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大戟的出土,說明在周時已廣為使用。古籍所載「棘」即「戟」。《左傳·隱公十壹年》:「潁考叔挾 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杜預註:「棘,戟也。」戟又為戰國時的五兵之壹,可知戟為當時常見的兵器。
1974年在陜西臨潼秦始皇陵的秦俑從葬坑中,出土了大批的兵器,有秦弓、鏃、矛、戈、鉞、吳鉤等。就是兩千兩百年前,秦代軍隊武器裝備的再現。戈、矛、戟這三種兵器,都安有三公尺左右的長木柄,下端裝有銅,有的矛柄長達6.3公尺。
漢劉熙《釋名·釋兵》:「車戟曰常,長丈六尺,車上所持也。八尺曰尋,倍尋曰常,故稱常也。手戟,手所持 之戟也。」
《周禮·考工記·廬人》:「廬人為廬器,戈 六尺有六寸,殳長尋有四尺,車戟常。」
漢劉熙《釋名·釋兵》:「戈,句孑戟也。戈,過也,所刺搗則決過,所鉤引則制之,弗得過也。」
漢代長兵重戟,長度在長兵與短兵之間。《漢書·東方朔傳》:「武帝坐未央前殿,東方朔執戟立。」說明漢代文臣亦執戟。(?)又有雙戟,《三國誌·吳誌》:「孫權乘馬射虎,投以雙戟」、「甘寧執雙戟舞」、《魏誌》「帳下壯士有典君,提壹雙戟八十斤。」。可見當時戟不僅廣用,而且較重。
曹丕《典論·自敘》:「夫事不可自謂己長,余少曉持復,自謂無對;俗名雙戟為坐鐵室,鑲 為蔽木戶。後從陳國袁敏學,以單攻復,每為若神,對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於狹路,直決耳!」(《三國誌·魏書·文帝紀》裴松註引)
晉代,長兵重矛槍,戟已降為儀仗之器,軍士均執槍,而不執戟了。《晉書·王浚傳》:「浚起宅門前路,令廣數十步,曰:吾欲容長戟幟旗。」可知戟已不在戰場上應用了。
唐代戟已廣用於舞具。《唐書·禮樂誌》:「太宗制舞圖,命呂才以圖教樂工百二十八人,披銀甲,執戟而舞,每三變,每變為四陣,象擊刺往來,歌者和曰『秦王陣樂』。」此雖是銀甲執戟,但戟已完全失去武器性質,淪為舞具了。
宋代的戟很少用於戰場。《武經總要》在長柄鐵刀類中,繪有壹種「戟刀」,可知其形制為適應戰場而變化,不是原形戟了。
清代雜兵中有壹種月牙短戟,或名手戟,除月牙刃外,上有尖鋒、曲鉤,亦具有勾兵、刺兵、割兵、兵等作用。
目前仍有練戟者,戟的練法與刀槍不同,戟壹般不做舞花,以剁、刺,勾、片、探、掛擄、磕,為主要的招式。
古代戟分戟分馬上戟、步戰戟、雙戟等不同用法,明清以後,同樣形制的戟,各種武術流派,亦有各種不同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