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廣漠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彌漫物質的總稱。
宇宙是物質世界,它處於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中。 《淮南子.原道訓》註:“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
即宇宙是天地萬物的總稱。 千百年來,科學家們壹直在探尋宇宙是什麽時候、如何形成的。
直到今天,科學家們才確信,宇宙是由大約150億年前發生的壹次大爆炸形成的。 在爆炸發生之前,宇宙內的所存物質和能量都聚集到了壹起,並濃縮成很小的體積,溫度極高,密度極大,之後發生了大爆炸。
大爆炸使物質四散出擊,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溫度也相應下降,後來相繼出現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這種不斷膨脹冷卻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然而,大爆炸而產生宇宙的理論尚不能確切地解釋,“在所存物質和能量聚集在壹點上”之前到底存在著什麽東西? “大爆炸理論”是伽莫夫於1946年創建的。
它是現代宇宙系中最有影響的壹種學說,又稱大爆炸宇宙學。與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說明較多的觀測事實。
它的主要觀點是認為我們的宇宙曾有壹段從熱到冷的演化史。在這個時期裏,宇宙體系並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膨脹,使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地演化。
這壹從熱到冷、從密到稀的過程如同壹次規模巨大的爆發。 根據大爆炸宇宙學的觀點,大爆炸的整個過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溫度極高,在100億度以上。
物質密度也相當大,整個宇宙體系達到平衡。宇宙間只有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壹些基本粒子形態的物質。
但是因為整個體系在不斷膨脹,結果溫度很快下降。當溫度降到10億度左右時,中子開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條件,它要麽發生衰變,要麽與質子結合成重氫、氦等元素;化學元素就是從這壹時期開始形成的。
溫度進壹步下降到100萬度後,早期形成化學元素的過程結束。 宇宙間的物質主要是質子、電子、光子和壹些比較輕的原子核。
當溫度降到幾千度時,輻射減退,宇宙間主要是氣態物質,氣體逐漸凝聚成氣雲,再進壹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恒星體系,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
2. 有關宇宙的知識
宇宙概括 宇宙是由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所構成的統壹體。
宇宙是萬物的總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壹。宇宙是物質世界,不依賴於人的意誌而客觀存在,並處於不斷運動和發展中,。
宇宙是多樣又統壹的;多樣在物質表現狀態的多樣性;統壹在於其物質性。 分層次的認識宇宙 從哲學的觀點看。
人們認為宇宙是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不過,對這個深奧的概念我們不打算做深入的探討,還是留給哲學家們去研究。
我們不妨把眼光縮小壹些,講壹講利用我們現有的科學技術所能了解和觀測的宇宙,人們把它稱為“我們的宇宙”或“總星系”。 從最新的觀測資料看,人們已觀測到的離我們最遠的星系是130億光年。
也就是說,如果有壹束光以每秒30萬千米的速度從該星系發出,那麽要經過130億年才能到達地球。這130億光年的距離便是我們今天(2009年)所知道的宇宙的範圍。
再說得明確壹些,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宇宙範圍,或者說大小,是壹個以地球為中心,以130億光年的距離為半徑的球形空間。當然,地球並不真的是什麽宇宙的中心,宇宙也未必是壹個球體,只是限於我們目前的觀測能力,我們只能了解到這壹程度。
在這個以130億光年為半徑的球形空間裏,目前已被人們發現和觀測到的星系大約有1250億個,而每個星系又擁有像太陽這樣的恒星幾百到幾萬億顆。因此只要做壹道簡單的數學題,妳就不難了解到,在我們已經觀測到的宇宙中擁有多少星星。
地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真如滄海壹粟,渺小得微不足道。 壹直以來, 天文學家和我們壹樣,想知道宇宙究竟有多大。
