭、煩渴饑餓、口幹唇燥、舌紅脈數、脾熱舌象失調。本方為治療脾火所致口瘡的常用方,現代常用於治療復發性口瘡、小兒鵝口瘡。

3《小兒證治厥》底部的蟹黃散3.1蟹黃散別名蟹皮散(小兒證治厥)。

3.2處方藿香葉21g梔子仁3g石膏15g甘草90g防風120g(去蘆,切段,焙幹)。

藿香6g梔子仁6g石膏9g甘草9g防風12g[1]?

3.3制作方法中的銼,用酒和蜂蜜炒,制成細粉。

3.4功能主治《小兒醫證直訣》卷底的蟹黃散具有瀉脾胃、降火的功效。主治:熱郁於脾經所致的脾胃虛火證。癥狀包括口幹唇燥、口瘡口臭、煩渴饑餓;或小兒體寒目黃,營養不良,口臭,口唇灼熱,泄瀉黃沫,脾熱口甜,胃熱口苦,不吸奶;舌苔紅脈數,以及脾熱引起的舌苔[1]?。

3.5蟹黃散用法用量:每次服3-6g,用水200ml,煎至100ml,取汁溫服,不分時間。

3.6註意陰虛火旺、脾虛泄瀉的口瘡。[1]?

3.7備註方中石膏味甘,味甘,性寒,清熱生津;梔子仁苦寒,瀉火,向下導熱。* * *是君藥。防風辛微溫潤澤,用於養脾經降火;廣藿香為臣藥,能醒脾,復興脾胃氣機,有助於防風、升發、散脾內伏火。甘草調中瀉火,調和諸藥,故為輔藥。諸藥合用,能清脾胃,降火。[1]?

3.8蟹黃散1的臨床應用。本方為治療脾火型口瘡的常用方。本方可用於治療口瘡(口腔潰瘍)、口臭、口幹、唇幹、脈紅等患者。[1]?

2.加減:若小便短黃,淋證不暢,加白茅根、車前子、茯苓,清熱利濕;對於便秘患者,增加黃瀉熱以清腑;口渴者,加知母清熱生津。[1]?

3.本方常用於治療復發性口瘡、小兒鵝口瘡,屬脾胃之火。[1]?

3.9宋方瀉黃甘草防風,石膏梔子麝香填;蜂蜜酒炒和混服,胃熱口瘡見功。[1]

3.10摘自《兒科醫學綜合征的治法》第二卷

4《金鏡》卷65蟹黃粉4.1方明蟹黃粉

4.2由石膏(煆)5元、梔子仁(生)1元、甘草(生)3元、防風(酒炒)2元、萹蓄(酒蒸曬幹)4元組成。

4.3《金鑒》六十五方所指的蟹黃散,適用於皮膚倒置。眼瞼外翻,形如舌唇,因胃氣郁結,腫脹睫緊所致。

4.4蟹黃散用法用量:強壯者2元,虛弱者1元,小兒67分,開水送服。

4.5制備方法為細粉。

4.6摘自《金鑒》卷65

5《醫學體系》卷88八方蟹黃散5.1方明蟹黃散

5.2蟹黃散別名蟹黃湯

5.3黃連5元,黃芩5元,梔子5元,黃柏5元,茵陳5元,茯苓3元,澤瀉3元。

5.4主治:《醫通》第八十八卷泄黃散,主治脾熱,口苦,身熱蒸,膚黃如桔,嗜睡嗜睡。小兒心脾熱,舌不運,不能吸奶。

5.5蟹黃散用法用量:水煎服。

5.6註:泄黃湯(《守紅守真》卷十)。少年兒童收藏中有十種莖。

5.7摘自《醫療系統》第88卷

6《極盛》卷五6.1謝

6.2組成:藿香葉7元,石膏(煆)半兩,砂仁半兩,梔子半兩,甘草半兩,防風四兩。

6.3蟹黃散,主要用於濟生五方,主要用於治療脾胃積滯,口舌生瘡,煩渴,頰痛心煩,口幹舌燥,氣滯。

6.4蟹黃散用法用量:每服3元,65,438+0湯匙水,煎至7分,無論何時溫服。

6.5制作方法歸檔,蜜酒煎,焙幹成粉。

6.6摘自《紀聲》卷五

7《醫方集》中引用的乙方泄黃散7.1方明泄黃散。

7.2蟹黃粉別名蟹黃引子、蟹黃引子。

7.3由白芷、防風、升麻、枳殼、黃芩、石斛1、半夏1、甘草7組成。

7.4蟹黃散,主要用於收醫方中從乙方取錢,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火,口唇幹燥,口瘡口臭,煩渴饑餓,肌肉發熱,或口唇皸裂。

7.5註:蟹黃飲(《濟生》卷五)和蟹黃飲(《松雅尊生》卷六)。

7.6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