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老人們回憶,這裏曾是壹個巨大的商業集市。問題是在這個偏僻的村鎮,修築這麽大的壹個集市,他們當年在這裏交易什麽呢?原來,鎮上有壹個獨門生意已經持續了幾百年,直到今天仍然非常紅火。
小小的三七能營造出大市場,關鍵在於它的習性。三七,又名田七、南國神草,是壹味珍貴藥材,和人參同屬於同壹個科。關於它的藥性,清朝藥學著作《本草綱目拾遺》這樣描述:“人參補氣第壹,三七補血第壹,皆為中藥中之最珍貴者。”
至於三七為什麽叫做“三七”,說法很多,有人說三七的苗是3個枝杈,每個枝杈7片葉子;有人說它三分喜光,7分喜陰。古人則說它的性能很像山裏的山漆樹,取其諧音而已。
如此特別的壹味藥物,為什麽單單和平壩鎮結了緣呢?平壩人出身的雷紹武多年以來也在考察同壹個問題。他現在已經是州三七局的局長。
事實上,平壩鎮上所有的房子海拔都在1800米左右,那麽1800米是壹個什麽數字呢?它跟三七有什麽關聯嗎?除了海拔1800米以外,北回歸線也剛好從鎮中心穿過。1800米再加上北緯23.5度,這不是巧合,它剛好符合三七生長對環境的苛刻要求,那就是低緯度和高海拔。
包括平壩在內的文山州大部分地區,都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部,由於同時滿足低緯度、高海拔以及光照、濕度、溫度、土壤酸堿度等壹系列苛刻條件,從而成為世界上最適合於種三七的地方,全世界90%的三七產自文山,被國家確認為“中國三七之鄉”,號稱“三七花開的地方”。中國只有2個特產局,壹個是吉林的人參特產局,另壹個就是文山的三七特產局。
平壩鎮幾百年以來壹直充當文山三七大本營的謎團或許能就此解開!可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壹個商業中心的形成,它的周圍必須存在壹個足夠的市場來刺激它,那麽文山三七最早的買方是在哪裏呢?它又是如何催生壹個新產業誕生的呢?
300年前的古代礦井,究竟埋藏著什麽秘密?但是真正解決通風,現在我們覺得,也沒有辦法說明它,小鎮做起了大生意,有錢人也有煩惱,“人背著真槍實彈在那裏守,是這樣子的。
這裏是距離平壩大約10公裏的小街下廠銀礦,來這裏挖礦的三水礦業集團的職工昨晚突然報告,他們在挖掘勘探的過程中,跟古人開采過的壹個礦洞對接上了。
我們查閱《文山縣誌》,在平壩附近確實曾經存在過壹個極大的銀礦,由於銀礦的暴利,來這裏開礦的大多數是全國各地來的囚徒和盜賊,最興盛的時候,曾經有2萬多人在這裏同時開采,從礦洞遺址來看,古人深挖到了地平面以下300多米,考慮到古人的技術水平,這是壹個不可思議的深度,因為通風的問題解決不了。
他們解決通風的問題,現在我覺得壹方面 它有兩個洞子同時下來,有壹個洞子多少可以產生壹點循環風,但是真正解決通風,現在我們覺得,也沒有辦法說明 它為什麽能把這個通風條件解決得很好。
崔秀明博士,他在長期研究後發現,服用當地土產的三七,能幫助古人解決缺氧問題。當妳服用三七以後呢,壹方面它能減少妳的心肌的耗氧量,第二方面它能夠擴大 增加妳的冠狀動脈流量,就是增加妳的輸出,血液的輸出,它主要是從這兩個方面來產生它的耐缺氧的作用。
當妳們胸悶的時候怎麽辦呢?如果我們胸悶的話,這個地方特產這個三七嘛,我們去吃點三七粉啊,或者吃點三七以後,就解決了頭昏或者胸悶問題,那麽妳們覺得古人會不會也用這種辦法呢?啊,這個地方是三七的故鄉,應該老古人也會用三七來解決這個頭昏發悶的那個癥狀吧。
原來,今人能想到的,古人竟然都想到了!這批古礦洞遺址所處位置叫老君山,老君山橫亙在中越邊境,正是世界野生三七的發源地。遙想當年,幾萬人分布在老君山各個山頭,奮力開采。當他們感到胸悶和氣喘的時候,就嚼幾片三七。據當地老人講,壹年下來,最少需要幾萬斤三七才能滿足龐大的需求!野生的三七根本 不夠用,就這樣,因為采礦,壹個巨大的買方市場竟然在這個大山溝裏產生了。
