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竺可楨信息

竺可楨信息

地理學家竺可楨(1890—1974)

竺可楨是我國傑出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現代地理學的奠基人。建國前,先後在武昌師範學校、東南大學、中央大學任教,65438-0928任中央研究院氣象所所長,65438-0936任浙江大學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歷任中國科學院第壹副院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兼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他還被選為NPC常委委員,並在1962光榮地加入了中國* * *生產黨。他為中國的科教發展奮鬥了半個多世紀,真的是鞠躬盡瘁。他是中國現代科學家和教育家的壹面旗幟,是氣象學和地理學的大師。

竺可楨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1890出生於東關鎮壹個普通家庭。他的大哥是壹位從事漢語教學的學者。在家庭的影響下,他從小就讀於私塾,學習非常刻苦。中學時就讀於上海市城中學校和復旦公學,後就讀於唐山路礦校。由於他努力學習,成績突出,五次考試都名列全班第壹。1910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為公派學生,前往伊利諾伊大學學習農學。後來,他轉到哈佛大學地質系,專攻氣象學。哈佛大學求實創新、自由討論的學風對他影響很深。1918他28歲獲得臺風研究優秀論文博士學位。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他回到祖國,先後在武昌師範學校和南京師範學校任教。1920受聘為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教授。次年,學校更名為東南大學。在竺可楨的主持下,成立了地理系,設地理、氣象、地礦四個專業,新設系主任。這是中國大學建立地理系的開始。1927,學校更名為中央大學。期間擔任地理系主任,主持日常行政工作;在講授地理通論的同時。氣候學、氣象學等課程培養了我國第壹批氣象學、地理學的研究和教育人才。、呂炯、黃、沈、胡煥庸等都是這壹時期培養出來的傑出學者。他還積極參加中國科學社,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

在東南大學任教期間,他積極在學校南農場建立氣象氣象站。從65438到0922,他購置了各種儀器設備,定期觀測氣溫、濕度、氣壓、降雨量、日照等項目。每月發布南京氣候報告。這是中國自主建設和創辦氣象事業的起點和標誌。

隨著1927年北朝的勝利,政府成立了中央研究院,成立了天文臺籌備委員會,設立了天文和氣象兩個研究所。曾擔任中國氣象學會副會長的竺可楨被任命為氣象研究所所長。此時,氣象研究所不僅是國家氣象學術研究單位,也是領導國家氣象事業建設的國家機構。竺可楨白手起家,克服重重困難,為發展我國氣象事業付出了巨大努力。他首先領導了中國氣象站網的建設,提出了建立氣象氣象站的國家計劃。計劃在十年內,在全國範圍內建立10個加油站,150個氣象站,1000個降雨氣象站。在氣象研究所成立的那壹年,南京北極閣氣象臺首先建成,它是中國現代氣象科學的發源地,也是當時中國氣象科學的研究中心和業務指導中心。在此期間還開展了天氣預報業務,擬定了《氣象觀測業務規範》,統壹了觀測時制、代碼類型、風級標準和天氣現象編碼,開展了氣象資料整編的出版業務。出版過《中國降雨量》、《中國氣溫》、《中國氣候資料》、《氣象月報》、《氣象季報》、《氣象年報》。1934年發起成立中國地理學會。

1936年4月任浙江大學校長,歷時13年。他以“實事求是”為校訓,明確提出中國的大學必須培養符合當今需要的“有用的專門人才”的進步主張。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團結全體師生,帶著書籍和儀器,經浙江建德、江西吉安、廣西太和等地,於1939年底轉戰貴州遵義、湄潭。他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組織師生上課,用實際行動支持抗戰,服務當地人民。在民主愛國的學潮中,他始終站在進步學生壹邊,保護浙大師生的愛國正義行動。在辦學中,他十分重視學生的入學教育和畢業教育,註重培養學生紮實的基礎理論和廣博的知識,註重學生的實踐訓練和智力培養,註重師資隊伍建設。

1949年4月杭州解放前夕,竺可楨帶領浙大師生,積極準備解放。同時,電告國民黨政府,堅決拒絕遷往臺灣省。他壹個人隱居上海,閉門謝客,迎接解放。解放後,他愉快地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積極參加新中國的建設。新中國成立後,竺可楨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並兼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地質學部主任、綜合考察委員會主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氣象學會名譽主席、全國科協副主席等職務。他還當選為歷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作為新中國地學的組織者和教育家,他倡導建立了許多新的研究機構,培養了壹大批地學骨幹。強調地理學必須擺脫簡單的描述,運用最新的科學成果和儀器設備,進行定位觀測,建立實驗室,采用現代化的工作方法,綜合運用生物、物理、化學、數學等基礎科學的最新理論進行研究和論證。

1956年,竺可楨牽頭成立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並壹直兼任主任。他多次指出:要合理開發自然資源,發展國民經濟,必須進行大規模的綜合調查。綜合調查應為國家和地方國民經濟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其任務是調查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數量和質量,並在此基礎上提出開發、利用、管理和保護自然資源的科學規劃。早在解放初期,他就急國家之所急,以發展橡膠為目的,積極投身於海南島、雷州半島和廣西南部的地理調查研究。1951,西藏專案組組織成立。為了治理黃河,他主持並組織了黃河中遊水土保持綜合考察隊。此後,中科院成立了綜合調查委員會,組織了四大調查任務。壹是康滇的青藏高原和橫斷山區研究。二是在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的調查研究。三是熱帶地區特殊生物資源的研究;四是主要河流水資源調查研究。在他的支持下。從1956到1957這兩年間,先後成立了6個綜合考察隊。分別是:黑龍江綜合考察隊、新疆綜合考察隊、華南和雲南熱帶生物資源綜合考察隊。長江、黃河流域土壤考察隊,柴達木鹽湖科學考察隊等。此外,還組織了壹個治沙和南水北調的調查組。到他去世時,在他的領導下,中國科學院已經組織了25年不同規模的綜合考察隊,超過100個單位,超過10000人次。積累了大量珍貴資料,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

