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歷史最早的歷法是什麽

歷史最早的歷法是什麽

問題壹:中國最早的歷法叫什麽 依次為夏歷、殷歷、周歷、黃帝歷、顓頊歷、魯歷。所以,最早的是夏歷

問題二:世界上最早的歷法是什麽 瑪雅歷法 比古巴比倫歷法還早

問題三:什麽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歷法 瑪雅歷法

瑪雅歷法是壹套以不同歷法與年鑒所組成的系統,為前哥倫布時期中美洲的瑪雅文明所使用。

這些歷法以復雜的方式互相同步、並緊密結合,形成更廣泛、更長遠的周期。

瑪雅歷法系統本身建立在通行於當地的歷法系統上,而該系統至少可追溯到西元前6世紀,與其他中美洲文明所使用的歷法享有許多***同的特徵,雖然中美洲歷法並不源自瑪雅文明,但其後續的延伸以及去蕪存菁的手法是最為精密的。

在阿茲特克歷以外,瑪雅歷同樣是文件最齊全、最能夠完整理解的歷法。

問題四:中國最早的歷法 夏歷,即農歷。

中國的歷法與紀年采用陰陽幹支三合歷;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歷法和太陰歷法。農歷作為中國傳統歷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壹的歷法規則壹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從黃帝歷法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歷(公歷)始,中國歷史上壹***產生過102部歷法,這些歷法中有的曾經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歷、商歷、周歷、西漢太初歷、隋唐大衍歷和皇極歷等,有的歷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起到過重大作用,如西漢末期的三統歷和唐朝的皇極歷法等。漢朝以前的古代中國歷法以366天為壹歲,用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的終始;已經有日、月、旬和時的時間單位,具備了陰陽歷的技術;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用閏月減差法來調整時差;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主要內容之壹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余,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余出來的天數(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數),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和開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多軌制歷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歷法;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後壹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歷法。

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歷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壹歷法,歷法也成為了壹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司馬遷等人編寫了《太初歷》,之後劉歆作《三統歷》,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壹,壹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之前歷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歷法。之後中國歷朝頒布的歷法,均與太初歷大同小異;中華民國成立後,紀年采用西歷或民國紀年並用。

問題五:中國的歷法最早是誰發明的 《黃帝歷》是中國最早的歷法,大量歷史典籍記載是黃帝打敗蚩尤後統壹天下後命人所制定的歷法。原歷規則佚失,從壹些古籍上約知壹些:《黃帝歷》是壹種陰陽合歷以建子之月(北鬥鬥柄指子,包含冬至之月)為壹年開始。開觀象授時之起點,創制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組成六十幹支),表達陰陽五行,以閏月定四時,成歲,中國歷朝歷代的歷法幾乎都沿襲這種歷法基礎壹直傳承至今,也就是今天的農歷。

問題六:我國最早的歷法是什麽? 伏羲歷也稱“上元歷”、“太初歷”,或者“甲歷”。

“上元”指的是“上古紀元”,也是華夏民族的初始紀元。它是以華夏先祖伏羲治世時期中的壹次特異的天文現象為起點的紀元。

史料記錄:“太初上元甲子,適逢夜半朔旦冬至時,七曜皆會聚鬥牽牛分度,夜盡如合璧連珠”。因為,甲子為天幹地支的起點;夜半為1天的起點(子時);朔旦為1月的起點;冬至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也就是說:太初歷的上元是選在甲子日夜半子時,又正是冬至、朔日;而且日月五星(七曜)皆會聚於鬥(十二星宿之壹)與牽牛之間的分度處,夜盡時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 [1]

我國古代著名數學家祖沖之用大衍求壹法計算了太初歷的上元甲子的起始點:發現上元甲子至宋大明七年癸卯(西元463年)已經過了五萬壹千九百三十九年。當代學者,揚州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的左銓如等人,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數學天元基金資助項目(A0224013)中,用秦-左表求乘率,用現代數學方法,改進了大衍求壹術的古法,通過解不定方程組,再次證明了該結論 [2] 。東漢皇甫謐《帝王世紀》有雲:“太昊(即‘伏羲’)在位壹百壹十年,子孫五十九,傳世五萬余歲”。南宋謝守灝所撰《太上混元老子史略》中也說:“伏羲木德,初造歷,……子孫相承四萬五千六百年”。皆與數理計算的結果相差不多。當代學者閻朝科通過考古與文物研究,也證明了這壹時間點的可考性。(參見《連山神農炎帝故裏八鐵證》。)

此外,伏羲又名皰犧氏。宋王應麟的《玉海?歷法》稱:“伏羲紀陽氣之初為律法,建五氣,立五常,定五行有甲歷五運”。《古三墳》也稱:“伏羲氏,木王月命臣,龍潛氏,作甲歷。”在華夏傳說中,伏羲也是教導人們烹飪和畜牧的祖先,同時也是教導人們天文歷法的祖先,而考古學發現,人類開始畜牧和關註天文的時代,恰好是在距今五萬年這壹時段,因此說,伏羲紀年是有據可依的 [3] 。

具體說來:伏羲歷與西歷之間的換算關系是:

