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歲正月初三至十五日,土民齊集,披五花被,錦帕裹頭,擊鼓鳴銃,舞蹈唱歌。舞時男女相攜, 翩躚進退,謂之擺手。往往通宵達旦,不知疲也。”(雍正《永順府誌》)“紅燈萬點人千疊,壹片纏綿擺手歌。”古代文人這樣描寫擺手歌的情景,反映了土家族地區擺手活動的盛況。
現在土家族聚居地區——酉水兩岸的來鳳等地尚留有不少擺手堂遺址,沿酉水流域的土家族人民,直到現在還常舉行擺手活動。擺手活動其規模有大小之別。大擺手是數村、數十村族人聯合舉行,人數多規模大,往往有成千上萬人參加。小擺手則是壹村壹族人的擺手活動。無論是大擺手還是小擺手,它的祭祀祖先、祈求豐年的目的,以及擺手的內容均基本相同。
擺手活動系在固定的擺手堂進行。擺手歌有行堂歌與坐堂歌兩種。行堂歌是伴隨擺手舞內容編唱的歌,跳什麽唱什麽,壹個人領唱眾人吆喝。坐堂歌則是歌手們坐下來唱的,有單唱、對唱、輪唱等。歌手是擺手活動的主持人“梯瑪”、掌壇以及其他善歌者。擺手歌有即興而歌的內容,但更多的是由“梯瑪”領唱、世代傳承、內容浩繁、唱詞是固定的古歌。
擺手歌與梯瑪神歌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梯瑪神歌與擺手歌均系由梯瑪傳唱,但從內容與演唱時間、地點、目的來看,二者不是同壹作品,應有區別。梯瑪神歌是由梯瑪在壹家壹戶、為主人消除病災祭祀神祇時所唱的宗教歌;擺手歌則是梯瑪在擺手傳統民俗活動中,為紀念全民族的祖先、祈求後代興旺發達、年豐人壽而演唱的敘述歷史的古歌。
擺手歌雖不似梯瑪神歌那樣有明顯的宗教色彩,但擺手活動本身就有宗教性,依附於擺手活動的擺手歌也就自然地受宗教的影響。擺手歌中有關農事生產部分,因與人民生存攸關,壹般歌手與掌壇師也會演唱,普及程度較高。其它擺手古歌則僅能由梯瑪演唱,有的梯瑪在演唱時對古代土家語古歌的確切含義也不甚了解。現在,記錄完整、註有原文音標的擺手歌已作為土家族的古籍作品公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