這樣完美的商機,來自於南京的精明的漢人當然不會錯過。他們通過仔細的考察,終於選定了平壩這壹片條件最好的山坡,開始人工種植三七,然後高價賣給開銀礦的工人,據《文山縣誌》記載,當時平壩鎮三七賣給礦工的平均價格是1斤三七等於1000斤大米,真是名副其實的金不換,而換回來的則是礦區剛剛生產出來的雪花白銀。
但這僅僅是壹個開頭!三七生意只做了十幾年,壹次巨大的礦洞滲水,將幾萬礦工埋葬在幾百米深的地下。銀礦遭此挫折,幾乎壹蹶不振。後來雖然多次努力,最後也沒有恢復到當年的規模。剛剛建立起來的三七基地,有瓦解的危險。平壩鎮上數以萬斤的三七,必須迅速找到壹個新的市場。
1587年,廣南府的兩名軍官千裏迢迢捎了幾棵三七到北京,請當時的大藥物學家李時珍來鑒別壹下。因為這個藥最近作為金瘡藥在士兵中秘密流傳,據說功效如神,卻搞不清它的藥理。“此藥近時出於南人軍中,用為金瘡要藥,雲有奇功。”
“那麽三七通過現代研究以後呢,它作為止血的話呢,它裏面是有壹種叫做三七素的物質,這種物質它在壹般情況下表現為,就是如果妳有創傷的時候,它表現出壹種止血的活性,非常靈敏,壹點點點它就能把妳的血就止住了,能夠促進血小板凝結。”
李時珍對這種久聞其名的神藥研究得很細,他特意在自己手臂上弄出傷口,然後敷上三七,結果很快就愈合,他又放到官府剛受過刑的犯人身上去試驗,效果也好得出奇。李時珍激動極了,他謹慎地把他的發現記錄下來:“受刑的時候如果被打得鮮血淋漓,只要把三七嚼爛敷上,很快就止血了;要是受刑前預先服壹二錢的話,就能保證血不沖擊心臟。大概這個藥能促進陽氣振作和陰血暢通,所以能治療壹切血病。”
李時珍對三七的最大功勞,在於把三七正式確認為壹種金瘡藥,從而把三七廣泛推介給日夜與傷病打交道的軍隊。加上它的止血效果確實很神,首先就在雲南籍的軍隊裏面大舉流行起來。
依托軍隊這樣壹個天大的市場,平壩鎮的三七種植象吹氣球壹樣膨脹起來,三七的價格也壹漲再漲,以至於平壩何家的老祖先當年種三七的時候,不得不采取措施層層保護起來。
1908年,壹位叫曲煥章的年輕人把三七加工成半成品的藥粉賣給軍隊,更加受歡迎。當時的軍醫療傷,要用紗布塞填,換藥時要把紗布拉出來,傷員痛苦不堪,叫聲淒厲。曲煥章的治法則壹點也不痛苦,只將傷口洗凈,撒上白色的藥粉,壹個月就好。這些灰白色的藥粉,曲煥章把它起名為“雲南白藥”,很快就聲名鵲起,而雲南白藥的主要成分,正是三七。
1938年3月,徐州附近的臺兒莊前線,曲煥章捐贈給雲南籍的第60軍500箱雲南白藥,在戰鬥中第60軍奮勇沖鋒,死戰不退,日本報紙驚呼:“滇軍打不死!自從九壹八與華軍開戰以來,遇到滇軍猛烈沖鋒,實為罕見。” 日本兵在日記中寫道,滇軍外敷和內服壹種白色藥粉,這種神秘藥粉甚至連動脈破裂都能迅速修復。從而重新上陣。1950年,曲煥章的遺孀把白藥的配方獻給***和國,從此,雲南白藥成為中華民族***同的財富。
雲南白藥的成功在平壩鎮引起很大的反響,觸動了許多平壩鎮人的神經。過去只知道種三七賣三七,從來沒有想到過要把三七做壹做加工,看來該變壹變了。當時平壩有壹個重要人物叫蕭光漢,他是第壹個把三七專賣店從平壩開到昆明的人,他賣的三七,就取名叫“白藥之母”。
自從三七被賣到了中原,三七的貿易就壹發而不可收,這是根據古籍復原出來的3條古代三七商道的大致路線圖。
——每年幾十萬斤的三七從平壩出發,經過蒙自、昆明中轉,賣到中原;或從平壩經西疇、百色進入兩廣,最後也賣到中原;或者經馬關通過越南河內進入東南亞各國,甚至遠銷歐美。這三條古道有壹個***同的軸心,那就是平壩鎮;而文山最早的外貿,竟然就是三七。
——幾百年來,馱滿三七的馬幫日夜穿越中越邊境的崇山峻嶺,由於是軍隊自己做生意,全副武裝押運,壹路上始終暢通無阻。
——這裏是越南首都河內,河內市區總***有36條街道,其中竟然有壹條已經持續了200多年的專門的三七街,行走在大街上,映入眼簾的都是三七。