伏羲歷紀年=西歷紀年+51477(年)。

舉例而言,西歷的1984年,正是甲子年,這壹年正好是伏羲53461年。伏羲歷以六十年為壹甲子,因此甲子年的伏羲紀年壹定是:

某甲子年數=N×60+1

而:53461=891×60+1

本書所采用的伏羲歷是壹種純陽歷,這種純陽歷也是幹支歷的原型,均為華夏上古聖人伏羲所制。

伏羲歷以太陽回歸年中的包含節氣冬至 [4] 的壹天(以下簡稱冬至日)為正月初壹 [5] ,而月份與日期的計算采用均氣紀法。均氣法的具體方法是:

設每年有十二氣月(因為此劃分是以節氣和十二地支為主要依據,接近月球的壹次朔望周期,故簡稱“氣月”或“支月”,出於習慣簡稱“月” [6] ),臨近近日點的月份,每月的天數為壹年總天數的十二分之壹再取整,臨近遠日點的月份,每月的天數為壹年總天數的十二分之壹再取整再加壹。然後用此方法將壹年的天數進行分配盡,即可得到每月天數。也就是說,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5日,近日點在冬至與小寒之間,則1、2、3、9、10、11、12每月三十天。4、5、6、7、8每月31天,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6日,近日點在冬至與小寒之間,則1、2、3、10、11、12每月有三十天,4、5、6、7、8、9每月31天,9月為潤月。因為這種歷法是以定氣法下的節氣為基礎,在節氣變更的基礎上將每月做壹個平均簡化,因此稱為“均氣法”。

應當說,本書采用伏羲歷相較於人類已有的其它歷法(比如我國現行的格裏高利歷以及西方紀元法,也就通常所說的“西元”)具有明顯的優勢。

首先,伏羲元年距今已有五萬多年,而這五萬多年正是新人類形成的時期。人類的文明大多是在這五萬年間形成的,在此之前......>>

問題七:中國古代歷法最早是有誰提出的? 對四分歷的第壹次改革,當屬西漢武帝時期由鄧平、落下閎等人提出的八十壹分律歷。由於漢武帝下令造新歷是在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故把元封七年改為太初元年,並規定以十二月底為太初元年終,以後每年都從孟春正月開始,到季冬十二月年終。這部歷法即叫做《太初歷》。這部歷法朔望長為29又43/81日,故稱八十壹分法,或八十壹分律歷。

問題八:中國歷史上壹直用什麽歷法 夏歷是中國傳統歷法之壹,也稱為農歷、陰歷、殷歷、古歷、舊歷等。夏歷屬於壹種陰陽歷,以月球圍繞地球運行壹周作為壹個月,平均月長等於壹個朔望月。這壹點與陰歷原則相同,所以叫作“陰歷”。另壹方面設置閏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長度盡可能接近壹個回歸年,並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特征。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使用夏歷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中國的歷法與紀年采用陰陽幹支三合歷;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歷法和太陰歷法。農歷作為傳統歷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壹的歷法規則壹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

從黃帝歷法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歷(公歷)始,中國歷史上壹***產生過102部歷法,這些歷法中有的曾經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

比如夏歷、商歷、周歷、西漢太初歷、隋唐大衍歷和皇極歷等,有的歷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起到過重大作用,如西漢末期的三統歷和唐朝的皇極歷法等。漢朝以前的古代中國歷法以366天為壹歲,用“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的終始;已經有日、月、旬和時的時間單位,具備了陰陽歷的技術;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用“閏月”“減差法”來調整時差;歷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主要內容之壹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余”,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余出來的天數(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數),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和開始。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多軌制歷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歷法;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後壹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歷法。

漢朝初期開始歷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壹歷法,歷法也成為了壹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編寫了《太初歷》,之後劉歆作《三統歷》,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壹,壹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之前歷法的366天。

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歷法。之後中國歷朝頒布的歷法,均與太初歷大同小異;中華民國成立後,紀年采用西歷或民國紀年並用。

夏歷、殷歷和周歷以不同的月份作為壹年之始:夏歷以寅月為正月、殷歷以子月(今農歷11月)為正月、周歷以醜月(今農歷12月)為正月。

歷代之歷法:

古六歷

顓頊歷 - 秦朝、西漢(? - 公元前104年)

太初歷(三統歷) - 西漢、新朝、東漢(公元前104年 - 84年)

四分歷 - 東漢(85年 - 220年)、曹魏(220年 - 236年)、東吳(222年)、蜀漢(221年 - 263年)

幹象歷 - 東吳(223年 - 280年)

景初歷 - 曹魏、西晉、東晉、劉宋(237年 - 444年)、北魏(398年 - 451年)

元嘉歷 - 劉宋、南齊、南梁(445年 - 509年)

大明歷 - 南梁、南陳(510年 - 589年)

三紀歷 - 後秦(384年 - 517年)

玄始歷 - 北涼(412年 - 439年)、北魏(452年 - 522年)

正光歷 - 北魏(523年 - 534年)、東魏(535年 - 539年)、西魏(535年 - 556年)、北周(556年 - 565年)

興和歷 - 東魏(540年 - 550年)

天保歷 - 北齊(551年 - 577年)

天和歷 - 北周(566年 - 578年)

大象歷 - 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