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植芝盛平參加了蒙古軍隊。在壹次作戰中,植芝盛平所在的部隊遭到毀滅性打擊。經過這次戰鬥,植芝盛平體會到任何高超的武術,在現代戰爭中都是微不足道的。他認識到武道不能只限於技擊功夫,更重要的是通過武道的訓練,將個人的身心與宇宙自然同化。於是,他對合氣武術的訓練內容進行了改良。1936年,他將其武道正式命名為“合氣道”。
2. 合氣道起源於日本古代的大東流合氣武術。大東流合氣武術的創始人是日本皇室的太子義光。由於義光的公館稱為大東公館,故稱大東流合氣武術。後來,義光後裔的壹支遷往武田後改姓武田。大東流合氣武術則作為武田家族的“禦留技”在家族中秘傳。
明治維新後,武 角先生將大東流合氣武術公諸於世。他的得意弟子植芝盛平先生,以大東流合氣武術為主幹,融合柳生流、起倒流等古流柔術,以及劍術、杖術、槍術等古代武術的精華,形成了新的合氣武術形式。
由於植芝盛平先生曾經歷戰爭的洗禮。在戰火中,他重新認識到生命的意義,並因此而改變了他對武道精髓的認識。於是,植芝盛平先生對合氣武術進行了改革,使之成為壹種強調仁愛、不爭,主張維護和平的嶄新而不進攻的武道,並完善了安全訓練的新系統,改名合氣道。
20世紀40年代,合氣道得到政府的正式認可,成為日本武術的壹大分支。二戰以後,合氣道得到蓬勃發展,並逐步傳播到世界各地。現在,合氣道已成為世界上最流行的武術健身項目之壹。
3. 韓國合氣道
小百科
韓國合氣道中的許多關節固定技均源自於日本的合氣柔術,而日本的合氣道也同樣受到了日本合氣柔術的強烈影響。
壹般認為韓國合氣道是由日本的合氣柔術衍生而來、並融合了傳統跆拳道踢擊和拳擊技巧的壹項武術。
歷史與哲學
韓國合氣道是壹門融合了韓國傳統武術以及日本合氣柔術的武術,由崔榮術 (音譯:Choi Yong Sul) 在 30 年代所創始。
20 世紀初,韓國遭到日本統治。崔榮術當時被迫以勞工身份前往日本的壹戶人家中作工,而這戶人家正是合氣柔術大師武田惚角的家。值此同時,日本合氣道的創始人植芝盛平也正在武田的門下學習。
崔榮術創立的韓國合氣道融合了打擊、踢擊以及擒拿和摔投的技巧。他的學生鄭漢才 (音譯:Ji Han Jae) 也從日後形成跆拳道運動核心的「跆跟」和「花郎徒」這兩種武術中納入了許多韓國的傳統武術技巧。鄭漢才創立的武術系統在 1960 年左右被正式命名為韓國合氣道。
PS:說起日本的古流柔術,好像又是起源於中國明朝官員陳元斌,這樣說來,合氣道之源還是中國,呵呵.
1 陳元斌在日本創傳柔術
日寬文三、四年(清康熙二、三年,1662—1663年)間,陳元斌居住在江戶西久保國昌寺,以少林派武術教授寺中僧侶圭佐,久圓等。流寓寺中的武術家福野七郎右衛門正勝、三浦與治右衛門義辰、礬貝次郎左衛門三人也拜他為師,學習少林派武功。他們苦心研究,觸類旁通,掌握了壹些少林武術的奧秘。陳元吸當時傳授的少林拳有“當身”、“殺活”之術,即用拳、肘和足尖,猛擊對方的要害,如“天倒”(前頂),“烏免”(眉間)、“人中”(鼻下)、“秘中”(喉)、“水月”(鳴尾)……等十余處,使對方壹時氣絕,足以致命。這些武功頗似今日武術家的“點穴”。其後這三人又各有帶徒傳授,影響越來越大,並稱為福野流、三浦流、礬貝流三個流派。後來福野的徒弟寺田平左衛門,揉和當時陳元吸所傳授產生的各種新流派特點,經過摸索,從而創立了日本著名的“起倒流”柔術。因此陳元吸就被日本人民稱為“起倒流”柔術之祖。據日本柔道十段三船久藏所著的《道與術》中說:“中國明朗人陳元吸在後西院天皇萬治二年那壹段時期,陳寓江戶麻國寺。壹些同居的浪士福野七郎(正勝)右衛門、礬貝次郎左衛門、三浦與次(義辰)右衛門等學習中國拳法旁門。