最近,美國的太空網報道,經過艱苦的計算工作,天文學家發現宇宙超乎尋常的大,其長度至少為1560億光年。“這樣壹個有關宇宙大小的發現,顯然是以‘宇宙是球形的,是有限無邊的’為前提條件的。”
中國國家天文臺的研究員陳大明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長期以來,宇宙學研究領域壹直有這樣壹個爭論,宇宙究竟是球形的、馬鞍形的、還是平坦的。”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張同傑說:“國際主流宇宙學普遍認為宇宙是平坦的,是無限的。”
那麽,圍繞宇宙的爭論從何而來?理據何在?壹種最為普遍的觀點:在大爆炸之後,宇宙誕生了。“根據現代宇宙學中最有影響的大爆炸學說,我們的宇宙是大約137億年前由壹個非常小的點爆炸產生的,目前宇宙仍在膨脹。”
陳大明研究員說,“這壹學說得到大量天文觀測的證實。”這壹學說認為,宇宙誕生初期,溫度非常高,隨著宇宙的膨脹,溫度開始降低,中子、質子、電子產生了。
此後,這些基本粒子就形成了各種元素,這些物質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來越大的團塊,這些團塊又逐漸演化成星系,恒星、行星,在個別的天體上還出現了生命現象,能夠認識宇宙的人類最終誕生了。宇宙是球形的、有限無邊的?“認為宇宙是球形的觀點在很長時間內存在著,盡管不是國際宇宙學界的主流。”
陳大明介紹說,“它的每壹次提出,都會引起人們的關註,就是因為這壹觀點很奇特。”壹個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不久前,由美國數學家傑弗裏·威克斯構建的宇宙模型:壹個大小有限、形狀如同足球的鏡子迷宮。
“形如足球”的模型令科學界震驚,因為這壹學說宣稱,宇宙之所以令人產生無邊無界的“錯覺”,是因為這個有限空間通過“返轉”效應無限重復映現自身。威克斯認為,人們之所以感覺宇宙是無限的,是因為宇宙就像壹個鏡子迷宮,光線傳過來又傳過去,讓人們發生錯覺,誤以為宇宙在無限伸展。
這壹驚人推斷後來被《新科學家》雜誌收錄,同時作為壹種“奇談”在民間廣為流傳著。宇宙年齡定義 宇宙年齡(universe,age of)宇宙從某個特定時刻到現在的時間間隔。
對於某些宇宙模型,如牛頓宇宙模型、等級模型、穩恒態模型等,宇宙年齡沒有意義。在通常的演化的宇宙模型裏,宇宙年齡指宇宙標度因子為零起到現在時刻的時間間隔。
通常,哈勃年齡是宇宙年齡的上限,可以作為宇宙年齡的某種度量。根據大爆炸宇宙模型推算,宇宙年齡大約200億年。
年齡推算 宇宙年齡為壹百二十五億年 宇宙的不斷膨脹 科學家認為它起源為137億年前之間的壹次難以置信的大爆炸。這是壹次不可想像的能量大爆炸,宇宙邊緣的光到達地球要花120億年到150億年的時間。
大爆炸散發的物質在太空中漂遊,由許多恒星組成的巨大的星系就是由這些物質構成的,我們的太陽就是這無數恒星中的壹顆。原本人們想象宇宙會因引力而不在膨脹,但是,科學家已發現宇宙中有壹種 “暗能量”會產生壹種斥力而加速宇宙的膨脹。
大爆炸後的膨脹過程是壹種引力和斥力之爭,爆炸產生的動力是壹種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體不斷遠離;天體間又存在萬有引力,它會阻止天體遠離,甚至力圖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與天體的質量有關,因而大爆炸後宇宙的最終歸宿是不斷膨脹,還是最終會停止膨脹並反過來收縮變小,這完全取決於宇宙中物質密度的大小。
理論上存在某種臨界密度。如果宇宙中物質的平均密度小於臨界密度,宇宙就會壹直膨脹下去,稱為開宇宙;要是物質的平均密度大於臨界密度,膨脹過程遲早會停下來,並隨之出現收縮,稱為閉宇宙。
3. 有關太空的小常識,介紹太空的
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大氣層空間以外的整個空間.太空物理學家將大氣分為5層:對流層(海平面至10千米)、平流層(10~40千米)、中間層(40~80千米)、熱成層(電離層,80~370千米)和外大氣層(電離層,370千米以上).地球上空的大氣約有3/4在對流層內,97%在平流層以下,平流層的外緣是航空器依靠空氣支持而飛行的最高限度.某些高空火箭可進入中間層.人造衛星的最低軌道在熱成層內,其空氣密度為地球表面的1%.在1.6萬千米高度空氣繼續存在,甚至在10萬千米高度仍有空氣粒子.從嚴格的科學觀點來說,空氣空間和外層空間沒有明確的界限,而是逐漸融合的.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科學和技術小組委員會指出,目前還不可能提出確切和持久的科學標準來劃分外層空間和空氣空間的界限.近年來,趨向於以人造衛星離地面的最低高度(100~110)千米為外層空間的最低界限.。
4. 關於宇宙的知識
