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屍子:壹個被遺忘的先秦聖人

屍子:壹個被遺忘的先秦聖人

突然說到屍子這個人,我想絕大部分讀者都很陌生,此時絞盡腦汁的運用大腦思考,先秦諸子聽說過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等,但這個屍子又是何方神聖呢,妳是不是還沒想出來呢?先別急,本文就是帶領大家壹步壹步來了解屍子——壹位鮮有人知的先秦諸子。

0.0.0 屍子——先秦諸子之壹

這裏可能有人要問了,屍子,聽都沒聽說過的壹個人,想必在古時候也沒有提出過什麽特別令人深刻的觀點,這種人講他又有什麽意思呢?其實不然,在先秦中凡是能稱之為子的,壹般都是壹個理論的集大成者,當然屍子也不例外。

比如說我們如今的“宇宙”這個詞即為屍子最早提出來的,他對此的解釋為“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同時這也是中國古籍中最能體現如今的時空理論的壹個詞。所以,妳說屍子厲害嗎,他可是古華夏提出宇宙觀的第壹人。 0.0.1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 ——屍子

壹、屍子到底是何方神聖

屍子,原名叫做屍佼,諸子百家中雜家的代表人物之壹,於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30年活躍在華夏大地之上,為當時首屈壹指的政治家。但是關於他的出生地以及他的事跡,卻是記錄的很模糊,到現在也沒有分清楚。在西漢時期研究屍子學問的人頗多,因為那時屍子的著作還沒有失傳,眾多西漢學者都對屍子的生平提出了自己的考究。

1、 晉人傳言

首先是晉人傳聞,這是西漢著名的文學官吏劉向提出觀點,他認為屍子乃是晉人,並提出“今按《屍子》書,晉人也,名佼,秦相衛鞅客也。衛鞅商君謀事,立法理民,未嘗不與佼規之也。商君被刑,佼恐並誅,乃亡逃入蜀。

自為造此二十篇書,又六萬余言。卒,因葬蜀”之論。這句話意思就是,屍佼為戰國時期的晉國人,他作為商鞅的門客,經常和商鞅壹起規劃秦國改革之事。後來商鞅被秦惠文王殺害,並夷滅三族,屍佼為了保命便逃向了偏遠的蜀地。並在那裏安心的完成了《屍子》壹書,最後死於蜀地。

1.1.1 劉向認為屍子乃是商鞅的門客,參與了商鞅變法

這裏可以看到,劉向短短的幾句話,卻將屍子壹生的足跡概括出來。屍子的前半輩子作為商鞅的門客,參與了商鞅所有改革的制定,而且這些改革必然包含了屍子的政治念想,不然他又為何浪費時間給人做門客呢。

同時卻也能說明作為雜家的屍子,對於法家理念的掌控也同樣到達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不然作為法家巨擘的商鞅又怎會找屍子商討改革之策呢。而至於屍子的後半輩子則是潛逃至蜀地著書《屍子》去了,同時也正是通過此書,才讓我們後世知道了先秦諸子中竟還有屍子這樣壹位身懷經天緯地之才的奇人。

2、魯人傳言

屍子是魯人的說法,為西漢著名史學家班固提出來的,《漢書·藝文誌》這樣記載到:“《屍子》二十篇。名佼,魯人,秦相商君師之,鞅死,佼逃入蜀”。這句話意思是說屍子乃是魯國人,他是商鞅的師父,在商鞅死後,他便逃入了蜀地。

屍子是魯人這種說法更加偏信於屍子乃是商鞅的師父,首先商鞅的師父傳聞比較多,而靠譜壹點的、有史書明確記載的就是屍子。有人可能會問,屍子是學雜家的,而商鞅則是法家,怎麽會有聯系呢?大家不要忘了,雜家乃是集各家之所長而誕生的壹種統稱學派。商鞅向屍子學習雜家思想,裏面自然包含著法學精要。

