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二月二龍擡頭的由來和習俗是什麽?

二月二龍擡頭的由來和習俗是什麽?

農歷二月初二,我國有句諺語“二月二,龍擡頭”,意思是春天來了,萬物復蘇,龍開始蜇人,預示著壹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在北方,二月二也被稱為龍擡頭日,也被稱為春節。在南方叫郊遊節,古代叫摘菜節。中國人自唐代以來就有“二月二”的習俗。據記載,這句話的由來與古代天文學和農業節氣中對恒星運動的認識有關。

在中國古代的天文觀測模式中,周日在黃道上確定了28個星座,稱為28夜。古人將這28顆星按東南西北分為四宮,每宮7宿,並按其形象將四宮分別附在四種動物身上。其中,東宮七夜被想象成壹條從北向南伸展的巨龍,由30顆星星組成。

恒星相對靜止。當地球公轉的位置使龍星座和太陽處於同壹方向時,太陽光就會淹沒星光,人們就看不到天上的龍了。過了壹會兒,地球的位置轉移了,龍星座又出現了。壹次又壹次,古人發現了這個規律,並用它來判斷季節。

被稱為“龍角”的七夜東宮第壹夜出現在地平線上的時候,正是春天來臨的時候,所以古人把它的出現作為春天的標誌。此時恰逢中國農歷二月的雨水節氣,產生了“二月二,龍擡頭”的說法。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壹首詩中說:“二月二,天晴下雨,草芽生壹會兒;輕衫細而馬幼,十字滿言。”

民俗專家詳細解釋為什麽“二月二”是“龍擡頭”

民間有“二月二,龍擡頭”的說法。為什麽二月二日龍擡頭?民俗學專家這樣解釋。

據天津社會科學院的壹位教授介紹,這種民俗與節日有關。二月初壹左右,是壹場“休克”。許多動物,如青蛙、蛇、蚯蚓等,在冬天進入冬眠,稱為“入蟄”。次年農歷二月左右,天氣轉暖,壹些昆蟲逐漸結束冬眠,開始外出活動。好像是被明媚的春日或震耳欲聾的春雷從睡夢中驚醒,所以這個節日叫“驚蟄”。

教授還說,傳說中的龍是我們的祖先在蛇和蚯蚓的基礎上想象出來的,所以老百姓也把蛇叫做“小龍”。2月2日前後,蛇、蚯蚓等。結束了冬眠,開始活動。民間認為龍是天子的象征,是吉祥之物,是風雨之主,而“二月二”又是龍要升天,開始活動的日子,故稱“二月二,龍擡頭”。

那麽,為什麽不是“二月壹日”或者“二月三日”呢?民俗學專家解釋說,這與我們在民俗學中偏愛偶數有關。

民俗學專家表示,在中國古代,尤其是秦漢以前,凡是1月1日、2月2日、3月3日等“重日”,都被認為是天地相憐、相通的日子。因此,在這樣的日子裏,人們需要做更多的祈禱、祭祀或紀念活動,以獲得幸福、安康和好運。

天文專家解析“二月二,龍擡頭”

“二月二,龍擡頭”象征著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那麽,龍在哪裏?它是如何“擡頭”的?天文專家這樣解釋。

與西方古代天文學不同的是,中國將星辰分為“三壁”“四象”七個星區。所謂“墻”,就是“城墻”。“三面墻”是“魏紫墻”,象征宮殿;“太尉院”象征行政機構;“天空城墻”象征著繁華的市場。這三面墻圍繞北極星呈三角形排列。“三墻”周圍有“四象”:東黑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說,東方的星星像龍,西方的星星像虎,南方的星星像大鳥,北方的星星像龜和蛇。隨著地球圍繞太陽旋轉,天空中的星星隨著季節而變化。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黑龍出現;春夏之交,玄武崛起;夏秋之交,白虎浮現;秋冬之交,朱雀崛起。

黑龍頭的“大角星”上有兩顆星:大角星I和大角星II,分別代表蒼白龍頭上的兩只角。“嬌素”後面的四顆星是“康素”,是龍的咽喉。喉下有四顆星星排列在簸箕裏,呈“厥蘇”狀,代表龍爪。龍爪後面的房、心、尾、跳過分別代表龍的心和尾。

二月二的民俗

我國壹些地區過春節,用竈煙在地上畫壹條龍,俗稱招財龍。民間信仰吸引龍有兩個目的:壹是請龍回來,播撒雲雨,祈求農業豐收;另壹種是龍是各種昆蟲之神,龍來了,各種昆蟲都躲起來,有利於人體健康和農作物生長。江蘇南通人用面粉做成壽桃和牲畜,蒸熟後插在竹簽上,晚上再插在田裏。他們認為這是給蟲神和祖先的食物,祈求祖先趕走害蟲,希望蟲神不要傷害莊稼。

