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蒙古族傳統娛樂博客有哪些規則?

蒙古族傳統娛樂博客有哪些規則?

摘要:博克是蒙古族傳統的體育娛樂活動之壹。草原上的人們把蒙古摔跤稱為“博克”(蒙古語中堅強、團結、持久)。是蒙古族三大運動(摔跤、賽馬、射箭)之首。無論是拜敖包還是驅那達慕,“鬥”都是絕對不可或缺的活動。讓我們仔細看看蒙古的博客規則!“博克”是蒙古語,意思是摔跤。它是蒙古族“男子三藝”之壹,屬於蒙古族傳統體育項目。博克——蒙古語,意為強大,“牢不可破,不可破,持久永恒”。它絕不是壹項簡單的運動,但它確實是13世紀在中國建立了舉世聞名的大元帝國的先進蒙古文化的結晶。

壹.可追溯性

博克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西漢初年開始流行,元代得到廣泛發展。它在清代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各地,特別是錫林郭勒盟、通遼市、呼倫貝爾市、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

烏珠穆沁草原是蒙古族戰鬥的搖籃。為了弘揚拳擊運動,東烏珠穆沁旗在1984成立了摔跤協會,並將每年夏天的6月10定為拳擊節。2003年,國家體育總局將拳擊與中國摔跤合並,正式納入全國摔跤錦標賽。

博客歷史悠久。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博客通過自我反思、自我革新、與時俱進,發展成為壹項符合現代文明的先進體育賽事。博克的歷史發展和規則演變大致可以分為“最野蠻、最野蠻、最文明、最現代文明”四個階段;在野蠻氏族社會,人類為了生存,發展了與野獸和同類的搏鬥,而當時“生死”是取勝的標準;第二階段(13世紀蒙古人崛起)和第三階段(元朝建立),博克運動開始被用於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娛樂,勝負標準從“生死”逐漸演變為“雙肩著地”和“軀幹著地”,即負;在當代中國,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勝負標準發生了質的變化,膝關節以上任何部位“觸地”都是否定的;也就是說“點到為止”,勝利者絕不會用力兩次。

自古以來,蒙古人就以能騎善射,體魄強健著稱。《元史》說:“從元代起,人善騎射”。元朝建立後,為了鞏固統治,統治者明確規定蒙古族男子必須具備三項技能:賽馬、摔跤、射箭,這是蒙古族男子的三項技能。摔跤——摔跤,蒙古語稱為“博克”,是蒙古族的壹項強項。在中國,大部分體育賽事的摔跤獎牌都被蒙古族奪得。蒙古摔跤歷史悠久。漢初Xi安出土的匈奴遺物銅牌上有摔跤圖案。其摔跤姿勢與今天的蒙古摔跤十分相似,格局以樹和馬為襯托。據考證,應該是蒙古摔跤史的重要線索。蒙古摔跤起初具有突出的軍事體育性質,主要用於鍛煉體力、毅力和技巧。元朝的皇帝非常提倡摔跤,每逢重要的宴會,都有摔跤比賽助興,把摔跤作為武術選拔法官的重要內容,就像中原的朝代用武術選拔法官壹樣。在那個時候,最好的摔跤手可以獲得很大的榮譽。

二。規則

1.競賽形式

博克的比賽形式簡單而莊重。按照蒙古族傳統要求,參賽選手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卓德格”(緊身半袖馬甲),光膀子遮住後背。“卓德閣”的邊緣鑲嵌著銅釘或銀釘,背中間有壹面圓形銀鏡或“吉”字。腰間系著由紅、藍和黃三絲綢制成的“Tseri Buge”(圍裙),下身穿著32。獲勝者的脖子上配有壹個由五色彩色絲綢制成的“江嘎”(項圈)。這是壹個拳擊手贏了多少次的標誌。他贏的次數越多,“江嘎”上的彩條就越多。

博克比賽以悠揚激昂的《烏日亞》贊歌開始。對場地沒有特殊要求,可以在平坦的草地或土地上舉行。參賽選手揮舞著強壯的手臂,模仿獅子、鹿、鷹的姿勢翩翩起舞。比賽規則簡單明了。沒有時間限制,參賽選手不分體重。膝蓋以上的任何地方著地都是負面的。拳擊運動要求選手的腰腿動作協調配合,在對抗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技巧。

著裝

比賽時,摔跤運動員要穿專門的摔跤服:用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緊身短袖背心,蒙古人親切地稱之為“趙哥德”。上面掛滿了銀制的“大圖釘”,背面中央有“吉祥”字樣,背面還有壹條紅黃藍三色的“布披肩”。我穿著肥大的摔跤褲,外面套著壹條繡著動物和花卉圖案的褲子和蒙古靴。這套服裝壹出現,就震驚了在場的所有觀眾。雙方對戰時要唱挑戰歌,然後和獅子共舞,頗有氣勢。裁判發令後,雙方握手寒暄,各用撲、拉、摔、絆等技巧取勝。比賽中要求不抱腿,不做危險動作。除了腳掌,落在膝蓋以上的任何部位都是失敗的。與其他民族摔跤不同的是,拳擊比賽不受年齡和體重的限制,也沒有時間限制。

