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這位史前傳說人物,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逐漸發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壹,下面我收集了相關的內容,供大家閱讀。
倉頡
(黃帝時期造字史官)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
據《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號倉帝,是上古時期的壹部落首領。倉頡在位期間曾經於洛汭之水拜受洛書。
倉頡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據史書記載,倉頡有雙瞳四個眼睛,天生睿德,觀察星宿的運動趨勢、鳥獸的足跡,依照其形象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為“文祖倉頡”。
人物生平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壹些文獻記載倉頡為黃帝左史官,為造字聖人] ?;另有文獻記載倉頡為部落首領,曾自立為帝拜受洛書 。
造字聖人
倉頡,古籍中稱倉頡“龍顏四目,生有睿德”。相傳為中國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左史官 ?,倉頡為左史。沮誦為右史。據歷史記載:軒轅黃帝興起之後,黃帝的史官倉頡、沮誦受鳥獸足跡的啟迪,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嘔心瀝血數十載,搜集、整理流傳與先民中的象形文字符號並加以推廣和使用[8] ?。繩結雖有大小和形狀區別,但年久月深,難於辨識。後倉頡仰觀奎星環曲走勢,俯看龜背紋理、鳥獸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紋,從中受到啟迪,根據事物形狀創造了象形文字。
倉頡以此造出的形象,遂稱為文字。倉頡所創的文字有六類大意,壹類是指代事情的字,如“上、下”,二是指形象字,如“日、月”。三是指形聲字,如“江、河”,四是指會意字,如“武、信”。五是指轉註字,如“老、考”。六是指假借字,如“令、長”。 ?指事情的文字,在上為上,在下為下。指象形的文字,日滿月虧,仿照其形也。形聲的文字,以類為形,配以聲。會意的文字,止戈為武,人言為信也。轉註的文字,以老壽考也。假借的文字,數言同字,其聲雖不壹樣,文意相同。所以自黃帝到夏商周三代,文字壹直沿用未曾做改動。
倉頡造字成之日,舉國歡騰,感動上蒼,把谷子像雨壹樣嘩嘩地降下來,嚇得鬼怪夜裏啾啾地哭起來,即《淮南子》記載的“天雨粟,鬼夜啼”
部落首領
《河圖玉版》中記載倉頡是壹位部落首領,以陽武為都,自立為帝,號倉帝 ?。以甲辰年(前4637)為倉帝元年。
倉頡在位時,向南巡狩其領土,倉帝登上陽虛之山,然後順著洛水而下,在元扈(壹作玄扈)洛汭之處發現靈龜負書,由此倉頡拜受洛書。[13] ?洛汭在今洛陽市洛寧縣境內,今洛寧縣興華鄉西北仍留有倉頡造字臺,是後人為紀念倉頡帝而建造。在幾千年前的上古,河圖、洛書的出現,預示著天象的變化,人間新帝王的誕生。因為歷史上許多文明始祖都和它有過壹段故事,倉頡也是其中壹位。
倉頡在位執政四十二年,卒於倉頡四十二年(乙酉,前4596),享年七十壹歲。死後遺體葬在利鄉,尊號倉帝。
主要成就
從歷代典籍的記載看,倉頡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壹、完善文字,所謂的“蒼(倉)頡作書”,並不是說倉頡壹個人完全地將文字發明創造出來,而是說倉頡將民間既有的圖畫文字進行廣泛搜集,並加以認真整理,從而創制出壹套成體系的規範的象形文字。
二、受洛書,河圖、洛書上詳細記錄古代帝王的興亡之數,和統民治國的道法。只有天授命的帝王才能得到,倉頡登基為帝後,向南巡狩自己的領土,登上陽虛山,隨著洛河向東來到了洛水與黃河交匯處的洛汭,發現靈龜背負著神秘圖案,獻給倉頡。八卦就是洛書演化而來,後為《周易》來源。
人物評價
總評
在遙遠的上古原始社會時代人類壹步步從“堆石記事”、“結繩記事”、發展到“符號文字”。遠古符號文字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約五千余年,遠古早期的文化記錄基本上都是用符號文字記錄下來的。
倉頡的功績就在於,他廣泛搜集民間的圖畫文字加以整理,創造了有系統的象形文字。史書上說:“倉帝生而能書。及受河圖錄字,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紋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黃氏逸書考》輯《春秋元命苞》)。
其實,這只是古人對倉頡的壹種盲目崇拜,又經歷代文人和史學家炒作,倉頡便成了中國文字發明的始祖。實際上中國的文字史早在倉頡以前數千年就已經誕生了。
在中華民族光燦奪目的歷史畫卷裏,倉頡是壹位介於神話與傳說之間的人物,無論從神話學,民族學或民俗學的角度考察,他都是古之神聖者,史稱“龍顏四目”,“聲有睿德”(《論衡》《呂氏春秋》),其赫赫卓著的功績在於“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這個人類“秘密武器”的創造弄得“天雨粟,鬼夜哭,龍亦潛藏”(《淮南子》),是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創舉。
“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文字壹出,人類從此由蠻荒歲月轉向文明生活。
歷代評價
《漢書·卷六三·列傳第三三》:“是以倉頡作書,“止”“戈”為“武”。聖人以武禁暴整亂,止息兵戈,非以為殘而興縱之也。”
《世本八種·張澍集補註本·世本卷第壹》:“倉頡之書。世以紀事。奚仲之車。世以自載。”
《魏書·卷九壹·列傳第七九》:“古史倉頡覽二象之爻,觀鳥獸之跡,別創文字,以代結繩,用書契以維事。宣之王庭,則百工以敘。”
《北史·卷八壹 ·列傳第六九》:“自倉頡以來,八體取進,壹人而已。”
《荀子· 解蔽筒》:“ 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
後世影響
倉頡把異體殊形的文字統壹起來,使它系統化、整齊化[20] ?,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 年)統壹中國之後,效法倉頡推行“書同文字”,強制對文字進行大規模的整理和規範。《說文·序》中記載, 秦統壹之前,“分為七國”,各國之間“ 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 壹統後,“ 隨想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 《 爰歷篇 》,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秦朝統壹和簡化文字,采用小篆。由此可見,文字的發明和流傳,不是壹人之力和壹時之功所能完成的,承載著更多祖先的智慧,歷經反復篩選,最終走向規範化,被人們所接受。倉頡作為漢字的發明者,僅是諸多的為漢字發明做出貢獻的“ 智者”的代表和象征。[21]
《世本·作篇》:“ 天雨粟,鬼夜哭”,《鶚冠子·王鐵》 宋人陸佃解說:“ 《傳》 曰:‘ 天雨粟,鬼夜哭 ’,方是之時,至德衰矣。 ”倉頡造字之前,“ 至德玄同”,而倉頡造字之後,“ 至德衰矣”。 因此,倉頡發明文字, 堪稱驚天地、涕鬼神的壯舉 。
軼聞典故
鳳凰銜書