1.2.1 班固認為屍子為商鞅師父

而且可以明顯看到魯人說法與晉人說法的差異,壹說屍子為商鞅師父,壹說屍子為商鞅門客。而也恰恰是商鞅與屍子這種亦師亦友的傳聞,更加證實了壹種真相,那就是屍子對於商鞅的影響是很巨大的,無論是商鞅的改革亦或是商鞅的認知觀念,其實都離不開屍子的影子。

而屍子作為商鞅身後的存在,他必然給予了商鞅莫大幫助,商鞅變法的背後亦然與屍子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那麽下面我們就來看下神秘的屍子到底闡述了哪些思想。

二、屍子闡述的思想有哪些

1、時間觀

屍子曰:“草木無大小,必待春而後生,人待義而成”,“人之生亦少矣,而歲之往亦逮矣”。這些句子要表達的意思則是,任何事物不論它的外在條件怎樣,它都要遵循時間的規律。

比如人的生命消逝,必然伴隨著其經歷的增多,而自然之物如壹草壹木的增長,亦是伴隨時間規律,春生秋收,壹切自然時間之理也。其中“人待義而成”則是基於時間規律的壹種衍生,人作為自然的壹部分,他的品質也是隨著時間而累積改變的,這是屍子獨特的認識,也是整個時間觀的精髓。

2、空間觀

屍子曰:“荊者,非無東西也,而謂之南,其南者多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以荊地舉例,屍子要表述的意思為,我們在說壹個地方的方位時除了上下四方以外,其實還要考慮相對與絕對的層面。其中“而謂之南,其南者多也”,要知道妳描述南方時,南方可多了去了,廣袤無邊,那麽這時候壹定要指出相對位置,這樣就是化為有限的距離了,不然所描述的空間範圍就趨於無限了。

屍子提出的空間觀念包含了兩個部分,即有限與無限,不同的看待方式即衍生出不同的含義。屍子將這種空間觀念融入到他的宇宙觀中,最終得出研究與理解壹項事物,不同角度看待,往往會衍生出不同含義,這也正是整個宇宙復雜的體現。

2.2.1 空間有相對位置與絕對

3、從道必吉

屍子曰:““舜雲,從道必吉,反道必兇,如影如響”。這點其實就是道家思想的壹種衍生。屍子認為萬事萬物必須順應天之規律,所謂“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正是這個理。他強調人應該去發現自然運轉的規律,並且去遵循它,不能打破這種規律,壹旦打破那麽將會迎來萬劫不復的結局。

此外屍子還將其理念衍生到治國之上,屍子還曰:“凡治之道,莫如因智,智之道,莫如因賢”,他認為任用賢能治國,這是治國的自然之道,要想把國家治理好就得遵守這個道理。因為真正有賢能的人,其實都是社會的精華部分,而這部分精華則是社會之道,運用他們來治理國家人民,就是將社會精華之道賜予人民,這是順應天道的表現,國家必然繁榮昌盛,而社會也會在賢能之人的帶領下,進步革新。

相反如果違背了此等治國規律,而任人唯親,任用壹些小人或者不賢之人治理國家,那麽必然導致社會國家滅亡,百姓民不聊生。屍子的“從道必吉”是道家思想的衍生但卻又不同於道家,因為屍子將賢能與“道”聯系起來,並推從“以賢革新”,這是和道家強調的“順從”明顯不同的。

屍子將“社會革新”定義為“道”就是強調社會要進步,人民才能發展,而不是壹味的保持不變,這也是不賢的表現。所以說屍子的“從道必吉”脫胎於道家,但卻又結合了法家思想,實乃壹種不小的進步。

4、重民

屍子曰:“天子忘民則滅,諸侯忘民則亡”。屍子是極其重視底層人民的力量,他將君與民形象的比喻為魚和水的關系,即魚離開水會立馬死亡,但是水中沒有魚,那麽水還是水,不受影響。

