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看過他們兩位合作的《梅龍鎮》,雖不是最愛,但可算得上旗鼓相當。耿先生的藝術水準在新中國培養第壹代的老生演員中可算壹流,學余派也深得三昧,王帽戲、安工戲(沒見過他靠把戲的視頻,呵呵)都不錯,無奈如Jeff先生所言,鼻音太重,這是瑕不掩瑜。最重要的還是李維康的藝術和名望太高,通常而言就有點“婦唱夫隨”了。提到耿先生就不得不提壹提他的小同事,也在國京工作的那位藝術指導——於魁智。於先生的巔峰時期應該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吧,四十歲之前玩意兒都是不錯的。赴臺演出《群借華》能來前魯肅,後關公;壹個人唱《上天臺》、《打金磚》唱念做打摔全活,身段也好、臺風也正,唱念還是很有韻味的,盡管臉上沒什麽戲,但也算是允文允武的全能型演員了。
說是還被列位李少春壹派的繼承人。後來於指導名氣大了,年紀大了,官帽子也大了恐怕就耽誤了藝術,功夫有點退步,但總得來說巔峰時期的於指導還是可以欣賞的,現而今麽,恐怕就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了。但是——跟耿先生他們那壹代實在是比不了。耿先生他們那代人從七八歲,十來歲就進戲校學藝,幼功很紮實。壹輩子在舞臺上摸爬滾打,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演戲不總流派,馬譚楊奚,砂鍋燉雞,都能來。跟於指導他們這代上中專、上電視、上青京賽、進流派研究生班的藝人比就是強得多。不信可以去找找耿先生,還有更年長的李崇善、李玉聲這些位老先生的演出視頻,哪個玩意兒不好,就只限於那幾出戲?這是幾句題外話,於指導粉絲看了生氣也沒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