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傳家久還是忠厚傳家久:忠孝傳家久,讀書繼世長。
意思是:擁有忠實厚道的品德,家族才能經久不衰,就像詩和書能夠在世間流傳如此長久。
相關內容:
忠孝傳家遠 詩書繼世長
作者:方彥壽
在福建不少的地方誌書上,記載著“雨錢助葬”的故事。說的是唐昭宗乾寧年間(894年—897年),建陽熊氏二世祖熊袞,字補之,又字葺山,時任兵部尚書兼禦史大夫。“性至孝,時當亂後,例無俸給,惟立功時有賞賫。
”熊袞將朝廷的賞賜全部分給部下而不留分文,導致“父喪不能葬,晝夜號泣,天忽雨錢三日,始畢葬事”。後人因此稱其為“忠孝雨錢公”。此事見載於明何喬遠《閩書》、明清時期的《建寧府誌》和歷代《建陽縣誌》中。福建省圖書館所藏《潭陽熊氏宗譜》,其中所載熊袞的生平,與此相同。
對這樣壹個“美麗的傳說”,有人認為不太可信。主要疑點有二:壹是身居兵部尚書兼禦史大夫的高官,怎麽能如此窮困?其實情是,晚唐時期,社會動蕩,國力日衰,民生雕敝,朝廷“例無俸給”之事,沒有發生。
二是感天動地,降雨為錢,可信嗎?這其實是壹個流傳千年的美麗誤會。其實情則可能是,眾鄉親被他的孝心感動,在某個雨夜把錢拋到他家院子裏了;再告訴他,昨夜下了壹場雨,家家戶戶錢鋪地,然而除了熊家之外,其他家都不可用。在不明底細的人看來,真覺得是上天的特別眷顧呢!
盡管這樣,作為熊氏後裔,對此傳說卻堅信不疑。除了在宗譜中有不少記載外,至今在熊家後人的祠堂中,還有“雨錢世家”“雨錢堂”等牌匾。
在其後裔理學家熊禾的著作,如《重刊熊勿軒先生文集》中,也記載著熊袞著有《雨錢集》十卷;逝世後,朝廷賜謚號曰“忠孝”。
而在明代的建陽書坊中,更是先後出現了以“雨錢世家”“雨錢堂”“雨錢館”等命名的刻書作坊,刊刻了不少典籍。至今,在中國國家館中,仍有明代“書林雨錢世家”刊刻的《新鍥益府藏板從姑修禊壹線天會奕通玄譜》古籍善本珍藏。
由此可知,忠孝傳家,已經成為“忠孝雨錢公”子孫後裔代代傳承的信仰。在這些後裔中,主要代表人物,宋代有史學家熊克、朱門後學熊剛大,元代有理學家、教育家熊禾,明代則有小說家熊大木等。
熊克(1132年—1204年),字子復,建陽人,南宋紹興二十壹年(1151年)進士。歷任主簿、鎮江府學教授、諸暨知縣、起居郎兼直學士院等。
熊克的主要成就在史學,著作有《中興小歷》《九朝通略》《諸子精華》等。《中興小歷》記事起於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迄紹興二十年(1150年)十二月。
通過這壹時期宋金和戰和南宋內政等問題,表達作者企盼南宋“中興”的愛國思想。為弘揚儒學孝道思想,熊克將家鄉建陽的雕版印刷技藝發揚光大,在京口(今江蘇鎮江)學宮刊刻了漢鄭康成《孝經註》,底本得之於建安史學家袁樞。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世少有其本。乾道中,熊克子復從袁樞仲機得之,刻於京口學宮。”
熊節,字端操,建陽人,朱子門人,甫十歲即喜讀《易》。慶元五年(1199年)上殿廷對,當時正是所謂“偽學之禁”之時,熊節仍能堅守師門立場,不迎合時好,上言懇請君主納諫行仁求賢。後歷官通直郎知福州閩清縣。
熊節著述豐富,傳世者有與熊剛大合編的《性理群書句解》二十三卷。是書博采兩宋諸儒遺文,以訓、戒、箴、規、銘、詩、賦、序、記、說、錄和辨等文體分類編次。首列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司馬光和朱熹七賢遺像,以及傳道支派,末附以七賢生平行實。