相傳黃帝統壹華夏之後,感到用結繩的方法記事,遠遠滿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倉頡想辦法,造字。於是,倉頡就在當時的洧水河南岸的壹個高臺上造屋住下來,專心致誌地造起字來。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長時間也沒造出字來。說來湊巧,有壹天,倉頡正在思索之時,只見天上飛來壹只鳳凰,嘴裏叼著的壹件東西掉了下來,正好掉在倉頡面前,倉頡拾起來,看到上面有壹個蹄印,可倉頡辨認不出是什麽野獸的蹄印,就問正巧走來的壹個獵人。獵人看了 看說:“這是貔貅的蹄印,與別的獸類的蹄印不壹樣,別的野獸的蹄印,我壹看也知道。”倉頡聽了獵人的話很受啟發。他想,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畫出圖象,大家都能認識,這不就是字嗎?從此,倉頡便註意仔細觀察各種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星、雲、山、河、湖、海,以及各種飛禽走獸、應用器物,並按其特征,畫出圖形,造出許多象形字來。這樣日積月累,時間長了,倉頡造的字也就多了。倉頡把他造的這些象形字獻給黃帝,黃帝非常高興,立即召集九州酋長,讓倉頡把造的這些字傳授給他們,於是,這些象形字便開始應用起來。為了紀念倉頡造字之功,後人把倉頡造字的地方稱作“鳳凰銜書臺”,宋朝時還在這裏建了壹座廟,取名“鳳臺寺”。
倉聖鳥跡
建於漢代的白水縣倉頡廟內立有壹塊清代的《倉聖鳥跡書碑》,黑色的石頭上刻著28個古怪的符號,相傳這就是倉頡當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這些鳥跡書由小的圖形和畫面組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1984年,上海書店翻印的宋代王著《淳化閣帖》將它們破譯為:“戊己甲乙,居首***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據《史記·五帝本紀》載,炎帝有聖德,以火德王,黃帝有土德之瑞,土為黃色,所以稱為黃帝,居於涿鹿,位於中央位置,所以“戊己”代表黃帝,“甲乙”代表炎帝。“居首***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記述炎黃二帝同為部落首領,他們的所做所為均是天下各個小部落的楷模。“左互×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記述了黃帝征服炎帝和平定蚩尤之亂,天下重新恢復安寧,百姓安居樂業,黃帝又成為天下部落首領。另外,在山門、前殿、中殿、寢殿,分別懸掛著由於右任、邱星、謝德萍等提寫而精心制做的匾額,以敬仰文祖倉頡聖靈。
造字軼聞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裏牲口的數目、屯裏食物的多少。牲口、食物的儲藏量在逐漸增加,光憑腦袋記不住了。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壹長久,就不奏效了。怎麽才能不出差錯呢。這天,倉頡參加集體狩獵,走到壹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壹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壹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壹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壹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上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壹喜:既然壹個腳印代表壹種野獸,我為什麽不能用壹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麽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裏去了,什麽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話傳到黃帝耳朵裏,黃帝很惱火。他眼裏容不得壹個臣子變壞。怎麽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胡子上打了壹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壹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沈吟了壹會,獨自去找倉頡了。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壹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麽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妳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妳肯不肯再教教我?”倉頡看這麽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老人說:“妳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妳造出來的‘牛’字怎麽沒有四條腿,只剩下壹條尾巴呢?”倉頡壹聽,心裏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老人接著又說:“妳造的‘重’字,是說有千裏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妳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壹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妳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妳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而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了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懇地說:“倉頡啊,妳創造了字,使我們老壹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妳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妳的,但妳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壹個字,總要將字義反復推敲,還行拿去征求人們的意見,壹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使,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重瞳軼聞
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有重瞳的只八個人:倉頡、重耳、虞舜、項羽、呂光、高洋、魚俱羅、李煜。倉頡是黃帝時代的造字聖人;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三皇五帝之壹;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壹;呂光則是十六國時期橫掃西域的後涼國王;高洋是北齊建立者;魚俱羅相傳是擊殺猛將李元霸隋朝名將;李煜是五代十國時南唐後主,著名的詞人,文學家;項羽則是曠古絕今的“西楚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