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鄂倫春發現壹個山洞,洞內有壹篇神秘祭文,揭開了北魏皇帝的秘密

鄂倫春發現壹個山洞,洞內有壹篇神秘祭文,揭開了北魏皇帝的秘密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和南方農耕民族之間,壹直都存在著持續不斷的博弈,不過對華夏文明影響最深遠的,還要數鮮卑族人。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唐王朝,壹半是漢族血統,壹半是鮮卑族血統。那問題來了,鮮卑族人起源於何處呢?如果您也想知道問題的答案,那就讓我來揭秘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內蒙古鄂倫春地區,位於大興安嶺的北部,這裏被茂密的植被所覆蓋,因此很少有人涉足。不過,據當地老壹輩村民口耳相傳,古時候的鄂倫春都是原始森林,並且還有「 ”怪獸”出沒,但好在後來出現了壹位嘎仙,將「 ”怪獸”徹底降服,而且嘎仙為了庇佑鄂倫春人,就住在了森林裏。 傳說總歸是傳說,不過內蒙古的考古專家們,卻想到森林裏壹探究竟。於是,1980年7月,專家們第壹次進入鄂倫春的森林,在經過幾天的考察後,意外找到了壹個洞口。驚喜之余,專家們將洞口前茂密的雜草統統砍掉,然後帶著手電筒進到洞中,結果發現裏面竟然別有洞天 山洞入口狹小,但漸行漸寬,壹經進入,便覺氣溫陡涼,走到洞底時,凜冽的寒意讓人壹個勁地打哆嗦。專家們舉著強光手電,環視壹圈,發現山洞內部有90多米長,20多米寬,總面積約2000多平方米,高度也達到了驚人的20多米。緊接著,專家們又用燈手電仔細觀察,發現洞內石壁十分光滑平整,因此可以斷定這是壹處自然形成的山洞。 專家們都納悶了,難道這就是傳說中嘎仙居住的地方嗎?就在人們都疑雲罩頂的時候,有位專家在石壁上看到了壹處模糊的石刻,但距離地面約15米高,他們借來了長梯才爬上去,還制作了壹份拓片。專家們回到博物館後,在古文字專家的協助下,破解了拓片上的文字內容,結果令人大吃壹驚。 石刻的文字為隸書,有19行之多,每行約11個字,***計210字,其內容為:"維太平真君四年……天子臣燾,使謁者仆射庫六官、中書侍郎李敞、傅雀,用駿足、壹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於皇天之神:啟辟之初,佑我皇祖,於彼土田……歸以謝施,推以配天,子子孫孫,福祿永延……” 通讀全文,專家們發現這是壹篇拜祭先祖的祝文,其中的「 ”太平真君”,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年號,由此可見,該石刻距今約1500多年了。後面內文的意思,就是拓跋燾派中書侍郎李敞,到此地祭拜先祖,並撰寫石刻。突然,專家們恍然大悟,因為同樣的事情在史料中也有記載。 《魏書》中提到,「 ”刊祝文於室之壁而還”,「 ”鑿石為祖宗之廟”,「 ”先帝舊墟,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等等。山洞石刻的發現,印證了史料的記載,因此專家們可以確定,該山洞就是卑族人的發源地,是他們的「 ”祖宗之廟”。後來,鮮卑族的拓跋部開始南遷,逐漸深入中原腹地,並和 *** 雜居和通婚,最後到公元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 在此後的進壹步研究中,考古專家們在山洞內和周邊,也都發現了不少的石刻,特別是2015年發現的14個北魏時期的石刻文字,更加堅定了專家們的推斷。如今的嘎仙洞,不再那麽神秘,目前在有關單位的保護下,也成了壹處獨具特色的歷史旅遊景點,每年都吸引大量的學者和遊客,來此尋找鮮卑族的蹤跡。 不得不承認,考古的過程是艱難的,但考古的發現卻是美好的,專家不僅能為我們追本溯源,還能揭開歷史的謎團,還原歷史的真相。因此,對於那些奮戰在壹線的考古專家們,我們還應該致以誠摯的感謝,如果沒有他們,我們就只能在空洞的古籍中尋找「 ”模棱兩可”的答案了。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