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雕版印刷的價值形態

雕版印刷的價值形態

雕版印刷術是壹種具有突出價值且民族特征鮮明、傳統技藝高度集中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凝聚著中國造紙術、制墨術、雕刻術、摹拓術等幾種優秀的漢族傳統工藝,最終形成了這種獨特的漢族文化工藝;它為後來的 開了技術上的先河,是世界現代印刷術的最古老的技術源頭,對人類文明發展有著突出貢獻;它的實施對文化傳播和文明交流提供了最便捷的條件。換句話說,在中國的四大發明中,有兩項即造紙術和印刷術與它直接相關,這在中國其他傳統工藝中是罕見的。

相關專家介紹,在七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剪紙、漆器、評話等壹般都有南北之分,有壹定的區域限制。但雕版印刷術則是唯壹壹個沒有區域限制影響遍布全國的文化形態,它的影響甚至傳及海外。作為壹種民族遺產,它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2006年,揚州的“雕版印刷技藝”項目經申報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9年,以揚州為代表的“中國雕版印刷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揚州藏有近30萬片明清以來的古籍版片,並采用雕版印刷出版了大量的古,成為全國最大的線裝書加工基地。

隨著現代 的興起,活字印刷的市場空間越來越小。很少有年輕人願意拜師學藝,陳義時等向有關部門建議,創辦雕版印刷技藝傳習所,將已經退休回家的老藝人重新召集起來,招壹批有誌於雕版印刷的學員,傳授技藝。 之鄉揚州又“復活”壹項失傳已久的活字刻印技藝。該市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雕版印刷場所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表示,經過近6年的前期工作,失傳近千年的宋朝畢升泥活字雕刻印刷絕技,在揚州成功復活,該社已成功研制出全本泥活字《夢溪筆談》。

宋朝畢升發明出“薄如錢唇、細如蛛絲”的泥活字雕刻印刷絕技,因為對原料、手工雕刻技術和印刷的要求太高,傳世不久即告失傳,現代也沒有發現畢升泥活字的模具。清朝中期,安徽涇縣秀才翟涇生花了30年時間,研制成功“泥字範”,即先刻成“木活字”,再制成泥“字模”,在當時印制了為數不多的書籍。但嚴格地講,“泥字範”與“泥活字”尚有差距,“泥字範”沒有形成直接在特制泥塊上雕刻“反字”的技藝,宋朝畢升的“絕技”壹直沒有恢復。 從2000年起,廣陵古籍刻印社開始醞釀制作泥活字,著手相關前期工作。經過多次試驗,選定揚州蜀岡之上粘性和濕度都比較適中的黃土作為“泥活字”的用土,經過篩細、過濾等工序後,光“錘煉”(即反復手工拍打、揉捏)就得花上壹年時間。然後壹個字壹個字地在泥塊上進行手工“反字”雕刻,這種雕刻的難度比在木塊上雕刻“正字”明顯增大,此次泥活字《夢溪筆談》就是工藝師們精心雕刻成功的。除了雕刻的難度外,在經歷了多次失敗後,克服了泥活字印刷的難度,復活了在硯墨裏添加骨膠的印刷技藝。 2005年10月,對外試開放。被譽為清代揚州雕版印刷極盛時期標誌的《全唐詩》初刻初印本,回到揚州與世人見面。

出現於唐朝中期的 業,發展至清代達到頂峰,規模和質量都前所未有。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詩》,從校補、繕寫到雕版、印刷、裝幀,無不精益求精,是揚州歷史上規模最大、質量最高的壹次圖書刊刻活動。揚州圖書館、揚州古籍書店等處保存的都是《全唐詩》後印本,而此次揚州雕版印刷博物館收藏的《全唐詩》初刻初印本壹套***120本,彌補了這壹缺憾。

揚州“雕版印刷技藝傳習所”正式掛牌成立 。2005年7月12日,揚州“雕版印刷技藝傳習所”正式掛牌成立,將采用“口傳心授 定向培養 上門學藝”的開放式傳承方式,為雕版印刷隊伍補充新鮮血液。揚州市副市長孫永如出席掛牌儀式。

學習途徑學習方法

老藝人的心願已實現。據了解,雕版印刷技藝傳習所將通過“口傳心授 定向培養 愛好者自行上門學藝”3種方式實現這項技藝的開放式傳承,為雕版印刷隊伍補充新鮮血液。首先就是傳統的“師帶徒”。傳習所擁有壹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3位市級工藝大師,10多位有著豐富經驗的老師傅,面向社會招收9名實習學徒,壹年後還將進行考核,合格者才可轉正或繼續深造。

其次是院校定向培養。雕版印刷技藝傳習所由廣陵古籍刻印社與南京莫愁中等專業學校、揚州商務學校聯合創辦,並作為雕版印刷技藝實習基地,定向培養學生。只要是對雕版印刷感興趣的愛好者,都可以前往雕版印刷技藝傳習所進行學習,大師們將毫無保留地傳授雕版印刷技藝。

傳統技藝尚需融入現代元素

設立雕版印刷技藝傳習所,以及此前設立的揚州清曲傳習所等傳承單位,已經邁出了對這些傳統技藝進行搶救性保護的重要壹步,但如何讓源遠流長的傳統技藝與現代社會相融合,擺脫發展困境,仍然是壹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影響

“傳統技藝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揚州的壹張歷史名片。”壹位專家表示,建立傳習所,能讓這些瀕臨消失的傳統技藝傳承下去,但更重要的是在保護傳統的優秀民族工藝過程中,要進行創新,在延續傳統工藝歷史文化和原有的、傳統的藝術風格基礎上,為之註入更多更好的現代元素和活力,使之更能展示中國傳統特色文化,更能適應現代人的價值取向和對傳統文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