宇宙知識壹、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 在中國西周時期,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提出的早期蓋天說認為,天穹像 壹口鍋,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後來又發展為後期蓋天說,認為大地的形狀也是 拱形的。
公元前 7 世紀 ,巴比倫人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 而其中央則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為盒蓋、大地為盒底的大盒子, 大地的中央則是尼羅河。
古印度人想象圓盤形的大地負在幾只大象上,而象則站 在巨大的龜背上,公元前 7 世紀末,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 巨大圓盤,上面籠罩著拱形的天穹。 最早認識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臘人。
公元前 6 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 念出發,認為壹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我們所居住的大地都是 球形的。這壹觀念為後來許多古希臘學者所繼承,但直到 1519~1522 年,葡萄 牙的 F.麥哲倫率領探險隊完成了第壹次環球航行後 ,地球是球形的觀念才最終證 實。
當代天文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層次結構的、物質形態多樣的、不斷 運動發展的天體系統。 二、宇宙的層次結構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體系統。
太陽系 *** 有九大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 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目前只有極少數科學家同意開除它,降為矮行 星) 。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衛星繞其運轉,地球有壹個衛星 月球,土星的衛星最多,已確認的有 26 顆。
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體都圍繞中心天體太 陽運轉,構成太陽系。太陽占太陽系總質量的 99.86%,其直徑約 140 萬千米,最 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徑約 14 萬千米。
太陽系的大小約 120 億千米 (以冥王星作邊界) 。 有證據表明,太陽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統。
2500 億顆類似太陽的恒星和星際物 質構成更巨大的天體系統——銀河系。銀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際物質集中在壹 個扁球狀的空間內,從側面看很像壹個“鐵餅”,正面看去?則呈旋渦狀。
銀河系的 直徑約 10 萬光年,太陽位於銀河系的壹個旋臂中,距銀心約 3 萬光年。銀河系外 還有許多類似的天體系統,稱為河外星系,常簡稱星系。
現已觀測到大約有 10 億 個。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團,叫星系團。
平均而言,每個星系團約有百余個星系,直徑達上千萬光年。現已發現上萬個星系團。
包括銀河系在內約 40 個星 系構成的壹個小星系團叫本星系群。若幹星系團集聚在壹起構成更大、更高壹層 次的天體系統叫超星系團。
超星系團往往具有扁長的外形,其長徑可達數億光年。 通常超星系團內只含有幾個星系團,只有少數超星系團擁有幾十個星系團。
本星 系群和其附近的約 50 個星系團構成的超星系團叫做本超星系團。目前天文觀測範 圍已經擴展到 200 億光年的廣闊空間,它稱為總星系。
三、宇宙的起源 熱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繪了我們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 我們的宇宙起源於 200 億年前的壹次大爆炸,當時溫度極高、密度極大。隨著宇宙的膨脹,它經歷了從 熱到冷、從密到稀、從輻射為主時期到物質為主時期的演變過程,直至 10~20 億 年前,才進入大規模形成星系的階段,此後逐漸形成了我們當今看到的宇宙。
