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中,除了孔子和孟子還有那些大思想家
思想家荀子述評摘 要: 在先秦儒家中,荀子思想體系是系統而全面的,形成了包括方法論、天人關系的本體論、人性論、禮義論等在內的較完整的體系,將先秦儒家思想推向壹個新的高度。事實上,通過吸收包括此前儒家在內的各家思想精華為其所用,荀子在壹定程度上實現了對儒家文化的綜合與統壹,成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本文評述荀子的生平事跡及其師承、思想產生的背景,對百家之學的批判與繼承,思想的歷史地位及後世影響等方面,以期深入了解山西著名思想家荀子。關鍵詞: 荀子 山西思想家 荀學壹、荀子研究概況荀子是先秦時期著述豐富的大家,但後來的兩千年中逐漸被人們遺忘。唐人楊_《荀子註》的流傳,清代中後期荀子著作的考訂,使荀學漸漸興起,宋人對荀子的負面評價也受到挑戰。二十世紀二十到四十年代,對荀子著作的辨偽使其成為顯學,繼而得到肯定;五十年代以來,大陸的荀子研究呈現出政治化趨勢,七十年代政治化達到高潮;1980年以來,荀子研究以“撥亂反正”為特征,討論由淺入深。二、荀子生平及其師承荀子生平記載較少,較難考證,對此觀點在《荀子文藝思想研究》、《論荀子的哲學思想》、《荀子評傳》中多有敘述。《史記》載: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遊學於齊。騶衍之術迂大而閎辯;_也文具難施;淳於髡久與處,時有得善言。故齊人頌曰:“談天衍,雕龍_,炙轂過髡。”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李斯嘗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信譏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因葬蘭陵①。此外,《孫卿書錄》載:“孫卿,趙人,名況。方齊宣王威王之時,聚天下賢士於稷下,尊寵之,若鄒衍、田駢、淳於髡之屬甚眾,號曰列大夫,皆世所稱,鹹作書刺世。是時孫卿有秀才,年五十,始_遊學,諸子之事,皆以為非先王之法也。”②此孫卿即指荀子,有關荀子,以下就生卒年、姓名、生平事跡及師承等問題進行闡述。(壹)荀子生卒年史料提及荀子為戰國趙國人,關於荀子的生卒年仍存在壹些爭議,有其對荀子遊學於齊國的年齡問題。在《史記》《孫卿書錄》中有提到遊學年齡,即年五十;《風俗通義》和《郡齋讀書誌》則認為是史記中將“年十五”誤寫成“年五十”。針對這兩種觀點,在荀子文藝思想研究中通過劉延福已經對這兩種觀點的支持者做了總結,主張“年五十”的人有北齊文學家顏之推,清人汪中,今人胡適、羅根澤、蔣伯潛、梁濤等;主張“年十五”遊齊的學者有東漢應劭,清人晁公武、紀昀、羅_、胡元儀、梁啟超、劉師培,今人錢穆、遊國恩等③。支持前者以胡適為代表,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認為荀子大約生於公元前315年—公元前310年,50歲時(約公元前265—公元前260年)遊學於齊,卒於公元前230年,活了80歲左右④。而第二種支持“年十五”的人則是以梁啟超為代表的公元前293年荀子遊學於齊,生於公元前308年,卒於公元前213年⑤。對於兩種觀點都有各學者的理由,主張“年十五”的學者對於遊學、有秀才、始來遊學於齊、年齡等質疑進行了壹系列闡述。(二)荀子姓名荀子又稱荀卿、荀況,古籍中還有孫卿和孫況之稱。《荀子》中《儒效》《議兵》《強國》《堯問》等及《戰國策》《韓詩外傳》《漢書藝文誌》皆用荀卿。究其原因有三:避諱(唐司馬貞)、音同語異(清人謝墉、劉師培)、兩姓並稱(林寶)。但是這三種觀點中謝墉把避諱的觀點否定了,最後壹種被清代學者江_在《讀子卮言》中做了反駁。最有可能的是第二種觀點即音同語異。(三)荀子生平事跡入秦。《荀子》《儒效》提及:秦昭王問孫卿子曰:“儒無益於人之國?”⑥這裏可間接表明荀子在秦國。《強國》載:應侯問孫卿子曰:“入秦何見?”⑦也是證據之壹。從荀子的回答可知荀子入秦是應侯為秦相的頭幾年,即是前266年—前264年間⑧。遊學於齊。劉向、應劭認為是齊威王齊宣王時期;汪中、梁啟超、遊國恩、梁濤等學者認為是在齊_王末年;宋人唐仲友、明人宋濂認為是在齊襄王時期;胡適、羅根澤認為是在齊王建初⑨。初為蘭陵令。《史記春申君列傳》雲:春申君相楚八年,為楚北伐滅魯,以荀卿為蘭陵令⑩。議兵於趙孝成王前。由趙返楚,客死蘭陵。《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葬蘭陵。”(四)荀子師承關於荀子的師承史料中並沒有具體的記載,而是在相關的壹些書籍中有所提出,所以後世的壹些學者利用這些史料進行研究推斷。對於史記中的片段如:淳於髡久與處,時有得善言。這種觀點是在蔡德貴的《試論荀子和淳於髡的關系》壹書中體現出來的。在《荀子》中有關的篇章,比如《非十二子》《儒效》中都有壹些荀子對於前人的壹些稱贊,有學者就此認為荀子對於這些人有借鑒和師承的關系。楊_、郭誌坤就這樣認為,但有些學者並非這麽認為。他們則是認為這些人並不是師承關系而更多的是對於前人聖賢的壹種學習和吸收借鑒,才形成了荀子的“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諸子,開啟漢儒”的壹種思想格局。三、荀子思想產生的背景荀子生在戰國末期,社會動蕩,呂思勉先生說:“先秦諸子之學,非至晚周之世,乃突然興起者也。其在前世,旁薄郁積,蓄之者既已久矣。至此又遭時勢,乃如水焉,眾派爭流;如卉焉,奇花怒放耳。”來源:文教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