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銅鏡上,為什麽會有簡體字?

古代銅鏡上,為什麽會有簡體字?

《簡化字溯源》(書上編介紹了漢字形體發展演變的總趨勢,並以醞釀、實踐、振興和高潮四個階段講述了自清末以來的漢字簡化運動史。下稱《溯源》)第6頁:“始見於秦漢的(簡化字)***62字,占15.98%。”該問題的專業性很強,為免贅述,本文僅從東漢三國鏡銘之視角,選出7個不同的簡體字實例,詳見下表與附圖。依據這些實例,我們試作以下芻議:

“蓋”字

相關銘文:青蓋為誌何巨央

《溯源》第56頁:“‘蓋’來源於隸書。成熟的‘蓋’字最早出現在東漢漢安二年(公元143年)的碑刻北海相景君銘上。漢魏碑刻中,‘蓋’比‘蓋’使用得更普遍。”依據《東漢龍虎銅鏡》壹書可知,十余例東漢龍虎鏡銘文之‘青蓋’皆為‘蓋’,而非繁體之‘蓋’。本書圖例之年代比《溯源》所言時間稍早,可作訂正。

孫”字

相關銘文:長宜子孫

《溯源》第79頁:“‘孫’來源於草書。西漢史遊的《急就章》中‘孫’寫作‘孫’,敦煌漢簡‘孫’寫作‘孫’,與今天的簡化字‘孫’基本相同。”本書圖例之年代稍晚之,可作補充。

“為”字

相關銘文:壽敝金石為國葆

《溯源》第81頁:“‘為’來源於草書。漢代的居延簡、敦煌簡中已大量使用‘為’字。” 本書圖例之年代亦稍晚之,可作補充。

“萬”字

相關銘文:葆長命,壽萬年

《溯源》第81頁:“‘萬’的字形最早見於西周早期的‘倗萬簋’,意義不明,戰國時期的古印中有‘萬’字,用作‘萬’。在漢印、漢碑、魏碑中,‘萬’也經常寫作‘萬’。”鏡銘文字表明,“千秋萬歲”之內容在西漢時沒有簡體,東漢時才開始出現,以後歷朝歷代比比皆是,五代十國時的四字吉語“千秋萬歲”皆用簡體“萬”字,可謂傳承有緒。

“後”字

相關銘文:傳告後世樂無亟

《溯源》第59頁:“‘後’與‘後’原為兩個不同的字,‘後’是君主的意思,如‘皇天後土’,又用於‘皇後’;‘後’是前後的‘後’。但先秦古籍中‘後’常假借‘後’字。如《禮記·大學》:‘知止而後有定。’此處‘後’即‘後’。從西漢前期墓葬出土的文字資料中,可看出戰國末至西漢前期以‘後’代‘後’的用法非常普遍。”先秦至兩漢,此字多被簡化使用,本文內容可作補充。此字在漢《馬王堆帛書》、《開母石闕》等文獻中皆有使用。清代王澍、吳熙載、楊沂孫、吳大澄等人亦多有應用。

“無”字(原文反書)

相關銘文:與天相保無窮之

《溯源》第81頁:“‘無’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說文》中的奇字(戰國文字)‘無’和睡虎地秦簡中的‘無’字與今天的簡化字極其接近。漢碑中‘無’字大量使用。”此鏡主紋是東漢獻帝時期流行的重列式神獸鏡,對簡體字自古有之可作重要補充。“無”字簡體,在清代得到了錢坫、吳熙載、楊沂孫等人的廣泛使用。

“親”字

相關銘文:長保二親得天力

《溯源》第74頁:“‘親’最早見於金代韓道昭的《改並四聲篇海》。元抄本《京本通俗小說》中也有‘親’字。”此鏡是三國吳大帝孫權之太元二年(公元252年)銘紀年鏡。湖南出土的東漢張氏銘神獸紋鏡亦見“親”字。故而簡體“親”的出現時間,比《溯源》所言之金代要早了8個多世紀,可作訂正。

20世紀初,陸費逵、錢玄同、陸基、黎錦煕、楊樹達、胡懷琛等人開創了提倡書寫簡體字的先河。1930年,中研院史語所出版了劉復、李家瑞合編的《宋元以來俗字譜》。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出版了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匯》:“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以後多年,各種不同的著作也都紛紛推出了簡體字表、簡體字典。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成立了“漢字改革委員會”,經反復討論、決策,終於形成了今天所使用的簡化字。1964年公布了《簡化字總表》,***收錄簡化字223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