所以說他強調,身為統治者的重心永遠在人民身上,如果舍棄人民而整日剝削人民,那麽人民的怒氣將會匯聚成波濤巨浪最後將統治者湮沒。屍子在先秦時期突出重民的思想無疑不是壹次思想大進步,但遺憾的是重民思想在歷代王朝卻從來未被統治者真正的采納過,壹個王朝的末期基本都是底層百姓民不聊生,隨之而來的當然是王朝覆滅。

5、學積有生

屍子曰:“生積成嶽,則楩楠豫章生焉,生積成川,則吞舟之魚生焉;夫學之積也,亦有所生焉。”這是屍子非常出名的壹句話,後世許多名家都在引用屍子的觀點,比如大家熟知的“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就是對屍子這句話的另類引述。

屍子要表達的觀點不言而喻,萬物的變革不是壹蹴而就的,必須得先有有積累。屍子主要爭對的是社會改革,他認為國家要變革必須的先有積累,推陳出新必須得有基礎,不然就會是壹紙空談,這點在他與商鞅的改革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屍子還是在強調“變”這種思想,他認為積累到壹定程度,這個人壹定還要有銳誌革新的思想,切勿壹味守舊。“積累”與“變”是屍子思想的核心,這並不同於儒家的尊崇古法,相反這與法家的求變非常相似,“變”則激起人的開拓精神。其實我不禁感慨要是屍子思想能夠流傳下來,那麽古代中國必然又是另壹種樣子。

2.5.1 在積累中求變,而不是壹蹴而就

由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到,屍子除了闡述他的宇宙觀以外,其實還闡述了壹定的治國理念,這些理念即使在今天看來,仍有值得借鑒的意義。而這些理念也隨著他與商鞅的改革融入到了秦國之中,成為秦國強大的基礎。

但是因為商鞅的死,而使得他的“重民”理念並沒有更加深入的融入到秦國之中,這實乃歷史的壹種遺憾。而關於屍子宇宙觀的那壹部分,在整個先秦時代乃至後續王朝中都是獨樹壹幟的存在,只可惜,也同樣伴隨著屍子的消逝,而無人去做更深壹步的探究。

三、屍子著作

前面講到,屍子逃亡蜀地,將其畢生心血寫進了他的著作《屍子》壹書中,但是這本《屍子》卻早已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根據史料記載,唐朝以前,《屍子》所闡述的思想經常被當時官員以及文人所論述,比如漢朝的劉向與班固就曾研究過屍子,漢朝劉向說道:“屍子著書,非先王之法,不循孔子之術”,他比較傾向於認為屍子偏向於道家思想。

而唐代的李賢則直接指出,《屍子》壹書總***二十篇,前十九篇記錄的是屍子所理解的道德仁義以及治國之法的,最後壹篇則是闡述屍子所認知的自然世界的。但不幸的是,《屍子》壹書自唐朝滅亡以後就很少別人提及,壹直到宋朝則全然消失於歷史中,只留下了兩篇殘頁。這兩篇最後經過清朝學者的加工,補充了壹些儒家思想進去,而構成了今日的《屍子》壹書。

3.1.1 真正的《屍子》只流傳了2篇

而真正的《屍子》壹書卻永遠的消失於歷史之中,而屍子的學說也跟隨著《屍子》壹書的失傳而消失,我們後人只能透過劉向以及班固等等前面研究過屍子學說的人之口,才能了解屍子這個人以及他的學說,這不得不說是壹種遺憾。

同時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之中,有太多優秀的書籍沒有傳承下來而導致壹些重要的學說從此中斷,比如我國古代天文學著作《石氏星經》、醫學著作《青囊經》、數學著作《綴術》等等,這些都是醫學科技等等領域的精華,領先於當時世界的存在。

但是,最後都是文人或者統治者不給予重視,而最終導致其失傳,最後致使明清時期,中國科技大幅度落後於世界,實為可惜。其實我經常遐想,要是中國歷代王朝同時也註重壹些自然學科,那麽中國歷史又會是怎樣壹部歷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