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真的有孔子與“三季人”的故事嗎?

古籍中真的有孔子與“三季人”的故事嗎?

這則故事是真的。想當年孔子周遊列國十四載,去往西天拜佛求經。在路過周的時候,他碰到了太上老君,相談甚歡。太上老君送別他的時候說:“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入丹爐。”然後就把孔子塞到八卦爐裏,烤了七七四十九天。孔子入爐後,鉆進巽宮位下,煉成了能壹眼看破妖怪的火眼金睛。之後,便有了這則故事。

故事中孔子雖然有看破蚱蜢怪的火眼金睛,但不知昆蟲學學得怎麽樣。其實,古文中的“蚱”兼指蝗科許多不同種類的昆蟲,其中頗有壹部分本來就是以成蟲越冬的,這與常以若蟲或卵越冬的蟪蛄(蟬)並不壹樣。先秦時代氣候較熱,可以成蟲越冬的“蚱”即使在北方應該也不罕見。此外,這個“蚱”都已經成精了,要是連個冬都越不了,這樣費力修仙似乎也太不值得了吧?

遺憾的是,這個孔子見妖怪的故事,雖然看起來特別真,其出處卻是個謎。我回憶再三,也想不到這個故事出自哪部古籍。我在幾種專業的古代文獻語料庫檢索了二三十億字的傳世古代文獻,也完全沒找到這則故事的任何痕跡。

在古籍中找來找去也不到,我只好轉到現代圖書資料庫中去檢索壹下。終於,在《中國哲學經典著作導讀》中,找到了這則故事所謂的“原文”。不過,這則“原文”讀下來,好像有點奇怪的感覺。子貢問時朝,子貢事灑掃,客至,問曰:“夫子乎?”曰:“何勞先生?”曰:“問時也。”子貢見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幾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討論不止,過午未休。子聞聲而出,子貢問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後言:“三季也。”客樂而樂也,笑辭夫子。子貢問時,子曰:“四季也。”子貢異色。子曰:“此時非彼時,客碧服蒼顏,田間蚱爾,生於春而亡於秋,何見冬也?子與之論時,三日不絕也。”子貢以為然。

這段古文,怎麽通篇都有點不對?這是用某種我們尚未見過的古代方言寫的嗎?“夫子乎”、“何勞先生也”、“知也”都是什麽鬼?兩個人面對面聊了好幾句了,為啥突然又說“子貢見之曰”呢?

事實上,從傳世文獻看,歷史上的孔子似乎並不主張“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他的三條交友原則(“益者三友”)中,第壹條就是“直”。他曾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認為喜歡順著別人的“鄉願”是“德之賊”。面對朋友的錯誤,就應該“忠告而善道之”。就算對方不聽勸,孔子給出的方案B也不過只是“不可則止”,根本沒有順著人家胡說八道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