明清時期,以“性理”命名諸書蜂起,實濫觴於此書,故此書在宋明理學傳播史上的意義,被清四庫館臣喻為有如“作樂者之葦籥,造車者之椎輪”。
建陽學者熊剛大(生卒年不詳),號古溪,嘉定七年(1214年)進士,從學於朱熹弟子蔡淵、黃榦,曾任建安(今建甌)縣學教授。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朱熹在武夷精舍編纂《小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小學教材。
此書問世以來,在各地得到大力普及和推廣,在講明倫理推行孝道,促進社會教化等方面均產生重要作用。為推廣傳統孝道思想,熊剛大著《小學集解》。以時序而言,此書是最早詮釋朱子《小學》的著作。
此後,又有元初建陽熊禾作《小學句解》。《四庫全書總目》著錄熊禾《勿軒集》引元許衡序,稱其“有《四書標題》《易經講義》《詩選正宗》《小學句解》傳於世”。
熊禾(1247年—1312年),字去非,號勿軒,入元後,改號退齋。他是元代福建朱子學的主要代表人物,為闡揚和傳播朱子學而不遺余力。建陽歷史上有“七賢過化之鄉”的美稱,熊禾位七賢之列。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熊禾30歲,距其中進士不過兩年而已。在這壹年,熊禾改號“退齋”,以明其從此退隱山林,誓不仕元的心誌。
至元年間(1279年—1294年),元朝當局聞熊禾之名,曾多次命其到州府中任職,熊禾均以身體不適為由拒絕招聘。此後在元朝生活的35年中,熊禾始終批元褒宋,自稱“宋之義士,元之頑民”,體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謝枋得(1226年—1289年)抗元兵敗後,從江西流亡到福建,避地至建陽,聞熊禾之名,專程到熊禾武夷洪源書堂拜訪。二人相見恨晚,“***訴宋亡之恨”。他們道義相合,相與研討朱熹的性理之學。
二人相聚,長達數月而不忍遽別。時已年屆六旬的謝枋得,與年僅38歲的熊禾成了莫逆之交。
元大德九年(1305年),熊禾從武夷山回到故裏建陽,將其祖上唐代所遺鰲峰書院加以重建,在此講學論道。為表達對朱熹的崇敬之意,將其門朝向改為面對雲谷。
“大倡斯文,顧瞻梓裏,重而新之。又增先聖燕居堂於前,道原堂於後,左則創文公師友之祠,右則建熊氏忠孝之祠。以其門對雲谷,況接文公道學之傳,因改額曰‘雲谷書院’。”
熊大木(約1506年—1579年),名福鎮,號鐘谷,又號鰲峰、鰲峰後人等,大木是他的字。建陽崇化書坊人,是明正統間 (1436年—1449年)著名刻書家熊宗立的曾孫,元代理學家熊禾的後人。
熊大木承其祖上刻書之業,以熊氏“忠正堂”名號也刻印了不少書籍。同時,他自己也動手編寫了不少通俗小說,是我國小說史上繼《三國演義》《水滸傳》之後出現的較早的編撰歷史演義和英雄傳奇小說的作家。
《北宋誌傳》是熊大木的代表作,與其另壹部歷史小說《南宋誌傳》合刊,通稱《南北兩宋誌傳》,各十卷五十回。《北宋誌傳》是作者在廣泛搜集宋元時期民間流傳的楊家將故事、宋元話本和元雜劇中的有關劇目的基礎上加工整理而成。
此書之外,熊大木還編撰出版了《大宋中興通俗演義》,是最早描寫嶽飛抗金事跡的小說。
熊氏“忠孝雨錢公”及其後裔的事跡,令人不由地想起民間流傳甚廣的那副對聯:“忠孝傳家遠,詩書繼世長。”(方彥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