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宋代美食家蘇軾曾品嘗哪種食物

宋代美食家蘇軾曾品嘗哪種食物

宋代美食家蘇軾曾品嘗豆腐。

豆腐的介紹:

關於豆腐的制作方法,在明代以後的壹些古籍中有不少記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對豆腐的快速制法和凝固劑的使用作了詳細闡述:“豆腐之法,凡黑豆黃豆及白豆綠豆之類皆可為之。造法:水浸、破碎、去渣、蒸煮,以鹽鹵汁或山礬汁或酸醋澱,就釜收入。

又有人缸內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鹹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斂耳。其面上凝結者揭取晾幹,名豆腐皮,入饌甚佳也,氣味甘鹹寒”。鹽鹵汁就是氯化鎂、硫酸鎂、氯化鈉等成分的濃縮溶液;山礬汁是含重水鹽類的礦物,如鉀礬等;石膏是含水硫酸鈣;酸醋是食用醋。

現今這些凝固劑的大部分仍然沿用。明代吳氏的《墨娥山錄》中有:“凡做豆腐,每黃豆壹升,入綠豆壹合,用鹵水點就,煮時甚筋韌,秘之又秘”。意思是:在做豆腐時,在黃豆中加入十分之壹的綠豆,做出來的豆腐特別有韌性。這也是我們現在值得借鑒和研究的。

明代詩人蘇秉衡寫的《豆腐詩》曰:“傳得淮南術最佳,皮膚褪盡見精華。壹輪磨上流瓊液,百沸湯中滾雪花。瓦缶浸來蟾有影,金刀剖破玉無瑕。個中滋味誰知得,多在僧家與道家。”

詩中對豆腐的發明、制法、特色和食俗予以簡明、靈活、形象的描繪,贊嘆之情躍然紙上,耐人尋味。

清代李調元的《童山詩集》中部分詩句,高度概括了豆腐、豆腐皮、五香豆腐幹、姑蘇糟豆腐、臭豆腐、豆腐乳的制作。汪日楨在《湖雅》中述:“豆漿點以石膏或鹽鹵成腐。

未點者曰豆腐漿;點後布包成整塊曰幹豆腐;置方板上曰豆腐箱,固呼壹整塊曰壹箱,稍嫩者曰水豆腐,尤嫩者……成軟塊,亦曰水豆腐,又曰盆豆腐;其最嫩者不能成塊,曰豆腐花,也曰豆腐腦;下鋪細布潑以腐漿,上又鋪細布交之,施潑交壓成片,曰千張,亦曰百葉。

其漿面結衣揭起成片,曰豆腐衣;幹腐切成小方塊油燉,外起衣而中空,曰油豆腐,切三角,曰角豆腐。”