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史前治河的傳說是怎樣的?

史前治河的傳說是怎樣的?

在古代,“河”是黃河的專稱。我國史前,有許多有關治水的傳說,如***工治水,鯀、禹治水等,這些,主要的都是對黃河下遊的治理。

***工氏既是人名,又是氏族部落名,相傳是神農氏的後裔,在***地(今河南輝縣境)從事農業生產。黃河東出孟津後,流到***地折向東北,註入河北南部的大陸澤,然後再分成多股,匯入渤海。由於***地位於黃河拐彎處,除黃河外,附近還有***水、淇水等,所以水災較多,須經常治理。《國語·周語》說,***工氏治水的方法是,“壅防百川,墮高堙庳”,即在許多河流上修建堤防,用高處的土將低處墊高。古人認為,***工氏;在治水和治土兩方面都很出色。據說,後來被祀奉為土地神的句龍,就是***工之子;協助大禹治平洪水的四嶽,也是***工的後人。

傳說繼***工之後與洪水作鬥爭的代表人物是鯀和禹。遠在距今約5000年的炎帝、黃帝時代,散布在黃河流域的許多部落,已經結成聯盟。這便是後人所稱的“炎黃部落聯盟”。結盟後,對大自然鬥爭的能力,大大增強了。幾百年後,當堯、舜相繼擔任這個聯盟的首領時,黃河中下遊洪水泛濫,“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尚書·堯典》)這次洪水,淹沒了平地,包圍了山陵,百姓叫苦不叠。於是,堯命令居於崇(河南嵩山)的部落首領鯀負責治水。崇離黃河不遠,鯀部落也很熟悉水性。但是,鯀的治水方法比較片面,只用修堤築圍辦法堵水,沒有更多地采用疏導手段,所以盡管他治水也很努力,但畢竟洪水太猛,堤圍潰決,以失敗告終。

接著,由鯀的兒子禹領導治水工作。禹的治水事跡,古籍中留下許多傳說,歸納起來,有這樣壹些主要內容。壹是他聯合各方面的人與自己壹起治水。據載,與禹壹起治水的有以益為首的東方部落,後來的商族就是由這個部落發展起來的。還有以稷為首的西方部落,他們是後來周族的祖先。此外,又有對治水經驗十分豐富的***工氏後裔四嶽。後人認為聯合各部落壹起治水,是禹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二是禹本人的身體力行和以身作則。《韓非子·五蠹》說,禹“身執耒,以為民先,股無跋,脛不生毛”。就是說他身先百姓,投入艱苦的勞動,腿上的汗毛都被磨掉了。還記載說,他公而忘私,在治水的過程中,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聽到兒子的哭聲,也沒有進去探望。三是治水方法比較科學合理。據說他發明了測量工具“準繩”、“規矩”,以測定地勢高低,作為施工的依據。他從實際情況出發,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采用以疏導為主,輔之以攔蓄的綜合治理的方法。所謂疏導,就是“疏川導滯”,疏通河道,導泄積水。所謂攔蓄,就是“陂障九澤”,拓建湖泊,便於將水匯於低地。他們經過13年(壹說8年)的***同努力,終於將洪水治平了。

在古代,不僅中國,還有許多國家都有治水的傳說。由於那時人們的力量有限,在洪水面前顯得軟弱無力,所以其他各國的治水傳說,多以失敗告終。或者說他們的人民全被洪水吞沒了;或者說,只有少數人幸存下來。中國則不同,雖然也遭到壹些挫折,但以勝利結束,並通過治水,使自己進入文明時代。

人們認為,這壹治水傳說,反映了原始社會末期這樣的壹些情況:當時農業已有初步發展,聚落增加,先民們逐漸由高地移居平原和河邊;從農業灌溉的要求出發,從聚落的安全出發,都需要治水,即修建排灌工程和堤圍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