四、關於外太空的小知識 1、宇宙中有超過 1000 億個星系。最大的星系有將近 4000 億星體,我們所 在的星系——銀行系可以確定有 1000 億星球,如果妳要數星星,單單銀河系的, 壹秒數壹個,妳也要花上 3000 年才數完; 2、“日”是太陽系裏面最大塊頭的,它大約占據太陽系的總質量的 98%(130 萬個地球都可以塞到太陽裏面,太陽的表面溫度有 6000℃,而內部溫度則高達 15,000,000℃) ; 3、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同時也是自轉最快的行星,在木星上壹天只 有 9 小時 55 分鐘; 4、土星是太陽系中第二大的行星,同時還是太陽系中最明亮的星體,它的密 度低到可以在水上漂浮; 5、在象太空壹樣的真空中, 兩個幹凈、平坦表面的同類金屬會立即瞬間黏附, 只需要將它們輕輕合在壹起(這就是冷焊接,或者說接觸焊); 6、宇航員在太空不會打嗝(因為重力過低,胃部氣體不會從液體中分離,因 此打嗝是不可能的); 7、在外太空,飄逸的液體都會變成球狀(這是由於液體的表面張力以及低重 力); 8、太空中,妳怎麽叫都沒人聽到(因為沒有空氣傳遞妳慘叫的聲波)。
5. 收集五條簡單的太空小知識
太空是高寒的環境,平均溫度為零下270.3℃. 在太空中,各種天體也向外輻射電磁波,許多天體還向外輻射高能粒子,形成宇宙射線.如太陽有太陽電磁輻射,太陽宇宙線輻射和太陽風,太陽宇宙線輻射是太陽在發生耀斑爆發時向外發射的高能粒子,而太陽風則是由日冕吹出的高能等離子體流. 許多天體都有磁場,磁場俘獲上述高能帶電粒子,形成輻射很強的輻射帶,如在地球的上空,就有內外兩個輻射帶.由此可見,太空還是壹個強輻射環境. 太空還是壹個高真空,微重力環境.重力僅為百分之壹到十萬分之壹g (g-重力加速度) ,而人在地面上感受到的重力是1g.所以 *** 太空服人類無法在太空生存。
6. 關於宇宙的壹些知識
宇宙 universe;co *** os 宇宙的誕生 我們現在觀察到的宇宙,其邊界大約有100多億光年。
它由眾多的星系所組成。地球是太陽系的壹顆普通行星,而太陽系是銀河系中壹顆普通恒星。
我們所觀察到恒星、行星、慧星、星系等是怎麽產生的呢? 宇宙學說認為,我們所觀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於壹個很小、溫度極高、密度極大的奇點。在150億年到200億年前,奇點發生大爆炸,從此開始了我們所在的宇宙的誕生史。
宇宙原始大爆炸後0.01秒,宇宙的溫度大約為1000億度。物質存在的主要形式是電子、光子、中微子。
以後,物質迅速擴散,溫度迅速降低。大爆炸後1秒鐘,下降到100億度。
大爆炸後14秒,溫度約30億度。35秒後,為3億度,化學元素開始形成。
溫度不斷下降,原子不斷形成。宇宙間彌漫著氣體雲。
他們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恒星系統,恒星系統又經過漫長的演化,成為今天的宇宙。 物質現象的總和。
廣義上指無限多樣、永恒發展的物質世界,狹義上指壹定時代觀測所及的最大天體系統。後者往往稱作可觀測宇宙、我們的宇宙,現在相當於天文學中的“總星系”。
2003年2月份,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曾向全世界公布他們有關宇宙年齡的研究成果。根據其公布的資料顯示,宇宙年齡應該為137億歲。
2003年11月份,國際天體物理學研究小組宣稱,宇宙的確切年齡應該是141億歲。地球的形成大約是距今45億年。
詞源考察 在中國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這個詞的是《莊子·齊物論》。“宇”的含義包括各個方向,如東西南北的壹切地點。
“宙”包括過去、現在、白天、黑夜,即壹切不同的具體時間。戰國末期的屍佼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宇”指空間,“宙”指時間,“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壹。後來“宇宙”壹詞便被用來指整個客觀實在世界。
與宇宙相當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這些概念僅指宇宙的空間方面。《管子》的“宙合”壹詞,“宙”指時間,“合”(即“六合”)指空間,與“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這個詞在英語中叫co *** os,在俄語中叫кocMoc ,在德語中叫ko *** os ,在法語中叫co *** os。它們都源自希臘語的κoσμoζ,古希臘人認為宇宙的創生乃是從渾沌中產生出秩序來,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
但在英語中更經常用來表示“宇宙”的詞是universe。此詞與universitas有關。
在中世紀,人們把沿著同壹方向朝同壹目標***同行動的壹群人稱為universitas。在最廣泛的意義上,universitas 又指壹切現成的東西所構成的統壹整體,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
universe和co *** 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義,所不同的是,前者強調的是物質現象的總和,而後者則強調整體宇宙的結構或構造。 宇宙觀念的發展 宇宙結構觀念的發展 遠古時代,人們對宇宙結構的認識處於十分幼稚的狀態,他們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環境對宇宙的構造作了幼稚的推測。
