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區和平門外的琉璃廠,是北京壹條著名的文化街。專門經銷古舊書籍、文物古董、碑帖字畫、文房四寶以及與此有關的裱糊字畫、雕刻印章、刻板鐫碑等文化事業。
這壹帶在遼代是個小村,名叫海王村。在元代是為皇家燒制琉璃瓦件的窯廠所在地。明代又在這裏設琉璃廠。當時人煙稀少,空曠荒涼。成為文化街,是康熙年以後的事。琉璃廠地處內城南門正陽門外,清初以來,內城閑雜人口都往外城遷移,這壹帶人口就逐漸增多,戲園、商店也興建起來。而琉璃廠周圍則新建了壹片會館,全國各地進京的商人、官吏、學者絡繹不絕地來到這裏。每年正月初壹到十七日,京城舉辦的燈會也移到琉璃廠附近的廠甸,於是書鋪和流動書攤隨之慢慢地集中到琉璃廠。乾隆三十七年(1772),朝廷召集大批文人學者編纂《四庫全書》。這些人有的就住在琉璃廠附近,遇到需用的圖書,就開列書目到琉璃廠書鋪去尋找,書商為了適應他們的需求,又派人到外地各省去搜羅圖書。促使琉璃廠書業興旺,又帶動了其他文化行業的發展。經營碑帖字畫、文房四寶、文物古玩的店鋪也興盛起來,其中不少店家是世代相傳、子繼父業,所以出現了壹批有淵博知識的行家。清末民初有不少名人和書法家為這些文化店鋪題匾,怎樣紹基、翁同、康有為、梁啟超等。民國年間琉璃廠辟成東西兩街,東街主要經營文物古玩,西街主要經營舊書業。解放初這裏還有170多家大小文化店鋪。十年內亂時期,這條文化街遭到嚴重破壞。現正在逐漸恢復傳統特色。文物古玩方面,專營古今書畫的寶古齋、榮寶齋、經營近代書畫的墨緣齋、經營歷代碑刻的慶雲堂、專營仿古陶器的汲古閣、經營金石陶瓷的萃珍齋、經營徽墨的胡開文、及專營湖筆的戴月軒都頗有名氣。古籍方面,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中國書店等都在這裏開設了分店。街道房屋的整修也力求保持古雅的原貌,使人走到這裏便能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