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孔子 ? 譯析:石宏博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壹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冥思苦想而不得,憤而圖強的時候,不去啟發他;不到他想說出卻說不能明白說出來,悱惻難言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壹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要再用同壹種方法教他了。”
註:
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
悱(fěi):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
隅(yú):角落。
析(詳解):
這是孔子的教育理念,可以參考。
以下是詳解。
首先要說的是孔子的教育呢,放在現在來講就大概是精英教育,教授的內容與教學的方法和西方舶來的教育應該有很大不同。所以,在條件不同的情況下,不可以用強,強用。
漢字從開創的時候到現在,很多字人們對它的本來用法已經比較陌生了,比如憤字。
憤:
賁,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噴”的省略,表示液體疾速迸射而出。憤,篆文(心,情緒)(賁,即“噴”的省略,液體疾速迸射而出),表示情緒噴發。造字本義:動詞,內心情緒過於飽滿而噴發表達。隸化後楷書將篆文字形中的“心”寫成“豎心旁”,將篆文字形中的“賁”寫成。《漢字簡化方案》中的簡體楷書“憤”,依據類推簡化規則,將正體楷書字形中的“賁”簡化成“賁”。
現代漢語中“發憤”和“發奮”容易相混,難以分辨,因為它們讀音相同,而且用法相似。其實兩個概念有很大不同,甚至在某個角度上它們方向相反:“發憤”偏於感性,由內而外(由心靈外化成行動),源於飽滿激情的沖動,多表現為心理動作,使用語境強調個人精神的風格與影響,通常表達異常壓力下的源於本能與個性的應變努力;“發奮”偏於理性,由外而內(由社會風尚內化成個體追求),出於價值理念的驅動,多表現為現實行動,使用語境強調行動的計劃性與世俗成就,通常表達和平環境中理性支配的積極發展。
①本義,動詞:情緒過於飽滿而噴發表達。? 憤然 憤然而嘆? /? 激憤 不憤不啟 發憤忼慨 發憤圖強 發憤忘食
②形容詞:數量大的,無數的。? 憤恨 憤慨 憤懣 憤怒?
③名詞:怨恨,不滿。? /? 公憤 私憤 積憤 抒憤 瀉憤 氣憤 義憤。
憤,從心,從噴,是否可以和現在的心流理論相聯系呢?
還是僅僅形容壹種心理狀態呢?反正應該不是憤怒的意思,發憤的心理狀態,我覺得就挺好。
悱,非,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否定。悱,篆文(心,情意)(非,否定),表示與心意不壹致。造字本義:動詞,對他人極端悲慘的遭遇,同情而難以直面,難以言表安慰。隸化後楷書將篆文字形中的“心”寫成,將篆文字形中的“非”寫成。古籍常“悱惻”並用,“悱”表示對他人極端悲慘的遭遇,難以言表安慰;“惻”表示旁觀同情,暗自悲傷。
這個字就更加有難度了。
這裏應該是僅僅使用它,難以說出口的含義。
還得說說舉壹隅,而反三隅,隅就是院子的角落,現在好多人都說舉壹反三,簡化了,但是也有壹定的不準確性。
壹個四方的院子,有壹個角,那肯定還有另外三個角,這是很正常的。
那舉壹反三,簡化了之後呢?
雖然說世間萬物是普遍聯系的,但在學習的過程中,作為人來講,人大腦的神經元不是普遍聯系的,有的時候強調自身沒有很多聯系的事物之間的舉壹反三,反而會幹擾學生的註意力,當然,這不是絕對的,發散思維固然有其長處,但也有它的短處,具體的要看在具體的生活當中怎麽安排它們。如果牽扯了太多的精力,幹擾了主要的進程,那麽大可不必。
孔子的教育方式強調的是,教育的對象是人,強調觀察教育對象的心理狀態與認知狀態,之後再做相應的應對。這篇教學理念僅僅是孔子教學理念當中的壹篇,以後接觸的更多,也就能了解的更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