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我們的醫學領域也壹直都領先著世界。從幾千年的神農嘗百草開始,直到後來的張仲景、李時珍等名醫的出現,我國的中醫文化都可治愈不少的疑難雜癥。不過如今的世界醫學也進步了不少,尤其利用先進儀器來治病的西醫似乎成了主流。
但西醫有個習慣,看過病的朋友都應有所了解:他們寫的字讓咱看不懂。記得去醫院看病時,醫生開的病歷,那上面寫的字讓人看得眼花繚亂。但中國古代的醫生就不同了,他們寫的字十分工整,似乎有點書法家的感覺,禦醫汪必昌就是這樣1位讓現代醫生汗顏的人。
2017年5月,1個叫《聊復集·怪癥匯纂》的珍貴手稿被人們發現。這份手稿屬於醫學領域的藥方,其中包括了540種治療各種疑難雜癥的偏方,如癌癥、腫瘤、糖尿病的醫治方法都有詳細記載。可看出來它非常有價值。
而《聊復集·怪癥匯纂》的作者就是汪必昌,他足足把中國2000來年的重要中醫偏方都總結了壹遍,其中還加了註。汪必昌,出生於1754年,嘉慶時入朝做了9年的禦醫。能夠被選進宮裏給皇帝看病的醫生肯定具有淵博的學識與精湛的醫術,汪必昌就是這麽樣的人,而他還因表現出色而得到了賞賜。
1810年,他離開了宮廷,並遊歷四方,壹邊用醫術救人,壹邊尋找各種偏方。也正因他增長了不少見識,於是才準備把這些有用的偏方記錄下來。經過汪必昌醫生的親身查驗以及臨床實驗,他把明代187個偏方擴展到了650多個,然後花了不少心血才匯總了下來,這樣《聊復集·怪癥匯纂》才得以問世。
他本人非常嚴謹,整個手稿裏看不到廢話,也沒有錯誤,可以說是幹貨滿滿了。更為難得的是,汪大夫並不是單純的文字搬運工,他還特地用註或者修改的方式糾正了其中以前的部分錯誤,這麽壹來就讓整個手稿顯得更加有價值。據專家鑒定,《聊復集》用的材料為清時的紅格稿紙,真實可靠,不存在假冒壹說。
對於醫學界來說,這個手稿對他們用來治病的話十分有幫助。雖然其中部分偏方可能不壹定百分百藥到病除,但至少能給大家指明壹個醫治方向,這對於醫學界用來研究新的治療途徑十分有幫助。可這麽說,它不但是200多年前古人留下的寶貴醫學財富,同時也是壹件非常值得收藏的文化古籍。
這部200多年前的清代禦醫手稿,字跡十分工整,現代醫生看了都會汗顏。據相關拍賣公司統計,若按1個偏方40萬塊的價值計算,那麽汪必昌所編著的《聊復集》就至少價值2.16億元。金錢不是衡量這部手稿的唯壹標準,但卻能從某個方面體現它的寶貴價值,更從壹個非常直觀的角度再現了我國古代燦爛的文化,反映出來了中醫在歷史上的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