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的名稱始於劉邦稱帝之後."[1]“中國人從前漢皇帝宣帝開始就稱漢。”[2]秦國雖然是壹個統壹的帝國,時間很短,但影響很大。到了漢朝,北方和西北的各民族也都稱漢人為“秦人”,而漢人則自稱為“華夏人”。當時邊疆各民族常把漢朝郡縣的人稱為“漢人”,但不是國家概念,而是指“漢朝的人”。但到了漢代,出現了“胡漢”、“越漢”、“韓毅”等統稱,大概開始有了國號的含義。直到魏晉時期,中央統治下的漢人自稱為“華人”、“晉人”,但邊疆各民族仍稱其為“漢人”。顯然,此時“漢人”的稱謂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民族含義。但到了晉南北朝時期,“漢人”的概念被漢人和非漢人所接受。同時,作為以前在中央政府統治下自稱“中國人”的漢族人,它壹直為居住在漢族地區的包括漢族在內的各民族所享有。這是東漢以來邊疆各民族內遷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進壹步融合的結果。報道稱,以兩個都城為中心的黃河流域,接受了先進的漢文化,自稱“帝制中國”,與進士爭正統。這樣,具有文化優越感、基於地域觀念的“中國”和“中國人”就不再適合居住在大陸的漢族人專用了。在居住在大陸的各民族都享有“中國”或“中國人”之後,作為統治民族的非漢族人,為了區別於漢族人,就用“漢族”或“漢人”來稱呼漢族人。這樣,“漢人”或“漢人”就成了正式的國家概念。到了唐代,少數民族以“番”的身份出現,與漢族合稱為“番漢”。五代繼唐之後,仍有“番漢”之名,宋代也沿用。到了元朝,由於民族的進壹步融合,原本進入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已經完全漢化,稱為漢人。[③]
參考資料:
1.《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與發展》,民族出版社,2000年。
2.《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版。
3.中國民族筆記,三聯書店,195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