3.過程

按照蒙古族的傳統習俗,比賽前要選出壹位德高望重的長者主持編排。從參賽選手的情況來看,參賽人數最少也有32或64人,大部分是565,438+02或65,438+0024,不能有奇數。比賽采用單淘汰制,壹次摔倒決定勝負。誰先著地,誰就被打敗。比賽沒有時間限制,不分體重。摔跤手有特殊的衣服,蒙古語叫“卓德格”。在身上,是用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緊身半袖背心,有銀釘或鋼釘;腰部用紅色、藍色和黃三絲綢制成的圍裙(蒙古語稱為“Heliboug”)。穿上5米或10米白布特制的脂肪摔跤褲,外面墊上有圖案和彩色花紋的床墊,不接觸衣服就能出汗,防止受傷事故發生。穿蒙古靴或馬靴。此外,脖子上還應戴上五色絲條制成的類似衣領的“張嘎”。贏的次數越多,得到的彩條就越多。參賽者出場前,要唱摔跤歌,跳鷹步。摔跤歌也叫戰歌,雄渾高亢。歌詞大意是:“來吧,無畏的運動員們,為了健康,讓我們壹起摔跤吧。考驗我們意誌和力量的時候到了!”鷹步舞高而悅人,既是賽前準備,也是有力的壹招。裁判壹聲令下後,雙方握手致意,然後開始對決。在那次“那達慕”大會上,成千上萬的參賽者進入龍中,以壹種扭曲的方式盤旋,十分壯觀。所有參加“納達幕”的摔跤手都有獎品。歷史上大型“那達慕”的摔跤冠軍,共獲得9種865,438+0獎金,因此名聲遠揚,榮耀非凡。

4.參與者

博客圈的火爆體現在對參與者的資質要求上。不分年齡、身份、國籍、地域、運動經驗,只要在滿額前報名,都可以參賽,規則面前人人平等。據說,從前,從外地路過的乞丐偶爾會嘗試摔跤,從來不會被冷落。如果妳碰巧遇到了主權者的摔跤手,而主權者的摔跤手不喜歡他,不屑於和他比賽,和往常壹樣,乞丐會被宣布為勝利者。

壹場正式比賽,壹般最少64人,最多1024人。在直接對抗性運動中,如此壯觀的盛況實在是絕無僅有。臺上的運動員們,穿著靴子,戴著皮釘,在歌聲中躍入賽場,個個都像是巴斯塔克的勇士,留下了威武雄壯的難忘形象。

5.保齡球冠軍

2004年8月1日,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2048名草原拳手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與此同時,經過5天的激烈角逐,西烏珠穆沁旗巴旗蘇木沁旗拳手米蘇亞拉獲得男子組冠軍。

判斷

在比賽中,運動員可以在下肢上使用踢腿和絆腿,但只能在膝關節以下。上肢可以使用任何推、拉、抱、揉動作,但僅限於臀部以上。任何觸到腳踝以上地面的人都將被判輸。

博克有很強的對抗性和競爭性。在摔跤場上,眼睛是雪亮的,就連兄弟姐妹也不例外。故意輸會被對方認為不誠實,難以溝通。只要有人摔倒在地,都是先互相幫助,然後* * *互相學習技巧,友好地互相鼓勵,洋溢著人與人之間友誼合作的美好情誼。很少有因為法庭上的勝負而彼此不愉快的場面。如果壹個摔跤手欺負弱者,即使贏了之後,如果使用過度摔跤,也會被所有人鄙視。

7.獎賞

每個參加比賽的人都會得到壹份獎品。根據傳統,第壹個參賽者將獲得壹只白毛駱駝,隨後是壹匹好馬、壹頭牛、壹只羊和壹雙馬靴。摔跤第壹名往往獎壹匹馬,第二名獎壹頭牛。

三。傳承意義

Boke自始至終致力於建立人與人之間團結、友誼、和諧的平等關系:對於人體,Boke追求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健美;就社會生活而言,博克追求的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和友愛、和平團結、和諧友好、持久永恒的平等和無限博愛的美好關系。這種文化內涵貫穿了博客的整個發展過程。博克運動體現了對生命的深刻理解,超凡脫俗,灑脫不羈。

戰鬥的內涵非常豐富,涵蓋了蒙古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哲學的方方面面。它不僅是勇氣和力量的象征,也是智慧和智慧的結晶。博科壹直倡導人人平等,不怕暴力,不欺負弱者,重在參與;通過參與、交流、鬥爭、競爭,消除隔閡,忘卻仇恨,增進友誼,加強團結,最終達到讓所有人幸福、快樂、快樂的目的。

我國著名體育社會學家、世界體育社會學學會常務理事、解放軍體育學院教授劉德培先生指出,“世界上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摔跤。其中蒙古族博克的競技意識符合奧林匹克運動的競技意識,保持了濃厚的民族特色,與人們的日常生產勞動相結合,非常貼近生活。”搏克是壹項具有深厚哲理和豐富民族文化積澱的中華民族體育賽事。將這樣壹項優秀的國家級體育賽事介紹給國際體育大家庭,是我們全民族的榮幸。

內蒙古更多相關文化:內蒙古傳統習俗文化知識大全> & gt&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