三個武士通過苦練有了壹定的功夫,其中福野等人開辟了新的流派。其後,作為良移新當流的祖先也以福野流為首。福野流和三浦與次的三浦流壹起,在福野流的以後年代創建了起倒流。他的弟子有吉村兵助、又有吉村的弟子城內自諾,都是非常優秀的有能之士。特別是城內終身不娶,努力從事柔術普及工作。他的弟子高弟寺田右衛門(京都),淹野(江戶)天下聞名。淹野在淺草三筋叮開辟練武場,弟子達三幹人。起倒流從此興起,廣泛流行。”由此可以看出,“起倒流”是在吸收中國拳法精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起倒流”在當時是非常流行的。原念齋在《先哲叢談》卷二中說:“元善拳法,當時世未有此技,元吸創傳之。故此邦拳法以元吸為開祖矣。”《日本柔道史》中說:“日本之有拳法,是近世陳元斌來我國定居後傳三人(福野、三浦、礬貝)之後。”日本專門研究江戶史學者小松原濤在他所著《陳元斌研究》專著中說:“我邦昔時未有拳法,歸化人陳元斌善此技,傳之邦人,故此技以元斌為鼻祖。”這些論著的觀點說明,陳元斌所傳授的拳法在日本是沒有的,所以日本人尊他為此技的鼻祖。 當然,陳元斌所傳授的是中國拳法。日人下川潮在所著《陳元斌和柔道的始祖》中說:“據鑷心派之秘籠,我國(日本)所謂當身之術,即‘由大明人陳元斌始傳日本之殺活之法,原乃醫道之秘事也’,若就鑷心派、起倒派、揚心派和其他各派多數殺活法秘籠研究,則有三種差別很大的圖解……。研究壹下各派采用此殺活法的時代,就可以知道是元好入朝以後之事。所以,對此加以綜合考慮,鑷心派秘英裏的殺活法由大明國陳元斌始傳的記載,恐怕是事實。”由此可知,“當身”,“殺活”等中國拳法傳播之廣泛,對日本柔術的各流派起到了很大影響。據日籍《武藝小傳》記載:“小具足”別名叫“要迥”、也叫“取手”,意即擒拿術。又據日本《國民百科大辭典》(1935年版)記載:“竹內流祖為竹內久盛,是小具足的高手,以傳於後世的要迥而聞名。德川幕府的末期柔術和它的內容幾乎相同。但,當時的技術介於劍、掄,發展到後來的柔術的第壹階段的武術。”又說“柔術是以原來中國拳術為開始的。”這裏清楚地說明,竹內久盛研究的小具足,發展到後世才介於柔術之間。竹內流的後世才成為柔術流派之壹。據富田常雄《柔道開創記》記載,在陳元斌於正保年間在江戶的正國寺授拳之前,也就是寬永十六年(199年)前,關口流派的始祖關口柔心就以拳術聞名。還有福野七郎右衛門的良移新當流(當時稱良移新當和)是在正保年前二十年元和八年(1662年)出現的。另據日本古籍《武藝小傳》記載:“拳法秘書曰,現在的所謂柔術在武備誌裏叫拳,古時叫手搏。在日本開始是近代。”由此可見,在陳元斌去日本之前,日本已有自己的“拳術”,但柔術的產生是在陳元斌去日本之後的事。因為明代茅元儀輯錄的《武備誌》成書於天啟元年(1621年),而陳元斌去日本是在萬歷四十七年(日本元和五年,1619年),在這之前,日本還沒有“柔術”這個詞。柔術是拳術的壹種,最早稱唐手、手搏、捕搏。在我國的武術古籍《少林拳術秘訣》中就有“柔術之派別習尚甚繁”,“柔術壹端,學之不難,求精為難”的記載。柔術在日本產生之後,迅速發展,當時有制剛流、關口流、扳心流、揚心流、澀川流、竹內流、良移新當流、直信流,以及後來的起倒流、天神真揚流等。在當時學習中國柔術風靡壹時,柔術成為時髦的技藝。著名的柔術流派都標榜自己是中國柔術正宗,引以為榮。在日本東京愛巖山現在還殘存壹塊日本安水年間(1772—1780年)題為《愛巖山拳法碑》,攜刻著“拳法之有傳也,自投化明人陳元斌而起”的碑文,這是非同壹般傳聞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