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九尾狐的最早記載,是上古奇書《山海經》,這部中國首部描寫異獸誌怪的典籍,它所描繪的種種奇珍異獸,神話傳說,都為後世提供了大量的創作素材。
山海經記載:又東三百裏,有青丘之山,有青丘之國,在其北,有狐,四足九尾,其銀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南山經裏說,九尾狐能吃人,人也能吃九尾狐,而且,人吃了九尾狐的肉,還能消災辟邪。人與狐的關系,也就是吃與被吃而已。
神獸寓意
先秦時代,狐被視為瑞獸。《山海經·海外東經》載:“青丘國,其狐四足九尾。”郭璞註:“世平則出為瑞也。”祥瑞的內涵有二。
壹是為王稱帝,國家昌盛之兆。《吳越春秋》載:大禹年三十而未娶,因在塗山看到九尾白狐,以為為王之吉兆,乃娶塗山女。故有塗山之歌唱道:“綏綏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於茲則行。”《文選·四子講德論》載:“昔文王應九尾狐而東夷歸周。”
二婚姻的愛情情之兆。大禹遇塗山氏之女事例中的九尾白狐,顯然同時具有婚姻吉兆的意義。《詩經·有狐》更是以孤獨、抑郁、流浪之狐,作為婚姻與愛情失其時之人類,加以吟詠歌唱。故漢代班固《白虎通義》以狐為兆示“子孫繁息”之德獸。從而為後世以狐之性能比喻人類性愛魅力,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