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誌書目是指史書裏面記錄圖書的“藝文誌”或“經籍誌”。東漢班固在編撰《漢書》時,依劉歆《七略》改編成“藝文誌”,作為《漢書》中的壹篇,開創了根據官修書目編制正史藝文誌的先例。《漢書·藝文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壹部古典書目。班固從《漢書》的具體寫作情況出發,對《七略》進行了“刪其要”的加工,從而使《漢書·藝文誌》在體例上和史書緊緊地結合在壹起,充分體現了史誌書在編撰上的特點。班固在“藝文誌”中表現出創新和繼承兩種思想。他把《七略》中的“輯略”刪除,把其內容分別放於各略、類之後; 把《七略》 中的 “敘錄”刪除,改換成簡明的註語,用以說明圖書的作者、時代、內容、真偽等;調整了《七略》中壹些圖書的類目,用“出”、“入”、“省”加以註明;增加了《七略》成書後劉向、揚雄、杜林的著作,以表明時代的完整性。這些改編方法反映出班固的史家目錄學思想。但是,在書目分類體系方面,班固沒有像因襲《史記》中的材料而改變它的體例那樣,另起爐竈,而是完全因襲了《七略》的分類體系。這是因為:首先,這部分類體系匯總了先秦尤其是漢代文化學術的內容。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學術文化呈現出繁榮興盛的景象,秦代焚書坑儒,除壹些醫藥種樹等書籍沒有受損失外,其它諸子經傳遭到嚴重損失。到西漢末年編撰《七略》時,則形成了六大部類三十八小類的分類體系,並因以著錄了數以萬卷計的圖書,這種發展變化的過程正是西漢壹代文化學術發展的歷史。在概括和反映這種歷史方面,這部分類體系既直觀又系統,形象全面地描述了它的成就特點,給班固“藝文誌”的直接因襲提供了內容方面的條件,沒有必要重創壹體,或是改編成其它表達形式來完成這壹記述文化史的歷史任務。班固的這種因襲,表現了他以書目形式反映文化史的卓見學識。其次,這部分類體系體現了漢代的正統思想。劉向、劉歆編撰《七略》,所以整個分類體系貫穿著封建正統的思想。在類目次序上,它把《六藝略》列在首位,其它諸子與技術等則被列入從屬的類目中;在評論中,《七略》把六經看作是萬世不變的經典,五經代表“五常之道”,對封建統治階級的作用是“相須而備”的,而在整個世事變故中,始終起主導作用的是講陰陽變化之道的《易》,這種神學思想正是當時盛行的歷史循環論的思想。另外,它還把諸子百家說成是“六經之支與流裔”,這裏又貫穿了崇尊儒術的思想。《七略》中的這些思想給班固的直接因襲又奠定了思想方面的基礎。第三,這部分類體系反映了當時各個學術門類之間的聯系。例如,它在類屬上反映了有關門類之間的聯系,《六藝略》除易、詩、書、禮、樂、春秋六類經書外,還包括了論語、孝經、小學三類書。這是因為論語、孝經是孔子所闡述的言詞,可以與六經相表理,作為經學的入門書;小學是字典等文字學方面的書,不僅是讀經啟蒙的基礎,而且被認為是治經的根本。《六藝略》把論語等三類書附於六部經書之後,反映了它們在思想內容上的從屬關系。《七略》的這種以類次圖書的形式來描述文化學術之間的壹些關系,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給班固的直接因襲在學術質量方面提供了因素。至於班固為什麽在正史裏增設“藝文誌”專門記錄圖書,歷來語焉不詳。從當時的情況看,班固編撰“藝文誌”的思想,壹是為了借書目形式反映壹代文化的歷史,以彌補《史記》中沒有文化史的不足。二是為了保存古代圖書的記載,給後人的稽查提供依據。三是《七略》的思想體系符合《漢書》的史學思想,改編成“藝文誌”以為他的斷代史學思想服務。
《漢書·藝文誌》開創了在史書中編撰書目的先例。此後,史書中編撰“藝文誌”的有:《隋書·經籍誌》、《唐書·經籍誌》、《新唐書·藝文誌》、《宋史·藝文誌》、《明史·藝文誌》、《清史稿·藝文誌》。史書中沒有“藝文誌”的,從清代開始補撰,使二十多部正史基本上都有了“藝文誌”,從而形成了壹個史誌書目流派,連貫起來就成為中國古籍的總目,可全面反映從古代至清代的著述情況。
