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源考察
在中國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這個詞的是《莊子·齊物論》。“宇”的含義包括各個方向,如東西南北的壹切地點。“宙”包括過去、現在、白天、黑夜,即壹切不同的具體時間。戰國末期的屍佼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指空間,“宙”指時間,“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壹。後來“宇宙”壹詞便被用來指整個客觀實在世界。與宇宙相當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這些概念僅指宇宙的空間方面。《管子》的“宙合”壹詞,“宙”指時間,“合”(即“六合”)指空間,與“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這個詞在英語中叫cosmos,在俄語中叫кocMoc ,在德語中叫kosmos
,在法語中叫cosmos。它們都源自希臘語的κoσμoζ,古希臘人認為宇宙的創生乃是從渾沌中產生出秩序來,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語中更經常用來表示“宇宙”的詞是universe。此詞與universitas有關。在中世紀,人們把沿著同壹方向朝同壹目標***同行動的壹群人稱為universitas。在最廣泛的意義上,universitas
又指壹切現成的東西所構成的統壹整體,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義,所不同的是,前者強調的是物質現象的總和,而後者則強調整體宇宙的結構或構造。
宇宙觀念的發展 宇宙結構觀念的發展
遠古時代,人們對宇宙結構的認識處於十分幼稚的狀態,他們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環境對宇宙的構造作了幼稚的推測。在中國西周時期,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提出的早期蓋天說認為,天穹像壹口鍋,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後來又發展為後期蓋天說,認為大地的形狀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紀
,巴比倫人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而其中央則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為盒蓋、大地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則是尼羅河。古印度人想象圓盤形的大地負在幾只大象上,而象則站在巨大的龜背上,公元前7世紀末,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圓盤,上面籠罩著拱形的天穹。
最早認識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臘人。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壹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我們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這壹觀念為後來許多古希臘學者所繼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麥哲倫率領探險隊完成了第壹次環球航行後
,地球是球形的觀念才最終證實。
公元2世紀,C.托勒密提出了壹個完整的地心說。這壹學說認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動,月亮、太陽和諸行星以及最外層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繞著地球旋轉。為了說明行星視運動的不均勻性,他還認為行星在本輪上繞其中心轉動,而本輪中心則沿均輪繞地球轉動。地心說曾在歐洲流傳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學的日心說,認為太陽位於宇宙中心,而地球則是壹顆沿圓軌道繞太陽公轉的普通%D
宙是怎樣形成的(1.1人類認識的宇宙)
在150億年前,整個宇宙壹片黑暗。突然有壹天,宇宙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大爆炸。宇宙怎麽會爆炸呢?科學家把宇宙比喻為壹只球,構成這只球的物質是壹種密度非常非常大的物質,它的溫度極高。如果把現在生成的地球比喻為壹只乒乓球,那麽宇宙的圓球直徑就好比足球場。此時宇宙中只有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壹些基本粒子形態的物質,由於高溫和這些物質極不穩定,宇宙這只“球”在不斷膨脹著,就像吹的大氣球會“呼呼呼”地脹大起來。當宇宙年齡為10-44秒時,溫度高達1032℃,在這以後壹剎那間,即經過10-34秒後,宇宙突然“暴脹”,就像大氣球突然被人猛烈壹吹那樣,宇宙發生了巨大的爆炸,爆炸使宇宙在剎那間擴大了1029倍。
它爆炸的威力和速度是驚人的,溫度也隨著宇宙球體爆炸膨脹而迅速下降;大爆炸以後0.01秒,宇宙溫度下降為1011℃;0.1秒後,溫度降到300億度;在13.8秒後溫度進壹步降到30億度;35分鐘時,溫度已下降到3億度。等大爆炸後30萬年,溫度已下降到3000℃,宇宙開始變得透明了,在這期間也開始形成了化學元素。
150億年來,宇宙在不斷膨脹,溫度在逐漸降低,與此同時,產生和繁衍了生物。這就好像按比例尺畫地圖那樣,將這150億年的宇宙進行歷程濃縮在壹年裏,使我們得到了壹個極為直觀有趣的“宇宙日歷”:
1月10日,大爆炸,宇宙脫穎而出;5月1日,浩瀚的銀河系誕生;9月9日,太陽系問世;9月14日,地球形成。9月24日,地球上出現了原始生命;11月12日,綠色植物破土而出;12月26日,更高級的哺乳動物出現。12月31日0時22分30秒,原始人類站在地球上;23分46秒,北京猿人創造了火;23分59秒,中國歷史衍續到春秋……宋代;24分,全球進入了迄今在繼續的現代化社會。可見人類歷史只是宇宙歲月中極其短暫的壹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