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壹個重要概念,源自《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匯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從最早為《大學》作註的東漢鄭玄,壹直到現代的儒學大家,已經爭論了壹千余年,至今仍無定論。明末劉宗周就說:“格物之說,古今聚訟有七十二家!”而由劉宗周至今,又歷四百余年,更增加了許多不同見解。
《現代漢語詞典》2005年發行的第五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格物致知”包含現在所說的“實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內涵遠比“實事求是”豐富。現今流行觀點和朱熹觀點的差異,乃在於“致知”的解釋。朱熹所謂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與知識——而現代流行觀點的“知”只是指知識,這種觀念變異可能是由於現今社會流行唯物論觀點所產生的影響。
孔穎達認為事物之來發生,隨人所知習性喜好:“致知在格物者,言若能學習,招致所知。
2. 如何培養格物致知的精神作文400字如是像呆若木雞似的去看任何壹件事,我想成果並沒有想象中完美,反而,妳用大腦帶著雙手壹起上場,用大腦想想,再用雙手實踐,可能獲得的成果會更美好些。
格物致知就是從探查物體而獲得知識。但是中國的傳統教育中卻並不太重視格物和致知。像國外那些人們,他們無論是什麽事,都會格物,然而致知,他們的這種方法是完美的,腦力加手的勞動,從而使思考亦將是而變得簡單。國外的那些人在小時候都會在老師的帶領下,用雙手來實踐獲得知識,格物致知的意義並沒有被那些愛動手的實踐者所淹沒,而對於中國傳統教育,格物致知的意義就被淹沒了。
3. 格物慎行怎麽些作文格物:1:窮究事物的道理 例: 格物致知 2:糾正人的行為
慎行:行為謹慎檢點
所以。格物慎行的意思是:使人的行為謹慎檢點,按壹定的道理
宋明理學在為學或修養之方上都講格物,但含義各不相同,有於事事物物上求理的格理者,也有“發明本心”的格心者。總之,“格物”可以被視作理學在認識論上的關鍵詞。
朱熹說:“格物之說,程子論之詳矣。而其所謂‘格,至也;格物而至於物則物理盡’者,意句俱到,不可移易。……夫‘天生燕民,有物有則’。物者形也,則者理也。形者所謂形而下者也,理者所謂形而上者也。人之生也,因不能無是物矣,而不明其物之理,則元以順性命之正而處事物之當。故必即是物以求之。知求其理矣,而不至夫物之極,則物之理有未窮,而吾之知亦未盡,故必至其極而後已。此所謂‘格物而至於物,則物理盡’者也。物理皆盡,則吾之知識廓然貫通,元有蔽礙,而意無不誠,心無不正矣。此《大學》本經之意,而程子之說然也。其宏綱實用固已洞然無可疑者,而細微之間、主賓次第,文義訓訪,詳密精當,亦無壹毫之不合。”(《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四《答江德功》二)
推薦妳看:史少博著. 朱熹易學和理學的關系探賾. 黑人, 2006. 裏面更詳細。
4. 怎樣運用托物言誌的方法寫作文本題考點:範文思路分析:托物言誌的作文的寫法 采用托物言誌方法寫的文章的特點是:用某壹物品來比擬或象征某種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要寫好這樣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與“誌向”,“物品”與“感情”之間的內在聯系。首先,物品的主要特點要與自己的誌向和意願有某種相同點或相似點;其次,描述時,自己的誌向要以物品的特點為核心。
物品要能表達自己的意願。 托物言誌作文的寫作 1、立意 (1)通過某種事物描狀,表現某類人或某個人的精神品質。
(2)寓社會、世態、人生的某些哲理。a、寫此物含彼意 b、明寫物暗喻人。
(3)要昭示人、感召人、激勵人、鼓舞人生活、思考、鬥爭、前進。 (4)立意可發散性多元思維,從中選出最佳立意,也可逆向立意。
2、選材 (1)或取不知名、不起眼的花草木石,人格化地表現普通人的精神品質。 (2)或取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雨雪雷電,象征性地寄寓某種哲理。
(3)或取用品什物、家具器皿,形象化地反映壹種思想感情。 (4)或取家畜、飛禽、走獸,擬人化地蘊含某種思想。
3、語言 (1)詩化語言,繪畫語言,濃淡相宜,飽含感情,含蓄深刻。 (2)描物狀形語言是全文重點 難易度:中 詳細解答:>> 免費註冊看答案,註冊即可免費提問快速註冊 登錄查看。
5. 作文談談妳對格物致知的理解《大學》雲:“致知在格物。”
其本意是論述“治國平天下”的,但是我想,這同時也是壹種最好的作文觀。這裏,“物”就是某件事或物,“知”就是感慨或生命體悟。
好的文章所傳達的理應是作者從生活經驗中提煉出來的智慧,而這種智慧傳達給讀者的時候,高明的作者往往不是開門見山、直抒胸臆,而是通過記述某件事或物,間接、含蓄地表現出來。比較有代表性的如蘇軾的《石鐘山記》,通過敘述作者探訪石鐘山命名意義的經過,批判了“主觀臆斷”的不可取。
又如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作者借遊褒禪山這件事情,闡明治學的兩點道理:壹是反對半途而廢,提倡深入探索;二是反對道聽途說、以訛傳訛,主張探本索源、深思慎取。又如歸有光的《滄浪亭記》,通過記述滄浪亭的變遷和古跡的興衰,得出壹個結論:使人永垂不朽的東西不是經不起時代風雨的紀念物,而是人的道德文章。
當代的則如賈平凹的《醜石》,作者通過記述壹塊醜石的遭遇,頌揚了“不屈於誤解、寂寞的生存的偉大”。 文章若偏重說理,理性太重,給人壹種說教感,如陶鑄的《崇高的理想》;若偏重於抒情,獨抒性靈,又讓人覺得稍顯輕佻,如時下的壹些港臺“感性小品”之類,大陸各種報紙副刊中的“小女人散文”也在此列。
唯格物致知,便顯得溫柔敦厚。 格物致知也如佛家的坐禪和頓悟,總是講求從某壹事物中獲得壹種泠泠的覺悟。
如法藏的《法嚴金獅子章》,藉壹座普通的獅子為武則天講授了“十重玄門,六相圓融”等抽象的義理。 格物致知,文章便顯得自然、平和、恬淡、清新,便發人深思,便含蓄、雋永,便體現壹種“如來拈花,迦葉微笑”的和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