在中國西周時期,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提出的早期蓋天說認為,天穹像壹口鍋,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後來又發展為後期蓋天說,認為大地的形狀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紀 ,巴比倫人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而其中央則是高山。
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為盒蓋、大地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則是尼羅河。古印度人想象圓盤形的大地負在幾只大象上,而象則站在巨大的龜背上,公元前7世紀末,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圓盤,上面籠罩著拱形的天穹。
最早認識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臘人。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壹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我們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
這壹觀念為後來許多古希臘學者所繼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麥哲倫率領探險隊完成了第壹次環球航行後 ,地球是球形的觀念才最終證實。 公元2世紀,C.托勒密提出了壹個完整的地心說。
這壹學說認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動,月亮、太陽和諸行星以及最外層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繞著地球旋轉。為了說明行星視運動的不均勻性,他還認為行星在本輪上繞其中心轉動,而本輪中心則沿均輪繞地球轉動。
地心說曾在歐洲流傳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學的日心說,認為太陽位於宇宙中心,而地球則是壹顆沿圓軌道繞太陽公轉的普通行星。
1609年,J.開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諸行星都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公轉,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同年,G.伽利略則率先用望遠鏡觀測天空,用大量觀測事實證實了日心說的正確性。1687年,I.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力學原因,使日心說有了牢固的力學基礎。
在這以後,人們逐漸建立起了科學的太陽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圖像中,恒星只是位於最外層恒星天上的光點。
1584年,G.布魯諾大膽取消了這層恒星天,認為恒星都是遙遠的太陽。18世紀上半葉,由於E.哈雷對恒星自行的發展和J.布拉得雷對恒星遙遠距離的科學估計,布魯諾的推測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贊同。
18世紀中葉,T.賴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測說,布滿全天的恒星和銀河構成了壹個巨大的天體系統。F.W.赫歇爾首創用取樣統。
7. 關於宇宙的知識
宇宙知識
壹、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 在中國西周時期,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提出的早期蓋天說認為,天穹像 壹口鍋,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後來又發展為後期蓋天說,認為大地的形狀也是 拱形的。公元前 7 世紀 ,巴比倫人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 而其中央則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為盒蓋、大地為盒底的大盒子, 大地的中央則是尼羅河。古印度人想象圓盤形的大地負在幾只大象上,而象則站 在巨大的龜背上,公元前 7 世紀末,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 巨大圓盤,上面籠罩著拱形的天穹。 