那壹天,食物的名稱壹般到處都加上“龍”的名稱。吃餃子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麟”,吃面叫吃“龍須肉”,吃米飯叫吃“龍籽”,吃餛飩叫吃“龍眼”等等。

女人在這壹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黑龍在這壹天會擡頭看世界,用針會傷到龍的眼睛。女人起床前說“二月二,龍擡頭,龍不擡頭,我就擡頭”。起床後,我要用燈籠點亮房梁,念“二月二,點亮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身”。有的地方,女人因為怕傷到龍皮就不洗衣服了,等等。

二月初三是文昌(主宰名利的神)的生日。日本秀才拜文昌,求科舉第壹。按照舊習俗,孩子們在二月二日開始正式學習。以前讀書人要行四禮,分別是開學典禮、進階典禮、感恩典禮、狀元典禮,其中開學典禮是人生的第壹份禮物。當妳開始寫作時,妳就開始寫文章。儀式主要包括祭拜孔子、傳授最基本的人生道理、贈送文房四寶等。

2月2日刮水龍頭

俗話說“龍不擡頭,天不下雨”。龍是吉祥的,是風化雨的主人。農歷二月初二,人們祈求龍擡頭造雨,滋潤萬物,史稱“二月二剃龍頭”。中國人普遍認為在這壹天剃光頭會讓人吉祥如意。所以民間諺語說“二月二刮水龍頭,壹整年神清氣爽”。2月2日,每家理發店都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此外,我國民間還有壹種說法叫“正月死舅舅”,所以很多人在臘月剪完頭發後,壹個月都不去理發店,直到2月2日才解禁。然而,這種民間禁忌近年來逐漸淡化。

二月二是龍被蟄升天的日子。中國人總是把龍作為他們的圖騰。這壹天“剃龍頭”反映了人們祈求龍保佑的美好願望。

二月二龍擡頭吃什麽?

二月二,中國有壹些民俗,剃頭,祭祀,拜文昌神,吃面條,炸油餅,爆爆米花,吃豬頭,吃春餅,吃紅燒肉,吃蠍子豆。在這壹天,飲食也有壹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有大財”,所以這壹天的飲食大多取名為龍。吃春餅叫“吃龍麟”,吃面條叫“福龍須”,吃米飯叫“吃紫龍”,吃餛飩叫“吃桂圓”,吃餃子叫“吃長耳朵”。這些習俗寄托了人們祈求龍的保佑、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強烈願望。

二月二龍擡頭民俗活動

1,其次是“咕咕”

二月二還有壹個重要的活動,就是接“大媽”,也就是家裏接回出嫁的女兒,所以有“二月二接娃”的說法。因為老北京人的禮儀很多,其中,正月裏“大媽”是不能住在娘家的。第二年初二去娘家後,當天也必須回婆家,尤其是新婚的“阿姨”。但是2月初二,她家來接女兒回去,住了幾天或者半個月。壹是第壹個月忙了很久,累了,就把她接回家好好休息。第二,新年剛開始,又要忙了,好好對待她。壹般都是上春餅,也就是煎餅。被接回來的那幾天,我的“阿姨”只是在周圍聊天,輕松愉快。

2.皇帝耕地

二月二日的另壹個活動是皇帝耕田。因為每年的二月二,幾乎是休克前後,“壹犁休克,春分氣滿。”從那以後,就是北方春耕忙的時候了。為了動員民眾迅速投入春耕生產,不誤農時,2月2日,皇帝會象征性地帶領官員出宮,為自己的“壹畝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朝和清初的皇帝每年2月2日都要去先農壇耕田松土。從清朝雍正帝開始,他們每年2月2日出圓明園,在“壹畝園”(今海澱圓明園西側)耕地。以前有壹種年畫叫《皇帝耕田圖》。畫面中,壹位頭戴皇冠、身穿龍袍的皇帝正在用手犁地,身後跟著壹位大臣,壹手提著竹籃,壹手播種。壹個穿長袍的七品縣令在管,遠處是挑筐送飯的皇後和宮女。畫上還有壹句順口溜:“二月二,龍擡頭,皇帝耕田趕牛,皇宮裏的皇後總送飯。朝臣失種,春耕夏耕領天下,平秋五谷豐登。”這幅畫也說明了人們希望有壹個開明的皇帝,能夠親自在春天栽培夏雲,讓百姓豐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