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字系形聲字,從刀,炎聲。
剡讀作Yan時,也是中華姓氏之壹。主要起源於秦人祖先發源地甘肅西和縣、禮縣境內,相傳秦王嬴政統壹六國後,以國為姓,剡姓遂分封而來。剡姓多分布於北方,今主要分布在甘肅隴南西和縣境內,
此外甘肅徽縣、寧縣和陜西、山西、河北、寧夏、新疆部分地區均有此姓氏分布。南方並不多見,古籍《陳留風俗傳》對此姓有記載,其它古籍很少涉及,該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為我國珍稀姓氏。
還是古代五射之壹。所謂“五射”指的是五種射技,分別為:白矢、參連、剡(yǎn)註、襄尺、井儀。白矢,箭穿靶子而箭頭發白,表明發矢準確而有力;
參連,前放壹矢,後三矢連續而去,矢矢相屬,若連珠之相銜;剡註,謂矢行之疾;襄尺,臣與君射,臣與君並立,讓君壹尺而退;井儀,四矢連貫,皆正中目標。
——說文解字
是東漢文字學家許慎撰寫的圖書,成書於東漢漢安帝建光元(公元121年)。該書凡收字9353個,重文1163個,註文13萬3440個。按文字形體及偏旁構造,分列為540部,字體以小篆為主,有古文、籀文等異體則列為重文。
每字下有註釋,大抵先釋字義,再釋形體構造及音讀,依據六書解說文字,系統地闡述了漢字的造字規律即六書,對後世字書影響巨大。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系統解釋漢字字形的著作,也是中國第壹部按照部首編排的字典,是研究漢字和中國歷史、文化的基礎典籍之壹。
許慎把早期獨立成形的書寫符號稱作“文”,“文”與“文”組合起來的符號稱作“字”。許慎在文字學史上首先提出了獨體為文,合體為字的思想,中國的文字從此也有了正名,有了歷時的觀念和結構層次的界說。
在許慎看來,漢字體系的成熟,就是由早期文字的大量孳乳來實現的。在《說文解字敘》中,許慎勾勒了壹個漢字形體流變的總體脈絡,即由古文、籀文(大篆)再到小篆、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