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途河,也作“三途川”(與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忘川有壹定關系,但未嚴格考證),是傳說中是生界與死界的分界線。因為河內流水會根據死者生前的行為,而分成緩慢、普通和急速三種不同流速水流。因此就被稱之為“三途河”。
三途川的三途來自佛教的經典《金光明經》,指六道輪回的三惡道。日本神話裏的三途川壹般指《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以下簡稱“十王經”)裏的葬頭河,屬於十王信仰(十王即十殿閻羅)。《十王經》是在中國的佛經,《十王經》是這樣描述三途川(葬頭河):“葬頭河曲,於初江辺官聴相連承所渡。前大河,即是葬頭,見渡亡人名奈河津。所渡有三,壹山水瀬、二江深淵、三有橋渡”。壹般認為《十王經》在飛鳥時代傳入日本,平安時代末期在日本社會裏廣泛傳開,葬頭河也有了很多別名,如三途川、三途之川、三途河、三瀨川、渡川等,但正式名稱仍是“葬頭河”,不過現在壹般都是稱“三途川”了。關於三途川的名字由來有很多說法,壹直沒有個定論。
關於“忘川”,沒查到任何古籍出處,在Yahoo! Japan裏搜索“忘川”,全是中文信息。搜索“忘れ川”,沒查到忘れ川與冥界有聯系的信息。在百度搜索時,有大量忘川的信息,都與冥界有聯系,都表示忘川是奈何橋下的河,但因為缺乏文獻依據,該說法存疑。而且這個詞匯也不符合中國古代取名習慣。“忘川”這個詞匯可能是現代人造出來的詞匯。
彼岸花在中國被叫做金燈、赤箭或者無義草。最早見於唐代。
段成式所著的《酉陽雜俎》卷十九:“金燈,壹曰九形,花葉不相見,俗惡人家種之,壹名無義草。合離,根如芋魁,有遊子十二環之,相須而生,而實不連,以氣相屬,壹名獨搖,壹名離母,言若士人所食者,合呼為赤箭。”
彼岸花也是《法華經》所說六瑞中雨華瑞,由天雨四種之華。《法華經·序品》曰:“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陀羅華與曼陀羅不同)、曼珠沙華、摩訶曼珠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譯者如其次第,譯為白華、大白華、赤華、大赤華。光宅法華義疏二曰:“摩訶曼珠沙華者,譯為大赤團華”。
《法華經》以偈問曰:
“文殊師利 導師何故 眉間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羅 曼珠沙華 栴檀香風 悅可眾心
以是因縁 地皆厳浄 而此世界 六種震動
時四部眾 鹹皆歓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彼岸花是日本對金燈的譯名,是因為彼岸花有毒,吃了會中毒而死。(會出現嘔吐等癥狀)因此在日本彼岸花又名“死人花”、“地獄花”、“幽靈花”、“黃泉之花”,“死亡之花”,民間有傳言,認為是生長在三途河邊的接引之花。花香傳說有魔力,能喚起死者生前的記憶,此花只開於黃泉,是黃泉路上唯壹的風景。
代表著不祥的彼岸花我們通常指的是紅花石蒜。而常見和白花石蒜和的黃花石蒜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彼岸花”,它是彼岸花的近親,也是另壹種著名的觀賞花名為"忽地笑",又名鐵色箭。忽地笑和彼岸花十分相像,但是花期不同,寓意也不同,忽地笑的花語是:幸福、愉悅和驚喜。
紅色的彼岸花又稱曼珠沙華(manjusaka),《法華經》中的四華(花)之壹。原產於中國長江流域,分布在長江中下遊及西南部分地區,相關記載最早見於唐代,被稱作“無義草”、“龍爪花”。民間有許多關於“彼岸花”的傳說。
彼岸花,中文學名叫“紅花石蒜”,日文學名叫“ヒガンバナ”(higanbana),漢字寫作“彼岸花”,取自該花開於秋的彼岸時期(秋分時期),彼岸花的另壹個名字“曼珠沙華”來自佛教的《法華經》等經典,意為“天上的花”。彼岸花雖然不是日本原有的,但是日本文化賦予了彼岸花冥界之花、黃泉之花、幽美、絕望、淒美、轉生這些意義。彼岸花其實在日本最初是被厭惡的,覺得不吉利,古代很少有人關註它,明治時代開始後,彼岸花開始大量在文藝作品裏登場,之後因昭和·平成兩時代的大眾文化繁榮而開始流行起來。彼岸花文化在中國火熱應該是大量日本文學作品、動畫、漫畫、遊戲等的流行而興盛起的。
(部分答案來自知乎/question/29301733/answer/152141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