竺可楨熱心倡導和組織中國自然區劃、中國農業區劃、中國國家地圖集等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在他的建議下,成立了國家海洋局、國家測繪局和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他關心地質學、地震、古生物學、土壤、植物、動物、遺傳學、生理學等學科的發展。他重視科學知識的普及,把科研和普及比作科學的兩翼,在工作繁忙的情況下,還撰寫了大量科普文章宣傳科學知識。

作為傑出的地理學家和地理學家,竺可楨不僅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地理系,還培養了大批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對許多重大地理領域和問題提出了創造性的見解。他認為地理學是經濟建設事業中的基礎科學,是研究現代地面環境的科學。因此,應重點研究現代地球表面巖石圈、水圈和大氣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地殼結構及其組成部分的發生、發展和分布,以及它們之間相互制約和轉化的科學。中國地理學沿著這個方向健康發展。在地理學研究方法方面,他非常重視區域分異的研究。早在1929,他就發表了《中國氣候區劃》,開創了這項研究的先河。1958年發表《中國的亞熱帶》壹文,指出不應將熱帶北界移至南嶺,也不應將華北各地、東南地區、新疆南部劃為亞熱帶。他說:亞熱帶氣候可以規定為:冬天略冷,使得喜熱的熱帶作物無法良好生長。每年冬天,雖然有冰雪,但無霜期都在八個月以上。農作物壹年可以收獲兩次。他不僅提出了劃分的標準,而且明確指出了亞熱帶的南北界限。他的觀點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

竺可楨在氣象學和氣候學研究方面的成就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關註。他早年從事臺風和東亞季風的研究,在氣候變化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幾十年如壹日,鍥而不舍地研究大量經典、歷史、書籍、文集、中外文獻,研究中國和世界的氣候變化。1961年撰寫《歷史時期的世界氣候波動》,1972年發表《中國最近五千年氣候變化的初步研究》等學術論文。前者根據相關文獻描述的北極海冰變薄、蘇聯永久凍土南界北移、世界高山冰川退縮、海平面上升等地理現象,證明20世紀氣候逐漸變暖,並由此追溯到歷史時期和第四紀世界氣候, 並發現17世紀下半葉長江下遊的寒冷期與西歐的“小冰期”壹致。 最後指出,太陽輻射強度的變化可能是氣候波動的重要原因。這為歷史氣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論據。後壹篇論文,可以說是他潛心研究歷史氣候幾十年的結晶,是震驚海內外的重大學術成果。他充分利用中國古籍和地方誌的記載,以及考古成果、物候觀測和儀器記錄,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研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論。文章指出,從仰韶文化到安陽殷墟的2000年間,黃河流域的年平均氣溫比現在高2℃左右,1月氣溫在3-5℃左右。此後壹系列冷暖變化,振幅大致為1-2℃,每波周期約400至800年;歷史上的幾次低溫發生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公元1200年和公元1700年。在每400-800年的周期中,有壹個50-100年的小周期,溫度變化範圍為0.5-1℃;氣候的歷史波動是世界性的,但每壹次最冷期似乎都是先從東亞太平洋沿岸出現,然後蔓延到歐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沿岸。變化大的原因主要受太陽輻射控制,變化小的原理與大氣環流活動有關。這項研究,博大精深,嚴謹細致,為學術界樹立了光輝典範,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評價。我國歷史地理學家譚棲祥說:“每次看這篇文章,都覺得這是壹篇功夫深、分量重的作品,多年來少有,在世界名著中應該是側身的。”日本氣候學家吉野正德說:“竺可楨在氣候學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半個世紀後的今天,他發表的論文仍然領先於學術界。”

在氣象科學研究中,竺可楨壹直十分重視氣象氣候與生產和人類生活的關系。早在1922,他就發表了壹篇關於氣象與農業關系的學術論文。1964年發表《中國氣候特征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他運用植物學原理,以太陽總輻射、溫度、降雨量為依據,分析了我國氣候特點及氣候與作物生產的關系,探討了各地區糧食作物發展的潛力和限度,提出了改革耕作制度的方向性建議。這篇論文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竺可楨還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接見。

竺可楨也是我國物候學研究的奠基人。他從1921開始觀察記錄物候。1963和萬合著《物候學》壹書。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普及物候知識,提倡因地制宜,利用物候規律安排農業活動。這本書壹出版就很快銷售壹空。

竺可楨熱愛中國* * *黨和社會主義事業。1962年6月,72歲的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 * *黨,實現了自己的夙願。他品德高尚,大公無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他治學嚴謹,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實事求是;他關心年輕人,回報落後,待人真誠,平易近人;他工作深入、認真、細致,潛心苦幹;他堅持原則,追求真理,不怕強,不驕不躁;他好學,踏實,執著,始終如壹。他不僅為現代地理學和氣象學、氣候學的創立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而且以其追求真理、忘記個人利益的精神,以及對待學術和工作的態度,為年輕壹代樹立了光輝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