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請提供李開元教授的壹篇文章《秦京師軍去向探微》,要原文,不要新聞報道

請提供李開元教授的壹篇文章《秦京師軍去向探微》,要原文,不要新聞報道

拙風文化網 > 新聞頻道 > 歷史-教育出版 > 正文

李開元教授的史學觀:美麗時尚的新史學

2007-5-12 11:57來源:人民網《讀書》頻道

我理想中的史學觀念,應該如下:

我的史學觀至少包括了三個方面,壹,有科學基礎的人文史學;二,多層次多元化的大史學;三,美麗時尚的新史學。

壹、二是對我原有觀念的完善和補充,三是新的添加。用來作副題標識新史學觀。簡單解釋如下:

壹, 有科學基礎的人文史學。

我對歷史學是什麽的思考,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1,歷史學是科學;2,歷史學不是科學是人文學科;3,歷史學是有科學基礎的人文學科。簡單說來,學科的基本性質是人文的,在對於真的追求,在基礎層面上對於文物和史料的處理,對於史實的考訂等方面是有科學性的。但是,歷史學的終極關懷是人,歷史學的本流是敘事,這壹點是需要再次確認和重新強調的。我在“打通文史哲,回到司馬遷”的呼籲中曾經有如下的敘述:

在歷史學的基本要素之時間、事情、空間和人當中,人是連接其他要素的根本,失去了人文精神的史學,宛若失去了靈魂。史學人文精神的衰退,連接著史學對於人世關懷的冷淡,也連接著世人對於史學的疏遠。古來歷史學的主流,是歷史敘事。歷史敘事,是基於史實的敘事。作為歷史學多年來引進科學的結果,史實的確認和精確,有了長足的進步,同時,敘事的忽視和無力,也成了沈重的弊端。今日重讀《史記》,賞讀和考量鴻門宴及項羽之死的名篇,在確認史事可靠之余,再次感嘆太史公敘事之良美。精彩動人的敘事,有根有據的史實,史學和文學間的關聯和矛盾,正是史記永遠魅力無窮的根源。我心目中史學的楷模,其壹端就在這裏。

二, 多層次多元化的大史學。

多層次是說人們(基於不同層次的思維方式)用不同層次的方式處理歷史,得到不同層次的歷史學結果。比如基層的考證,中層的敘述和論述,高層的歷史演化法則和歷史發展模式,哲學層的史學理論等。

多元化是指歷史學價值的多元化。作為往事遺留的歷史,不僅是壹種文化遺產,也是壹種文化資源,可以稱為歷史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至少有4種價值形態:1,研究資源;2,教育資源;3,娛樂資源;4,觀光資源。當我們將歷史作為具有不同價值的資源來運用時,得到有不同價值觀的結果。經院式史學,主要是在研究和教育的層面上運用歷史文化資源;講壇和影視類,則主要是在教育和娛樂的層面上的運用;博物館和各地的旅遊開發,觀光資源的運用是其特點。各有各的價值觀和運用法,***存於多層次多元化的大史學中。

三, 美麗時尚的新史學。

歷史學的美,是被我們遺忘了的壹個話題。歷史學的美,大致有兩類,壹是發現之美,壹是表現之美。

探索未知,發現新事,是壹樁激蕩人心的美事,是生命之美和遊戲之美。發現之美,包括發現新的遺跡、新的文物、新的史料、新的史實,也包括提出新的學說。歷史學中的發現,歷來多作為求真的創意來理解,如果也作為求美的價值來考慮的話,當有不同的意義。

歷史學的表現之美,就是在歷史學的形式和內容當中,明確地追求美的價值,是被徹底地遺忘了,或者說是被偏執於對於真的追求所排斥掩蓋了。這與科學主義的興起有關,也是說來話長的事,將來有機會再說。

歷史學的表現之美,至少有推理聯想之美,傳神之美,構築之美和觸情之美。

推理聯想之美是壹種邏輯思維之美,以歷史遺留的蛛絲馬跡追蹤歷史真相,以有限的史料復活無窮無盡的遠古,須要發散式的推理和點觸式的聯想,這種形式的美感,與數學推理、法理推理、偵探推理的美感相近類似。

構築之美是壹種結構之美,為了表現不同的歷史內容,需要不同的體裁和結構,宛若不同風格的建築設計,也如同文學的謀篇部局,壹種多樣的形式美。

傳神之美是壹種基於心理體驗的個性表達。我們不能回到歷史,我們只能通過歷史的遺留體驗歷史,如何能夠將體驗的結果完美地表達出來,借助於文字、圖像、語言等手段傳達出歷史人物的神采,傳達出歷史時代的精神,傳達山川地理的演變,是壹種個性化的至上的美的追求。

我在《復活的歷史:秦帝國的崩潰》的後記中曾經寫到:“今人不能身去往古,今人可以足行舊地,古往今來的交通,需要借助於實地考察。”千百年來,歷史在變化,人性卻始終相通。常常就在妳壹腳踏上往事舊址的瞬間,妳會獲得壹種神交古人的靈通美感。那種美感,既是壹種現代之美,也是壹種歷史之美,我稱其為觸情之美。

歷史學的時尚,是說歷史學與現代社會的接點。古往今來,與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失去接點和關聯的學問,肯定是要沒落的,比如說是經學。歷史學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壹方面保持著其固有的穩定內核,壹方面不斷地開拓與現代社會的接點。在今天,歷史學與現代社會的接點,也就是歷史學的時尚在哪裏?我現在想到三點。

1,在開放和國際化的大流中如何自我定位,必須求助於歷史的鏡像。近來尋根歸祖的時流,本源就在這裏。對此,我在《復活的歷史:秦帝國的崩潰》的後記中有如下的表現: “多年來的東西南北,歲月長久的飄來遊去,我心中總是無根,我感到失去自我的仿徨。當種種新奇浮華消退以後,壹種質樸的返祖歸根的情緒由我心底浸潤開來。……於是我有所領悟。我欲回歸中土,我欲呼喚祖靈,我欲溝通古今,我要以有限的生命,作文化和人生的歸結。”也許,個性地體現了海外華人的心聲,也與國內的尋根熱心心相通。

2,在出行旅遊的現代風尚中,歷史遺跡是壹大熱點。對此,我在後記中寫到 “行走是人類的天性,行走是古來的傳統,行走是時代的新風。在古今風流的時尚當中,我再次開始新的旅程。這次新的行旅,不是去海外世界開眼,也不是去繁華都市染風,而是回歸故國河山,深入荒山野地,去追尋先民故跡,去尋找往事遺留,去尋求夢想,去復活歷史。”可能有點所謂“後現代”的味道,在都市繁華,出國開眼以後,回到自然,回到歷史,回到本源,正是時代新風。

3,至於更為深厚的地方,我想,在沒有宗教傳統的東亞,歷史傳統有壹種類似宗教的作用。在追求財富、唯利是圖、人心離散浮動的今天, 人們回到歷史中尋求心靈的安定, 尋求人心的團聚,尋求社會的融合。這壹點,書中或許有所浸潤,將來有機會再來清理細談。

我的新史學觀,萌發於二十年前。多年以來,國內國外,起伏上下,基本理念從未放棄,思索實踐從未間斷。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卷土重來,基於新史學觀寫作新著《復活的歷史:秦帝國的崩潰》,再次呼喚新史學。

要的就是這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