魏徵等編的《隋書·經籍誌》是依據《隋大業正禦書目》編撰而成的,同時又補充了唐代初期整理出的隋代藏書。***著錄存書三千壹百二十七部、三萬六千七百零八卷;佚書壹千零六十四部、壹萬二千七百五十九卷。在分類上參照阮孝緒《七錄》的七分法和荀勗的四分法,根據當時藏書情況,將圖書分為四類,並首次以經、史、子、集作為部名。在分類上,魏徵提出了“離其疏遠、合其近密”的理論,對後世有壹定影響。在著錄方面,魏徵為了完成《隋誌》記錄壹代藏書的任務,采取了“今考現存”的著錄方法;為了記載六朝時代圖書的變動及存佚情況,采取了“約文緒義,各列本條之下”的附註方法。這種著錄方法是《隋誌》的創新,對於研究唐代以前古籍流傳情況提供了詳實可靠的憑據。
《唐書·經籍誌》系劉昫等依據唐代官修書目《古今書錄》等編撰而成的。改編的方法較為簡單,即刪除《古今書錄》中的類序及提要,著錄《古今書錄》 中的所有圖書。其目的是“錄開元盛時四部諸書”,“以表藝文之盛”。對於開元、天寶以後的圖書沒有補錄。作為壹部全面反映唐代藏書的目錄,顯然是不夠的。它的這壹缺憾在《新唐書·藝文誌》中得到彌補。歐陽修等人編撰《新唐書·藝文誌》,所依據的書目是《唐書·經籍誌》、《古今書錄》。它的最大特點是補錄了《唐書·經籍誌》未錄的唐代人著述近三萬卷,為了以示區別,每類圖書分“著錄”與“未著錄”兩項。“著錄”指《唐書·經籍誌》、《古今書錄》中原有的圖書,“未著錄”指上述兩部書目中沒有著錄的新增錄的新書。兩部唐書藝文誌相互補充,可反映出唐代藏書及唐代人著述的情況。
托克托編撰的《宋史·藝文誌》與以往史誌書目不同,所依據的不是宋代的官修書目,而是宋代的國史藝文誌。根據宋制,宋代國史中編有藝文誌,這些書目體例完整,不僅每類有序文,而且每種圖書均有提要。國史藝文誌所依據的是官修書目。國史藝文誌有:呂夷簡等編的《三朝國史藝文誌》(太祖、太宗、真宗)、王珪等編的 《兩朝國史藝文誌》 (仁宗、英宗)、李燾等編的《四朝國史藝文誌》(神宗、哲宗、徽宗、欽宗)及《中興國史藝文誌》(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宋史·藝文誌》就是根據上述四部國史藝文誌刪去重復合為壹“誌”的,對於國史藝文誌以外的圖書,則采用《新唐書·藝文誌》“未著錄”的方法加以註明。***著錄宋代藏書九千八百壹十九部、十壹萬九千九百七十二卷。
張廷玉等編撰的《明史·藝文誌》,幾經修改,創立了記錄壹代著述之盛的書目體例。在此以往的幾部史誌書目,都是以記壹代藏書為範圍,《明史·藝文誌》另創壹體,僅著錄明代人所編撰的著作是有其時代原因的。首先,明代經濟文化較為發達,印刷術的發明及普及,使得圖書數量大增,如果仍按《漢書·藝文誌》等史誌書目記錄藏書,其書目的內容範圍就顯得過分龐雜。其次,宋代以來,官修書目之外,又產生了許多私人藏書目錄,通史性著作中也有書目方面的專篇,各類書目的出現,使得史誌書目記錄藏書的作用有所喪失。所以,專門以明代人著述為限的書目更能起到反映壹代文化學術史的作用。第三,清初成立明史館時,明代的官修書目比較疏漏,又沒有南宋、遼、金、元四朝的現成書目可為憑據,與其不能反映明代的全部藏書,還不如以明代為限,這是促使《明史·藝文誌》斷代為 “誌”的客觀原因。《清史稿·藝文誌》仿效《明史·藝文誌》的體例,記錄清代壹朝人的著述,“藝文舊例,胥列古籍,茲仿《明誌》為誌,凡所著錄,斷自清代。唯清人輯古佚書甚多,不可略之,則附載各類之後”(清史稿·藝文誌序)。
正史中的上述七部書目,或記壹代藏書,或記壹代著述,但在編撰方法上均有***同的特點。壹是基本上依據前代的官修書目編撰而成。作為反映壹代文化學術史的專篇,根據前代書目改編是可行的,它能如實反映前代的圖書文化和學術思想狀況。二是對所依據的書目有所增補。前代書目的斷限不可能與史書的時間斷限完全壹致,故對後出的圖書進行增補著錄,表明了使史誌書目完整反映前代文化的思想。三是對前代書目所錄圖書的存、亡、殘、闕給予註明。朝代更替,圖書的散亡不可避免,註明圖書的歷史及現存情況,對了解圖書文化的發展有幫助。四是刪除所收錄書目的提要,而代以簡明註語。這壹改動是史書體例所決定的,因為史書編者要保持整部史書各篇章的均衡,不能使書中有更多的敘述和重復的內容。這壹作法不僅體現出史誌書目編撰者的目錄學思想,而且也反映了史誌書目在編撰方法上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