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健脾與養生有什麽關系?

健脾與養生有什麽關系?

脾為後天之本,人類健康長壽與否,與脾胃有直接關系。

人體氣血來源於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氣血充足,則面色紅潤,肌肉豐滿堅實,肌膚和毛發光亮潤澤,外邪不易侵犯,身體不易發病,容光煥發,身體矯健,自然也就健康長壽。

反之,脾胃運化失常,氣血化源不足,則會出現面色萎黃,肌肉消瘦,肌膚毛發枯萎無光澤,外邪極易入侵,體內易發疾病,面色枯槁,發疏易脫,身形萎縮,多病夭橫。  

津液也是來自脾胃運化的水谷津微,津液和調則外可布散體表,滋養肌膚毛發,上可流註孔竅,滋養眼耳口鼻,內可滋養五臟六腑,維持正常活動,旁可充骨填髓,流註關節,使髓滿骨壯,關節自如,還可化生血液,灌溉全身。

如果脾胃運化失常,則可破壞津液的代謝平衡,從而導致津液生成不足,或環流障礙,水液停滯不動,或津液大量流失等病理改變,直接影響到人的長壽健康。

正因如此,中醫經常強調脾胃的調養與補益,古代就有醫家提出:“補腎不如補脾”。對於脾胃虛弱的病人或中老年人,都主張運用“益氣”、或“補中”的辦法來加強後天功能。

所謂“益氣”,是針對“脾胃氣虛”而言,氣虛是衰老過程中的主要病理改變,表現為人體多種生理機能的減退,抵抗能力的下降。因此補氣益氣,就是通過加強脾胃後天消化吸收的能力,來增強機體的各系統器官的生理機能,提高機體防禦能力,這是抗衰老的重要途徑。

所謂“補中”,也是針對中氣不足的有效措施,脾胃功能下降,是導致機體衰老的重要方面。中醫學歷來重視後天之本“脾胃”的功能,補中則增強脾胃功能,這在抗衰老中具有重要意義。只要能保持脾胃正常的運化功能,就能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

很多人原本生來就先天不足,為何也能得於高壽,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通過養後天以養先天,後天養生可補先天不足。古往今來,這種事例數不勝數。如明末清初的曹庭棟,雖然“幼有嬴疾,俗所謂童子癆”,可以說是先天不足,但他仍活到九十多歲,被世人稱之為養生學家。究其養生之術,用他自已的話來講:“起居寢食瑣屑求之”,並無高深奧妙之處。尤其是在他的《老老恒言》中,列有100個藥粥方,“粥能益人,老年尤宜。老年有競食粥,亦能體健享大壽”。這條粥養經驗,正是養後天之本脾胃的絕妙良方。正如《醫藥六書藥性總義》中所說:“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粳米粥為滋生化育神丹。”幾千年的實踐證明,粥飯是養、脾胃無上之食,《隨息居飲食譜》譽之為“粥飯為世間第壹補人之物”。

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有位著名的軍機大臣張廷玉(1672~1755),享年84歲。可奇怪的是,張廷玉先天不足,少年時體質很差,弱不禁風,時常生病遭災,平時言談舉止無力,步行500米路就感到疲憊不堪。其父張英,清朝大學士,官至禮部尚書,常為這小生命擔憂,以為他活不到成年就會早早天折。可張廷玉十分註重後天養生以彌補先天不足,壹方面動以養形,節欲養腎,另外註意飲食養生。他家雖說山珍海味應有盡有,參茸補品壹點不缺,但他都不屑壹顧,重視養護脾胃,保全後天之本。

近代著名畫家譚建丞,浙江湖州人,曾被國畫大師李苦禪譽為“江南書畫長壹擘”,95歲後仍有書畫大作問世。他也先天不足,其父母患肺病咯血,比他小2歲的弟弟因肺病夭折,所以人們都認為他活不到30歲。先天不足,後天又如何養生呢?譚老說:“大致有以下幾點:壹是少吃,二是多動,三是睡足,四是晚餐吃粥。陸放翁把吃粥作為長壽秘訣,我也是每天晚上吃粥。“實際上,第壹點“少吃”與第四點“喝粥”,也正是養護後天之本脾胃的最佳妙法。這些正是養後天、健脾胃與攝生保健、益壽延年的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