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為了顯示長輩和國王的威嚴,人們不能在講話和著作中直接出現自己的名字。
據說在夏商時期,禁忌就已經出現了。在《山海經》中,夏後啟寫了“夏後開”,但這些只是傳說。真正有根有據的避諱制度出現在周朝。
古人需要回避的對象主要有四類:皇帝、官員、聖賢、長輩。
比如漢光武帝叫劉秀,為了避諱,當時的秀才改名為“蔡瑁”;孔子姓邱,清朝時所有邱姓都改為邱姓。
古人雖然講究避諱,但並不避諱姓氏。
公孫醜話:不要匿名,姓相同,名唯壹。
這裏很清楚,古人認為名字是自己獨有的,而姓氏不是,很多人普遍擁有。所以古人避諱的時候,往往不會避諱與姓氏諧音的東西。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唐朝的皇室姓李,所以當時是有禁捕禁吃鯉魚的。然而,這並不清楚。唐朝的人還是很喜歡吃鯉魚的,李白、白居易的詩中也經常出現吃鯉魚的描寫。
明朝皇族是朱,但對此並不避諱。豬肉仍然很受歡迎。
如果按照唐力皇室的規定不允許吃鯉魚,那麽明朝就不應該允許吃豬肉,但實際上明朝並沒有這樣的相關規定。
首先,自古以來,人們壹直對自己的名字保密,明皇室沒有理由在民間回避“豬”字。而且古人常把豬叫做“豬”“豬”,“豬”這個詞在近代之前並沒有流行起來。
唯壹直接受皇族姓朱影響的是礦物,也就是朱砂。朱砂畢竟與“朱砂”諧音,皇族還是在意的,於是下令改名為紅砂。
貪玩的明武宗曾經禁豬,但不是為了匿名,而是因為生肖。
整個明朝,基本上沒有因為皇族姓朱而影響人們殺豬吃豬肉。
在明朝,屠宰只在特殊時期被禁止,比如慈禧太後和馬皇後去世。朱元璋死的時候,服喪期間禁止屠宰,但禁止的不只是豬,而是所有的牲畜。
直到明武宗朱厚照統治時期,這位貪玩的皇帝下令禁止宰殺和飼養豬,因為他的生肖是豬。但因為當時豬肉很受歡迎,這個禁令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很快就被廢除了。
朱元璋本人出身貧寒,他非常關心百姓的生活。
歷史上有兩個皇帝出身貧寒,壹個是漢朝皇帝劉邦,壹個是明朝皇帝朱元璋。他們繼位後,毫不留情地鏟除了大臣,但朱元璋對百姓還是很仁慈的。
雖然當了皇帝,但朱元璋和他的皇後仍然在宮廷裏過著簡樸的生活。馬皇後甚至親自縫制衣服、紡紗和織布,而朱元璋的禦膳是四菜壹湯,包括蘿蔔、白菜和豆腐。
明朝時期,豬肉逐漸成為百姓餐桌上的主流肉類,對百姓生活非常重要。按照朱元璋的風格,連“豬”都不可能禁為禁忌,更何況是保留姓氏的規矩。
明太祖的名字,其實人們不必太害羞。
在古代,為了避免國王的忌諱,很多東西的舊名字都被改了
比如吳越國王錢镠在位時,吳越的石榴改名為“金櫻”,而南唐時,蜂蜜改名為“蜂糖”,以避開南吳始祖楊行密的名字。司馬曄登基後,建業城改名為建康城,等等。
但是,明朝比較特殊。由於朱元璋定下的論資排輩、按五行周期命名的規則,明朝皇帝的名字大多使用生僻字,現實中很少有東西受到影響。
明代皇族雖姓朱,但並未受佚名傳統和當時豬的俗名如貘、豬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