對國內外的貿易持續了上百年,平壩人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今天,當我們穿行在平壩鎮這條古老的街道上時,也許很難想象這些磚墻、木門的後面,發生過壹些鮮為人知的財富故事,壹些曾經富甲壹方的三七商人把總部就設在這些宅院之中。錢來得太快了!他們常常在深夜盤點著白花花的銀元,心裏擔驚受怕,以至於全鎮的人都想到壹起去了,要修建壹條暗道,萬壹敵人來搶奪小鎮的財富時,全鎮的人都可以從容地從暗道撤退出去。所以,那條壹人多高的下水道決不只是下水道,它同時也是壹條軍用地道。
直到今天,三七依然是文山州的第壹支柱產業,而支撐文山三七產業的依然是平壩人。今天散布到文山州各個縣去種三七的七農,有70%是平壩人。據說文山州政府各個機關,幾乎每壹個部門都有平壩人在裏面當幹部。
而三七作為金瘡藥的歷史雖然已成為過去,但三七獨特的疏導血管、擴張冠狀動脈的功能,使它在治療高血脂、高血壓和偏頭疼等現代病方面壹枝獨秀,成為了壹種超級保健品。國內壹些著名廠家如雲南白藥、片仔黃和麗珠藥業等許多藥廠,都在悄悄使用三七作為原料。
位於文山市中心區的沙壩南路,號稱平壩人壹條街,這些房子的主人是100多名來自平壩的三七種植大戶,他們壹擲萬金,蓋起了連片的住宅,大戶們則坐在這些廳堂之上,輕松調度著上百萬公斤三七的周轉,有人曾戲言:他們的壹舉手壹投足,很可能會造成千裏之外、某些知名企業股價的波動。
三七三年壹熟!每年8到9月份的時候,文山州的大小山坡上,就會不約而同地出現壹道壯麗的景觀——“三年滿園紅”!經過三年的細心耕耘、照顧、培育,當紅彤彤的三七花開,表明三七果實已經成熟,可以采摘賣錢了。
這是激動人心的紅色,它象征幸福,象征豐收,是整個文山州最歡騰的節日。
1946年,在平壩當過區長的段鵬起老先生決定去南京去尋壹尋根,他要搞清楚“高石坎柳樹灣”究竟在哪裏?自己的祖先究竟從何而來?
原來,平壩的居民很可能是600多年前明朝遠征軍的後代,史書記載:1381年,朱元璋的大將沐英率兵33萬遠征雲南,而高石坎柳樹灣正是當年的閱兵臺。許多年以後,他們中間的壹支小部隊來到文山的平壩,開創了壹番屬於自己的事業。
從此,幾代南京人就隱居在這座大山裏秘密發財,並不停地招徠老鄉過來居住,再擴散到文山各地,他們開山開田、興修水利,繁衍生息,逐漸在原來的開化府、廣南府的基礎上,開發出壹個南京籍人占到90%的移民大縣,後來,小小的平壩鎮已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於是平壩的人口被有計劃地分批遷移到20公裏以外的盤龍河河谷地區,到清朝雍正8年正式定名為 “文山”。
這是高高矗立在縣城東側山頭的文筆塔,是平壩商人於明朝嘉靖年間修建的。塔高20米,七層,從地形上看,三條山峰交叉拱衛著文山縣城,形成壹個“文”字,而文筆塔剛好象征著文字頭上的那壹點。
事後,人們得知平壩人修建文筆塔的決定,並不是壹時沖動,他們認認真真地反思自己,平壩人清壹色都是當兵的,骨子裏有壹個遺憾的就是沒有文化!不能讓後代再吃這個虧了。 於是三七商人們先後捐款,在文山建立開化書院、普陽書院以及規模巨大的孔廟,把中原文化大舉引入文山,要讓文明的光芒普照這壹片紅色的高原!這正是文山這個名字的由來和深刻含義。
如今,平壩鎮上那些古老的三七商號,像舞臺上已經謝幕的演員,靜靜地側身於歷史的帷幕之後。只有文筆塔安靜地佇立在文山的最高峰,俯瞰著這片三七花開的地方,這壹看就是600年。
三七生長的地域性很強。文山是三七的原產地和主產地,生產性栽培三七已有近500年的歷史,種植面積和產量占全國的90%以上,質量居全國之冠。文山三七,天下第壹。而在文山州,三七也不是隨處可種,三七種植的最適宜區和適宜區主要分布在文山、硯山、馬關三個縣的壹部分鄉(鎮)。經中國農學會特產經濟專業委員會認定:文山縣、硯山縣分別為“中國三七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