最早認識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臘人。公元前 6 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 念出發,認為壹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我們所居住的大地都是 球形的。這壹觀念為後來許多古希臘學者所繼承,但直到 1519~1522 年,葡萄 牙的 F.麥哲倫率領探險隊完成了第壹次環球航行後 ,地球是球形的觀念才最終證 實。 當代天文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層次結構的、物質形態多樣的、不斷 運動發展的天體系統。
二、宇宙的層次結構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體系統。 太陽系 *** 有九大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 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目前只有極少數科學家同意開除它,降為矮行 星) 。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衛星繞其運轉,地球有壹個衛星 月球,土星的衛星最多,已確認的有 26 顆。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體都圍繞中心天體太 陽運轉,構成太陽系。太陽占太陽系總質量的 99.86%,其直徑約 140 萬千米,最 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徑約 14 萬千米。 太陽系的大小約 120 億千米 (以冥王星作邊界) 。 有證據表明,太陽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統。2500 億顆類似太陽的恒星和星際物 質構成更巨大的天體系統——銀河系。銀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際物質集中在壹 個扁球狀的空間內,從側面看很像壹個“鐵餅”,正面看去?則呈旋渦狀。銀河系的 直徑約 10 萬光年,太陽位於銀河系的壹個旋臂中,距銀心約 3 萬光年。銀河系外 還有許多類似的天體系統,稱為河外星系,常簡稱星系。現已觀測到大約有 10 億 個。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團,叫星系團。平均而言,每個星系團約有百余個星系,直徑達上千萬光年。現已發現上萬個星系團。包括銀河系在內約 40 個星 系構成的壹個小星系團叫本星系群。若幹星系團集聚在壹起構成更大、更高壹層 次的天體系統叫超星系團。超星系團往往具有扁長的外形,其長徑可達數億光年。 通常超星系團內只含有幾個星系團,只有少數超星系團擁有幾十個星系團。本星 系群和其附近的約 50 個星系團構成的超星系團叫做本超星系團。目前天文觀測範 圍已經擴展到 200 億光年的廣闊空間,它稱為總星系。
三、宇宙的起源 熱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繪了我們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 我們的宇宙起源於 200 億年前的壹次大爆炸,當時溫度極高、密度極大。隨著宇宙的膨脹,它經歷了從 熱到冷、從密到稀、從輻射為主時期到物質為主時期的演變過程,直至 10~20 億 年前,才進入大規模形成星系的階段,此後逐漸形成了我們當今看到的宇宙。
四、關於外太空的小知識
1、宇宙中有超過 1000 億個星系。最大的星系有將近 4000 億星體,我們所 在的星系——銀行系可以確定有 1000 億星球,如果妳要數星星,單單銀河系的, 壹秒數壹個,妳也要花上 3000 年才數完;
2、“日”是太陽系裏面最大塊頭的,它大約占據太陽系的總質量的 98%(130 萬個地球都可以塞到太陽裏面,太陽的表面溫度有 6000℃,而內部溫度則高達 15,000,000℃) ;
3、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同時也是自轉最快的行星,在木星上壹天只 有 9 小時 55 分鐘; 4、土星是太陽系中第二大的行星,同時還是太陽系中最明亮的星體,它的密 度低到可以在水上漂浮;
5、在象太空壹樣的真空中, 兩個幹凈、平坦表面的同類金屬會立即瞬間黏附, 只需要將它們輕輕合在壹起(這就是冷焊接,或者說接觸焊);
6、宇航員在太空不會打嗝(因為重力過低,胃部氣體不會從液體中分離,因 此打嗝是不可能的);
7、在外太空,飄逸的液體都會變成球狀(這是由於液體的表面張力以及低重 力);
8、太空中,妳怎麽叫都沒人聽到(因為沒有空氣傳遞妳慘叫的聲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